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历史 查看内容

毛泽东女儿李敏,在新疆被卷成行李,曾问主席:你是我的亲爸爸吗

加新网CACnews.ca| 2020-12-23 02:36 |来自: 记录之路

  1947年贺子珍回国,不久后,毛泽东收到一封用俄文写的特别信件,这封信上是这样写的:


毛主席: 大家都说您是的我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生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 ,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写这封信的人正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此时李敏12岁,1947年的冬天,她跟着母亲贺子珍从苏联的莫斯科回到中国的哈尔滨,与她一同回来的还有她的二哥毛岸青。


  自从4岁从延安出发去往苏联后,李敏便再没有机会认真学习中文,即使和母亲贺子珍交流也使用的俄语,此时的李敏上小学二年级,尽管她的很多科目都非常优秀,超过同年级的同学,但她的中文水平却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比不上。


  


  图|毛泽东与女儿李敏


  毛泽东收到这封信后,再也忍不住了,他与女儿已经分开7年多了,李敏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六个儿女中,唯一留在身边的女儿。


  1936年冬天,毛泽东带领着长征红军队伍来到了保安,当时贺子珍已到预产期,为了有一个生产的地,毛泽东找到一个年久失修、阴冷潮湿的破窑洞。


  窑洞里阴暗至极,顶上时不时叭哒叭哒地往下滴水,地上潮乎乎的,让人心身发冷。窑洞里没有床,连一块木板也见不到,一面坑坑洼洼的土炕,还塌了一角。


  警卫员不由地嘟囔道:这可怎么住人啊?


  但毛泽东和贺子珍就在这里住下了,毛泽东忙于中央的工作,贺子珍拖着受伤的身躯在这个窑洞里等着孩子的降生。


  临产时,由于窑洞中太潮湿,贺子珍坚持搬到洞外的岗楼上,来给她接生的刘志丹妻子同桂荣一走进岗楼就问:“怎么能在这里生娃娃呀?!”


  岗楼是用石头垒起来的,顶盖是高粱秆抹黄泥弄成的,并不保暖,而且岗楼里还有阵阵冷风。


  毛泽东说:“石窑里太潮了,子珍就跑到这儿来了。”


  “怎么办?”毛泽东听她这一说,也着急了。


  同桂荣也不再说什么,她麻利地先给贺子珍喝下半碗热水,让她暖暖身子,然后替她按摩腹部以减少她的痛苦。同桂荣的麻利、稳重和沉着让毛泽东暗舒了一口气。


  李敏顺利出生了,由于长征条件太艰苦,贺子珍严重营养不足,孩子又瘦又小。


  康克清、邓颖超等人一听说贺子珍要生了,都急忙跑来,一进窑洞就问:“子珍生了没有?”


  毛泽东风趣地回答:“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


  邓颖超抱起刚出生的李敏,她看见孩子又瘦又小,不由地顿生怜爱,连声说:“真是个小娇娃,一个小娇娇。”


  毛泽东一听这话,就想起了《西京杂记》中的“文君姣好,眉色好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这段文字,便说:“对,她就叫姣姣,后来喊着喊着变成了娇娇。


  这一年毛泽东43了,这是他和贺子珍的第5个孩子,也是唯一在他身边的孩子,中年得女,如获至宝。


  此前,毛泽东与贺子珍的4个孩子,都因为条件不允许而送人,最终一个都没能找回,李敏是红军到达陕北后出生的,在这块红色的革命土地上,毛泽东终于不会再失去他的孩子了。


  尽管平时工作很忙,但毛泽东总会挤出时间去抱抱娇娇,亲亲她,与女儿相处的时光是他最快乐的时刻。


  然而这样的快乐,并没有维持几年,1937年,贺子珍离开延安去了苏联。


  


  图|贺子珍


  在李敏4岁时,在苏联出生的弟弟因病医治不及时夭折,贺子珍一度陷入自责与崩溃之中,为了缓解贺子珍的痛苦,毛泽东决定将李敏送去苏联与贺子珍一起生活。


  1941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起得很早,叫醒了娇娇,为她穿戴整齐,领着她和罗亦农烈士的儿子罗西北、王一飞的儿子王继飞,朱德的女儿朱敏一起来到了延安机场,机场上停着一架苏联飞机。


  后来朱敏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


  他们看见飞机异常的兴奋,毛泽东、朱德、康克清只是简单地和飞行员交代了一下,便悄悄地离开了,而他们一直沉浸在好奇中,待他们反应过来时,飞机已经腾空而起了。


  上飞机后,就有一个工作人员警告他们说:“不论到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情况,你们都不许乱叫、乱说话,更不能乱动。”


  他们一直按要求安静地坐着,那几天,李敏恰好感冒了在拉肚子,在气流的颠簸下,病得更严重了,一上飞机就开始肚子痛,她一直忍着一声不吭。


  当飞机终于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时,他们又面临着如何下飞机的问题,当时乌鲁木齐的机场上,四处布满了国民党军队的哨兵,而且检查十分严格。如果他们知道这架飞机上乘坐着共产党首脑人物的孩子,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要将这几个孩子安全地送达到苏联,并不容易,飞机到达机场后,他们一直安静地躲在机舱里,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大声呼吸,直到天色灰暗时,飞机上的工作人员才想出带他们下机的办法。


  那就是将他们分别裹在毯子里,伪装成行李卷,把他们扛着、抱着送到附近的汽车上,孩子们必须一路上都不能发出任何一点微小的声音,当时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李敏,她最小而且还在生病,一路上都肚子痛,拉肚子,如果她忍受不住,哪怕发出一点声音都可能引来国民党,最终不止她的性命不保,另外三个孩子也会落入国民党手中。


  


  图|贺子珍与女儿李敏、外孙女在一起


  没想到,从机场到机场外,上车下车地折腾,李敏始终没发出一点声音,没做出任何容易引起怀疑的举动,最终他们被成功地送到了新疆八路军办事处。


  为了彻底保证他们的安全,避开国民党特务的耳目,他们四人又被送到一个秘密的地方,一起住在一间屋子里。


  在这里,他们被规定:谁也不准私自离开,白天不许乱走动,绝对不许踏出房间半步。


  只有到了晚上,才有辆汽车开来,把他们拉到人们认为比较安全的地方去,让他们活动一会儿,换换空气,伸伸胳膊腿儿。


  在新疆“禁闭”了数天后,他们终于离开了新疆,于1941年2月23日到达了莫斯科。


  毛泽东本以为将娇娇送到贺子珍的身边,即能让她享受到母爱,同时也能缓解贺子珍的痛苦,是一件两全齐美的事,然而李敏与母亲的快乐时光仅维持了几个月。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以闪电般的速度向苏联境内推进,很快就接近了莫斯科,战争的硝烟越来越近。


  苏联号召全国人民及在苏联居住的外籍人士,全都投入到这场反法西斯的战斗中。


  当时李敏只有5岁,却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她听到了炮声,看到了倒塌的房屋,天天跟着妈妈一次又一次地躲进地下防空洞。


  战争破坏了苏联的生活,物资开始紧张起来,儿童院的食物也开始了定量供应,每天早餐只有半片面包,一碗玉米粥;午餐是一片面包和几个蘸了盐的土豆。


  李敏从小就很虚弱,每次吃饭时,毛泽东总会说:“娇娃,你要多吃,多吃才能健康。”


  毛泽东对李敏是充满了偏爱与愧疚的,与妹妹李讷不同的是,李敏仅在毛泽东身边呆了4年,便去了苏联,而在苏联的7年多时间里,她几乎都是一个人面对艰苦。


  由于长时间的挨饿、受冻,李敏得了肺炎,在那个年代,生这种病就等于宣判了死刑,贺子珍听到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


  当时儿童院规定:不是节假日,不许任何孩子的家人探望,更不得接出院外。


  


  图|毛泽东与李敏


  贺子珍不顾一切地冲到儿童院,她要去看她的孩子,要抱孩子回家,亲自照料,但儿童院死活不同意,最终贺子珍只得放弃。


  没过多久,李敏的病加重了,高烧不退,脸色发青,呼吸困难,不能进食,输液都不能使病情有所好转。


  当时,急诊儿童住院是不许家长守护的,贺子珍在家里坐立难安,在屋里急得团团转,一天,她突然接到医院的消息,让她前去探视,她高兴坏了,当她到达医院时,医生却告诉她,李敏没救了,已经被已被推到太平间的外屋了,只等她咽下最后一口气了。


  无论贺子珍怎么恳求,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病人、家属最怕看到的就是医生摇头或者摆手了,贺子珍只有一个念头她要救活她的孩子。


  她脱下大衣和围巾,都裹在娇娇身上,迎着寒风,将李敏抱回了家里,她卖了自己仅有的几件值钱衣服,换回一点奶粉和冰糖。


  她撬开李敏的嘴,一点一点的往里灌奶,奶流出来了,她就再灌,大概是上天也感受到了贺子珍的爱女之心,终于李敏被救了回来。


  在贺子珍的悉心照料下,李敏渐渐恢复了健康,儿童院认为既然孩子已经恢复了健康,就应该回到儿童院去,哪有母亲不疼女儿的,贺子珍说什么都不愿意李敏离开她。


  “娇娇病好了,要回到集体中生活……”


  “孩子身体弱,还要再养一段时间……”贺子珍争辩道。


  “你是个疯子,精神病。你呆在这里不干活,等着我们养活你……当心我把你送到疯人院去。”


  贺子珍本以来这只是一次争吵,没想到几天后,当贺子珍打开房门时,门口站着的是几个穿白大褂的苏联大汉,他们不由分说地强行将贺子珍带走,关进了伊万诺沃精神病医院。


  在这里,他们每天强迫贺子珍吃各种药物,把她变成了一个只会吃饭、睡觉,没有思想的机器,甚至还给她剃了光头,直到1946年夏天,贺子珍离开精神病院时,仍光着头。


  后来,在中南海的日子里,毛泽东每想起这些事情,他总会念叨句:“是妈妈救了娇娃!”


  人们往往记不住平静的时光,但不会忘记恐惧的日子。


  


  图|李敏与妹妹李讷


  贺子珍被带走后,李敏又被带回了儿童院,只有二哥毛岸青会经常来看她。有一天,他们在礼堂玩时,毛岸青指着墙上的一幅领袖照片问:“娇娇,你知道他们是哪国的领袖吗?”


  “知道,老师给讲过,有苏联的列宁、斯大林,中国的毛泽东、朱德。”


  “那,你说说他是谁?”毛岸青指着毛泽东的照片又问。


  “知道,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可是你知道吗?他还是我们的爸爸……”


  “你别瞎说,他不是我们的爸爸……”


  “是。他就是我们的爸爸,是他送我们来这里学习的。”毛岸青坚定地说。


  在李敏的心里,她只有妈妈,没有爸爸,贺子珍也告诉她,她叫贺娇娇,此时,李敏已经7岁了,对于父亲毛泽东她并没有什么印象。


  李敏真正理解到自己的父亲是毛泽东时,已经快13岁了,当毛泽东收到李敏的信后,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思念了,他怕写信太耽误时间,连忙用电报给女儿回信。


  

娇娇(李敏小名): 看到你的来信很高兴。 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经请贺怡同志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来啊。


  1949年初,李敏和毛岸青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见到了毛泽东,李敏仔细地看着眼前这个和蔼可亲,身材高大、身着灰布中山装,脚穿平底黑布鞋的人,努力的在记忆中搜寻,仿佛似曾相识。


  “我的小外国人,爸爸欢迎你!” 毛泽东弯下腰,张开双手笑着说。


  “爸爸!”,直到此时,李敏终于确认了,这个当年只在画像上见过的中国领袖毛泽东,真的是自己的父亲。


  “娇娃,我的小娇娃!”毛泽东双手抱起她,一个劲地亲着,从1941年分开到现在,他们之间已经8年没见了,离开时,李敏还是一个4岁多的小娃,而今回来时已经成了一个13岁的大姑娘了,一别8年,毛泽东心里有太多的牵挂与不舍!


  而最让毛泽东为难是,他不知道怎么向李敏解释为什么贺子珍不能和她一起回北京。


  1950年夏,毛泽东给贺子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


  对于贺子珍,毛泽东有太多的愧疚,但同时也有太多的无奈,对于贺子珍的亏欠毛泽东已经无法弥补,便只能加倍关心李敏,刚回国的李敏中文特别差,为了让她尽快学会、掌握中国字,除了每天学校的任务外,毛泽东还要求她练毛笔字。


  毛泽东特意为她找来文房四宝,一笔一画的教她,让她克服心理对汉字的害怕,毛泽东不愧是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在教字的同时,还让她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李敏快上中学时,一天晚饭后,毛泽东对李敏说:“爸爸给你取个名字吧!”


  我有名字,不是叫毛娇娇吗?


  毛泽东笑着说:“娇娇是你的小名,现在长大了,进中学了,我要给你取一个正式的学名,而且这个名字要有深刻的意义。”


  毛泽东给女儿取的名字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着,毛泽东顺手翻开桌上的《词海》说,敏是敏捷、聪慧、勤奋的意思,《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杜甫有《不见》诗曰:“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你的名字就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可以叫李敏!


  毛泽东曾化名李德胜,对于这个名字他非常喜欢,寓意”离得胜“,即使离开了,最后一样要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图|李敏与李讷


  在中南海与毛泽东生活的日子里,是李敏最快乐的时光,她一边享受着毛泽东的父爱,另一边却又要忍受江青对她的无端刁难。


  在外人看来,李敏是幸运的,有伟大的父亲,又有门当户对的如意郎君,生活一定非常幸福,而事实上,江青的性格喜怒无常,说不定什么时候,为点什么事就会发脾气、就会骂人。


  在与江青的相处上,李敏由最初的忍变成了让,到后来变成了躲,在李敏心里,只要不给或少给爸爸以及远在上海的妈妈添麻烦,她受一点委屈并没有什么,多少年来,她一直忍着,委曲求全,尽量求得一点安宁、一点平静。


  结婚生下儿子孔继宁后,这样的日子更加频繁了,孔继宁是毛泽东的第一个孙子,毛泽东非常高兴,经常去李敏屋里,逗逗小外孙,这其乐融融的天伦场面更是刺激了江青敏感的神经。


  江青开始找各种借口,逼着李敏夫妻搬出中南海,先是说孩子太吵了,影响主席休息,然后又说你们人来人往的,干扰主席工作。


  李敏含泪对毛泽东说:“爸爸,为了您的工作和身体,我想我还是离开这个家好。”


  听到女儿这样说,毛泽东一下愣住了,眼中含着一丝泪光,毕竟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快70岁了,人到老年会越来越依赖孩子,毛泽东一生育有10个孩子,而最终却只留下了毛岸青、李敏、李讷这三个孩子,一听说李敏要搬走,毛泽东心中自是万分不舍,更何况她还是贺子珍的孩子,从小受了那么多的苦,现在要离开他,他于心不忍,于情不舍。


  毛泽东感伤地说道:“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1962年,李敏被迫从居住了多年的菊香书院小南屋搬到另一个院去了。


  毛泽东特意过来看他们:“东西都搬走了,不再来这里住啦?”


  “没有,我的箱子还留在这儿……我还会来……”李敏哽咽着说道,泪水在眼眶里打起转转。


  1963年,李敏一家搬出了中南海,本以为都生活在北京,她还可以时常回去看看父亲,然而令她没想到的是,离开中南海后,再想进去,等待她的是一道又一道的审批手续,再见父亲已非易事。


  毛泽东也时常想起他的娇娃,每当见到李讷时,他总会想起,两个女儿少了一个,拉着李讷的手在中南海通道上漫步时,他会想起她,他的另一只手本来是留给他的娇娃的。


  


  图|毛泽东与女儿、女婿


  一天,李敏突然接到毛远新的电话,说主席病重,让她赶快回来。当她匆忙赶回北京时,却遇见江青毫不客气地说:“主席已经抢救过来了,没你的事儿了。”


  当李敏再次见到毛泽东时,他已经生命垂危了,仰卧在床上,面无血色,气息微弱,但神智还是很清醒的。


  毛泽东拉着李敏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娇娇你来……看我了……娇娇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呀……”


  李敏很想说,她几次想来,都被拦在了门外,但她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把毛泽东的衰弱无力的手捧起来,放在自己的胸口。


  第二天,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


  当李敏飞速赶到中南海时,毛泽东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穿着人们熟悉的“毛式服装",身上盖了一条洁白的单子,像熟睡一样,静静地躺在床上。


  李敏悲痛哭喊着:“爸爸,你的娇娃来了......”


  而此时,她永远的失去了父亲,此时的李敏38岁,在过去的38年生涯中,她只与父亲生活了14年,那14年里是她最快乐的时光,而搬出中南海后,尽管时时想着父亲,父亲也在思念着他的娇娃,而父女间见面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对于李敏,毛泽东是非常偏爱的,弥留之际毛泽东问李敏:“娇娃,你今年多大了!”


  39了!


  不,你今年38!


  毛泽东记得李敏的每一件小事,而李敏最为愧疚的是,毛泽东生病后,她只去看望了3次,毛泽东离世时,身边竟没有一个血亲之人。


  毛泽东弥留时,对女儿李敏比圈,多年后她才知道那是挂念贺子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梁锦松恐怕没想到小他26岁的伏明霞,老这么快

体育 昨天 12:02

《繁花》又搞事!蔡明和刘晓庆聊天,涉及被前夫捉奸庆奶不敢回话

娱乐 昨天 11:57

汪小菲夫妻在马路上吵架?马筱梅称情绪太激动,暂时不去看孩子

娱乐 昨天 11:54

赵露思妈妈曾黎:中戏校花 艳压章子怡秦海璐 46岁无人敢娶

娱乐 昨天 11:54

央视春晚主持阵容敲定,任鲁豫顶梁,朱迅回归,张舒越消失不见

娱乐 昨天 11:53

深圳“僵尸车”大军:闲置尘封整年 竟为过年的面子?

中国 昨天 11:52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