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疫情下 温哥华人的负担更重了 周二(11月17日),温哥华市议会对温哥华新拟计划中的过路费和停车费展开了辩论,最终以6比4的票数,通过了温哥华《气候紧急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对进入温哥华的车辆收取过路费,和全市覆盖停车许可证的政策。 早在10月底,就有消息放出,温哥华市府的工作人员拟定了这份《气候紧急行动计划》,旨在减少碳排放,减轻交通拥堵,改善环境。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份听起来夸张到离谱的计划居然真的会被通过。 小编先来带大家回顾一下这个政策。 在温哥华市府的工作人员制作的计划书中,温哥华市府将对所有进入市中心(包括温哥华市区和中央百老汇街地区)的车辆收取费用。 官方称这个地区为“温哥华市中心半岛”(downtown Vancouver peninsula)和百老汇走廊(Central Broadway corridor) 就是如下图的区域: 从西边的Burrard街起,到东边的Clark Drive; 从北面的狮门大桥到南边的16 Ave,这就是该计划中的收费范围。 这个收费对居民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呢?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住在温哥华市中心的人,去到北温上班,那么来回都要付钱,假设一次收费$3,往返就是$6,在这个收费标准下,一个人每年将多支出$2000在交通费上。 不光如此,市政府还把手伸到了每一户居住在温哥华的居民家门口。 该计划中还包括一项政策,那就是取消全市的免费停车,温哥华的所有街道停车都将需要持有停车许可证。(Parking permits)。 停车许可证并不是免费的,就算是在你自己家门口,停车也必须付钱。 目前,停车许可证的费用也是用区域划分的。温哥华西区的价格最贵,一张停车许可证最高每年费用为$393.27。 位于核心区域以外的地方,一张停车许可证最低每年费用为$41.32。 这下可苦了那些家里有2-3辆车的家庭,还有上门带孩子或者照顾老人的护工,甚至住在郊区周末来看父母的年轻人? 这些人要如何停车? 在温哥华市议会的投票中,NPA无党派组织的议员投了反对票。 NPA(无党派组织)的议员Melissa De Genova表示:“温哥华以负担不起闻名,我们要做的是减少负担,而不是增加负担。” “全市覆盖停车许可证停车,就是一种官僚主义,完全把租客、保姆、育儿嫂这些人从温哥华排除了。疫情肆虐,温哥华居民正需要政府帮助的时候,而不是一味地增加收费和限制!” 昨天晚上,11月17日,这项计划正式被市议会通过了。 温哥华市府的工作人员将继续推进,2022年之前会出报告,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2021年,将会对温哥华所有停车的街道做出修改,先推出“低成本许可证停车系统”,根据车龄,车辆排放,等原因发放不同的许可证。 再根据家庭收入,空间需求,有几辆车发放第二张许可证。 其他因素比如使用的时间和访客停车证再进行考虑。 第二阶段是2023-2025年,许可证的价格会根据地理位置变化。比如这个位置要做更多绿化,或者这个位置要被拆除建新的楼房,价格将会不同。 另外,如果你购买的不是清洁能源的车,排放量越大,增加的附加费越多。 2019年,停车许可证为温哥华市府带来了120万加元的收入,如果全市再无免费车位,那么全市覆盖停车许可证将为温哥华市府增加100万的收入,达到200万加元。 第三年,可能为温哥华市府增加1500万加元的收入! 看来,温哥华市府这次是要用停车位赚个满盆! 目前,下图中的蓝色和绿色是目前需要停车许可证的区域。 未来整个温哥华市都会被蓝色和绿色占满,再无免费车位。 温哥华市府强调,路边应该是为了步行、骑行、共享出行者优先的位置,不应该让机动车霸占。 为了减少排放,也应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看来,无论我们是否反对或者支持,温哥华都将成为一个对步行者、骑行车,更加友好的城市。 但是,那些从别的城市来温哥华上班的人呢? 在新的政策下,他们不光要支付一个过路费,还要支付高额的停车费,恨不得工资全都还给了温哥华市府了。 有网友提到,还记得几年前那座连接素里收费的曼港桥(Portmann bridge)吗? 它收的费最终都变成了别的桥的负担。 因为曼港桥收费,素里的通勤人都选择了绕远,走不要钱的Alex fraser bridge或者年久失修的pattullo bridge,造成了这两条路过度的拥堵和超负荷。 最后,温哥华市府提到,过路费和停车费最后每年净收入可能会达到5000-8000万加元。将投入到优化温哥华市的本地交通。 同时Translink也在盯着这块收入,他们希望使用这笔钱增加更多电动巴士,更换新的天车之类的。 但是温哥华市府只想把这笔收入用到温哥华市,不想给Translink使用。 2022年温哥华市府将举行下一届选举,事情将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
国际 1 小时前
国际 1 小时前
国际 1 小时前
国际 1 小时前
加拿大 1 小时前
生活 1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