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高田总裁高田茂久就气囊安全事件向公众鞠躬道歉。 虽然不少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依然独领风骚,但日本的家电等产品已退出一线。工匠精神过犹不及,也是对这种矛盾现象的一种现实解释。 一直以 " 国产 " 为豪的日本人,估计想不到这些年来," 日本产 " 在国际上也跟 " 造假 "联系得如此紧密;而工匠精神也从未有过地从神坛跌下,在残酷的现实中被讨论和解剖。 每一次造假,日本人都会以工匠精神来鞠躬道歉。近年来,日本一些企业高层可能把一生的鞠躬次数提前用完了。 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公开鞠躬道歉。 2021 年 2 月 16日,在日本还在为外交和奥运会焦头烂额之际,日本汽车零部件巨头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在日本工厂生产的刹车等4 种零部件产品中,有超过 11 万项质检数据乃人为编造。 早从 2015 年起,日本企业层出不穷的造假丑闻就隔三差五充斥国际媒体: 日本建筑商三井不动产的 " 楼歪歪 " 事件; 东芝集团长达 7 年的财务造假; 三菱汽车伪造油耗数据,涉及多达 62 万辆汽车和超过 210 万辆轻型自动车; 汽车制造业的切尔诺贝利——高田的 " 死亡气囊 " 事件导致了全球 19家车企召回了过亿辆汽车,成为有史以来汽车行业最大的召回案 ; 神户制钢数据造假,问题涉及 200 多家企业; 小林化工持续造假 40 年,500 种药品中 80% 有造假记录 ....... 三井不动产的 " 歪歪楼 " 调查和对比这些造假事件,不难看出日本企业造假的共性: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公司高层对此视而不见甚至是默认的共犯。 不难理解,日本近些年来陆续的造假事件,离不开一个最直接的国际背景:中国等主要新兴国家发展迅猛,技术、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消费者重视的相关因素,都经过无数次的博弈和优化而实现相对的平衡。 小林化工造假,接受调查。 而日本企业管理的僵化和观念的守旧,让日本企业对外界的变化保持钝感。随着日元的贬值,产品售价下降,成本有增无减,以前的利润则下降甚至消失。企业为了不破产,就需要降低成本。显然,过去日本一些企业的造假努力,确实" 成功 " 了很多年。 那么近些年日本似乎突然集中爆发的造假,原因来自哪里呢?综合日媒的反思和外界剖析,原因主要有这几方面。 守旧僵化的 " 微笑曲线 " 日本制造缺乏远景规划,也缺乏创新驱动力。美国有 " 工业互联网 ",德国制造有 " 工业4.0",而日本在面对数字信息时代时,总是处于被动接招的局面。 大多数日本企业都对发展数字化持消极和观望的态度。哪怕有口号,最终执行也步履维艰,尤其在软件技术和 IT人才的培养方面。而这些正是目前制造业和物联网发展的关键。 以汽车为例,日本车相对比较稳定,因为日本汽车企业一般采取传统而成熟的技术,创新变化速度也较慢。而德国车企有时会应用一些新技术,甚至不失冒进,难免小问题时常发生。 从短期来看,日本产品的声誉更为稳妥,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日企的竞争力必然不及敢于不断试错反馈、不断修正创新的竞争对手。 著名的 " 微笑曲线 " 概念图 在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有一个 " 微笑曲线 "的概念:处于链条两端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和品牌与服务附加值比较高,而中间的制造生产环节附加值比较低。所以,日本企业并不热衷于在中间环节的创新生产和物流技术方面下功夫。但是,企业的竞争力根源,恰恰就来自中间环节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 日本企业高层管理守旧僵化。在日本,最受日本商界欢迎的管理学家是威廉 · 爱德华兹 ·戴明,其主要理论是 " 全面质量管理 "。 该理论强调通过监管和改良生产过程预防错误,让产品完全符合标准。"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是日本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弱的最佳写照。 小林制药高管鞠躬道歉。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市场环境远不如今天活跃的背景下,日本企业模式遵照戴明的 " 全面质量管理 "不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所向披靡。更何况,日本底层员工执行力极强,即使是流程化的任务,尽管高层不加监督,所有员工也会不折不扣细致完成。 然而,当下的全球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生产不断升级换代造成冲击,国际市场变得更加不可预测。今年还垄断市场的企业,明年就有可能危机重重。所以,当日本企业竞争力下降,盈利不充分之后,就只能控制成本。 纪录片《辉煌中国》,中国制造商品在港口准备出口。 回顾这些年日本企业造假事件,可以看出,其共性除了时间长、涉及面广、高层共犯之外,还有就是成本控制下出现的产品质量管理问题。 因为经营亏损,短时间内又无法降低薪酬支出、租金、设备这些固定成本,日企只能在原材料和产品工艺这些人为操作空间比较大的环节下手。 " 耻文化 " 倡跟风造假 " 耻文化 " 是一把双刃剑。在一无所有、命运攸关的时刻," 耻文化 "让日本人知耻而后勇。近代日本被西方打开国门后卧薪尝胆、国力腾飞,便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日本企业执着于 " 日本第一 "" 日本产是质量的代名词 "这种观念;日本企业高管和决策者在面临国际竞争的不利形势下,为了强撑着日本产品应该有的样子,便非常有可能在 " 耻文化 "的影响下选择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以此维持对内对外的所谓 " 体面 "。 2017 年,日本三菱材料高管就造假事件向公众道歉。 在 " 耻文化 " 的基础上,日本从古代村落共同体开始便出现了 " 村八分 "观念,使日本人一直倾向于认为,随大流才是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所以,日本企业高管加班,大家都跟着加班、没有人敢例外的现象,便出现了。 同理,当日本企业某个产业链条存在造假先例,后续成为业界潜规则,原来不想造假的企业看到造假的 " 好处 "之后,也难免不跟风了。 " 工匠精神 " 无视消费者最新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张季风在《日本家族企业何以百年不衰》中写道 :"由于工匠精神的存在,日本家族企业往往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做好一件独具特色的产品,从而使任何企业都无法超越。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保障了日本百年家族企业的大量存续。" 工匠精神确实是日本的一种深厚传承,是早期使 " 日本制造 "在世界制造业中舍我其谁的核心精神支柱。但人们也应该认识到,工匠精神本身也是时代包装出来的行为,如果渲染过度,会造成不容犯错的认知失调。每一次犯错,工匠精神都失去一点公信力。 另外,迷信工匠精神,会忽视时代迅猛发展和消费者变幻不定的需求。毕竟,技术的升级是 " 降维打击",多少工匠精神也无济于事。日本前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在 10年前就多次劝告日本企业高层要低下高傲的头颅,放下守旧的执着,每隔半年就到中国市场考察一番。 他说:"日本如果离开了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是没有出路的;而如果日本企业不了解中国市场的需求,是不可能做好的。"可惜,他的话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涟漪。当前日本制造业困境的原因,既有产品制造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消退,也有企业专注于自以为是的质量标准,而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升级,往往错失良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家电风靡全球。然而 2008 年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就开始全线亏损。2009年,日本就从家电出口国变成进口国。虽然不少零部件和核心技术依然独领风骚,但日本的家电等产品退出一线。工匠精神过犹不及,也是对这种矛盾现象的一种现实解释。 2008 年起,日本家电企业开始全线亏损。 当日本企业对国际市场消费者的最新需求失去了敏锐的触角,组装集合型产品便难以避免销量下滑。亏损之后,企业更无力支撑下一步的投资和生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而另一方面,工匠精神对于某些零件和尖端技术的" 打磨 ",依然可以让企业至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企业集体造假,这几年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可以肯定的是,不远的将来,还是会有日本企业因为造假,由管理层出来鞠躬道歉。 然而,即使网络充斥着各种日本企业造假达 30年之久等新闻,我们也无需幸灾乐祸,也不应该因为造假而否定日本产品。这是每一个守成经济大国所需要承担的代价之一,同时也是日本媒体在追究日本企业方面不遗余力的结果。其他国家企业也有这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只是没有清算得如此彻底。 日本武士刀的制作传承其特有的 " 工匠精神 "。 对于日本特有的工匠精神,我们不是去否认其作用。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家所需要的资质并非一成不变。以前的日本更需要工匠精神,现在更需要革新求变。 不同时代赋予一个国家企业不同的展示形象。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日本制造 " 在世界市场中的口碑还是 " 粗制滥造 " 的象征。这让日本全国上下 " 知耻而后勇",通过国家和企业的品牌营销、高新技术引进和再吸收,十年磨一剑,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实现了 " 日本制造 "国际形象的逆袭和重塑。 如果说日本在工匠精神上过度发挥,那么中国仍在工匠精神上存在不足。了解日本企业造假事件,不是拿他国的错误来沾沾自喜,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025年就快到来," 中国制造 " 会给世界递上一张什么形象的名片?我们拭目以待。 |
医疗失误 阴茎勃起30小时痛爆兼挨2次手术 西班牙男获赔39万
奇闻 昨天 10:28
美国TikTok下架对加拿大用户有何影响?渥京勒令停业加国办事处却继续营运
加拿大 昨天 10:19
加拿大 昨天 10:17
温哥华 昨天 09:55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