-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太痛心!14岁男孩被妈妈扇耳光后,从5楼跳下,不治身亡! 事情就发生在9月17日的武汉。 江夏一中,包括自杀者在内的几名学生,因在教室玩扑克牌被请了家长。 自杀者在教学楼楼道,被气呼呼赶来的母亲教训。 两个耳光打下去,母亲离开。 孩子默立2分钟后,转身跳楼…… 14岁,仅仅14岁! 被耳光打掉的自尊 反复观看这段监控视频,体会自杀前默立那2分钟里,孩子的感受——有多耻辱!有多羞愤!有多绝望! 我感到喘不过气。 他已经长得跟妈妈一般高了,却没被当成个平等独立的人对待,不被给予最基本的尊重。 在人来人往的教学楼楼道,在朝夕相处的同学面前,他的自尊被啪啪两个耳光打落在地,碎裂成渣。 毫不顾及他的感受、肆意践踏他的人,还是他的亲生母亲…… 网友的评论异常扎心: “初三的孩子当着同学的面打耳光?里面可能还有他喜欢的女生……这妈是没年轻过、没有过青春期吗?” 这样的话很不中听,细想想,却话糙理不糙。 想必甩下两个耳光,旋即接到孩子死讯的妈妈,也后悔万分!她因一点小事如此严厉地责罚孩子,初衷是想把孩子教育好,结果却亲手把孩子推上了不归路。 去年4月发生的类似悲剧还历历在目: 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位妈妈因17岁的儿子在校跟同学闹了矛盾,一边开车一边责骂孩子,孩子愤懑之下冲出汽车,跳桥身亡。 只差1秒没能抓住孩子,妈妈捶胸顿足,跪地痛哭。 可是再怎么追悔都换不回孩子的生命了! 每到这时,就有人指责选择自杀的孩子——太冲动、太脆弱。网友回应: “说孩子冲动的,只是看到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深不见底的绝望不可能只有一朝一夕,这当妈的之前肯定也没好好尊重过孩子。” 网友的话一针见血。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学习的。 父母都没有尊重爱护过孩子,孩子又怎么能学会珍爱自己? 父母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立自我负责的榜样,又怎怪得孩子冲动脆弱? 父母,是孩子最后的港湾, 还是孩子一生的遗憾? 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曝光后,知乎上至今流传着一段话: “孩子哪怕受全世界欺压,只要还能在父母这里得到心理救援,那就不会自杀。” 可惜,很多时候,声称最爱孩子的人,恰恰给孩子留下了最无情的印象。 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道: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王朔的父亲是军人,笃信棍棒教育。回忆童年,王朔说:“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 王朔的母亲是医生,追求完美,不容许孩子犯一点错:“‘爱’是我妈理解范围之外的事,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粗暴的父亲和没有温度的母亲,让王朔一生怀疑亲情,以“痞子”的形象示人。 从怕父母,到烦父母,到瞧不上父母,再到想起父母心里就难过——也道出了许多人对父母的复杂感受。 父母子女一场,本是世间最深的缘分,到头来,却因“错爱”让亲情变作一生最深重的遗憾和伤害——实在令人叹惋! 一个教育细节的破坏力 尹建莉老师说:
“所谓‘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 如何理解“严厉教育”的破坏力呢? 只需要动用一点点同理心,一点点换位思考的能力。 我们不妨试想: 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在办公室玩扑克牌被领导批评了,TA人高马大的孩子赶过来,当着TA同事的面,用耳光和谩骂帮着领导一起狠狠教训TA,美名其曰“为TA好”“帮TA长长记性”,TA会怎么想呢?观者又会做何反应? 想必TA会觉得颜面尽失,伤心欲绝吧! 而观者会统统站在TA这边,骂打人者是“逆子”,上来制止,甚至扭送派出所。 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人都默认,孩子不能打父母,成年人是有尊严的,父母应该被尊重。 但是反过来,人们心中却缺少这样的共识:孩子也是有尊严的,大人不能仗着自己有身形、力量、权力、地位上的优势,就欺侮孩子。 于是我们看到,家长打骂孩子的事还俯拾即是,周围人也很少坚决制止,好像打骂孩子的家长只是在处置TA的私有物品,别人无权干涉。 于是我们看到,众多孩子依然生活在“食物链”的最底层,他们只能依附父母生存,也便只有乖乖挨打受骂,受不住了就自杀…… 新浪网友评论 一个个孩子在用最极端的自毁行为向这个世界发出求救信号。曾经也是孩子的大人,听到了吗? 热播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人人都想要的“暖爸”李海潮,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有的时候,孩子犯的错都是小错,绝大多数的大错,都是大人犯的。可是,大人还没小孩勇敢,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 几乎所有观众都羡慕李尖尖,想做李爸的女儿;但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做李爸那样乐于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乐于反思自己的家长,才可能出现更多幸福的李尖尖。 无痕引导, 像教育专家一样思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多少事例证明了,“严厉教育”是无效的;即使表面见效,也会破坏亲子关系,后患无穷。 许多父母会问,那孩子犯了错就不管吗?小问题姑息了,将来还不出大问题? 孩子当然需要父母的教育,但怎么教育孩子,是需要父母学习、系统学习、跟对的人学习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让这名男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通过知情人了解情况后,陶先生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男孩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看见了孩子,读懂了孩子,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人去尊重,去呵护,即使那是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陶行知先生与儿童 尹建莉老师的女儿圆圆,小时候爱把冰棍纸扔到沙发后面。 尹老师没有像一般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孩子,而是试图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宝宝,你是不是觉得冰棍纸扔到沙发后面,就看不见了,屋子就干净了?” 小圆圆点点头。 尹老师微笑着表扬孩子:“宝宝真聪明!不过你扔到沙发后面,妈妈还不太好扫,你就扔到前面好吗?” 以后,圆圆再也没有往沙发后面扔冰棍纸。 没有孩子天生是不讲道理的。 尹老师看见了孩子,读懂了孩子,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人去尊重,去呵护,即使那是一个不成熟的孩子。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陈美龄女士养育了3个男孩。大儿子天性安静沉稳,二儿子却活泼好动,刚上学时坐不住,在课堂上跑来跑去,被老师投诉。 陈美龄女士想帮助儿子适应学校,却不是采用贬损孩子、强行改造孩子的方式。她对儿子说:
“你喜欢跑来跑去,这很好,我很喜欢,我不要你像大哥一样——要是所有孩子都一样,我干嘛生两个呢?生一个就够了呀。 孩子领悟到妈妈并非不喜欢他,只是集体生活有些规则需要遵守,从此再没有在课堂上跑来跑去。 陈女士看见了孩子,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个性,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想方设法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即使那是一个不符合“规范”的孩子。 陈美龄抱着二儿子在斯坦福大学毕业 中国台湾教育专家黑幼龙先生的次子黑立国,从小顽皮,曾把鞭炮扔进农家的稻草堆,试图把火柴扔进邻居家汽车的油缸做实验。幸好及时被邻居发现制止,才没有酿成大祸。 高中时,立国偷了大卖场的棒球手套,被保安抓住。父母虽然很伤心,仍然私下耐心地询问儿子缘由。 原来,立国听说同学多次在超市偷拿东西都没有被发现,感到好奇,就想尝试一下。 闯了祸的立国不敢见爸爸,黑先生一进门就大喊:“黑立国在哪里?来,给爸爸抱一下!” 黑先生夫妇认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靠山,即使孩子犯了错,也要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对TA的支持与爱永远不会改变。 后来,立国考取了加州大学,现在在美国一家医院担任院长,不仅利益社会,也成为负责任的好丈夫、好爸爸。 黑幼龙先生与二儿子立国在加州大学 成功的父母和教育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起。 遇到问题时首先去理解孩子,而不是撇清责任;解决问题时对孩子无痕地引导,而不是粗暴地改造。 他们相信孩子都是向上向善的,需要提升的是父母对教育的认识水平,需要改变的是父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教育的场景千变万化,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不重要,问题发生时家长是怎么做的才重要。 只寻求一个个育儿问题的解答,无休无尽。 学会像教育专家一样思考,夯实“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底层思维,具体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让我们对照孩子这面镜子,日进一寸地修炼自己吧! 作者介绍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
美国 20 分钟前
美国 22 分钟前
国际 23 分钟前
国际 25 分钟前
美国 半小时前
温哥华 1 小时前
温哥华 1 小时前
加拿大 1 小时前
加拿大 1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