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一部“网红片”在后台天天被催。 她姐点开它之前还犹豫。 嘉宾“网红”—— 题材也看得不少,“扶贫”。 真有那么好? 点开之后,我才懂了,不是它红。 而是所有看过的人,都真心实意想它被看见—— 《无穷之路》 TVB娱乐主播一姐陈贝儿主持。 节目组仅四人,历时三个月的探访之路。 穿越全国6个省份,深入10个曾经最具代表性的贫困县,真实记录各地最真实的“脱贫角落”。 目前播出4期,豆瓣开出今年国综最高分,9.6。 豆瓣看过的人不多,倒是在香港,反响热烈。 应该多拍拍国内的景点和写实村落 让其它国家重新认识现在的中国 不仅是第一部以港人视角展开的扶贫纪录节目。 《无穷之路》其实有三层意义: 无穷,指“穷病”无限滋生与蔓延,是现状; 无穷,消除贫穷,是世界的共同目标; 以及,留意海报一个元素——放大镜。 这才是我以为,它与大多数扶贫题材的区分: 不强调宏伟的政策、措施、路线。 而是躬身入局,寻找留下过痕迹的粒粒微尘。 第一站,凉山彝族自治州。 这里地处四川西南部的横断山脉,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有一半以上人口,是少数民族,彝族。 从上空俯瞰,一个个彝族村寨,分散在高山、悬崖之上。 美是美,却与世隔绝。 今年年初,当地一个村子火了。 建在1500多米的悬崖顶,因山体倾斜得厉害,不通任何车路。 悬崖村。 没路,日常起居需要的物资,怎么运送? 在过去,村民上下山,方法只有一个。 在几近90度的悬崖上,直上直下爬藤梯,光是看看都脚抖。 2016年,为了村民出行安全,当地政府修建了一条钢梯。 相比从前的藤梯,算是大升级了,可依然挑战胆量。 像这样的台阶,要爬2000多级。 越往上爬,越陡。 有的路段,没有防护设备,相当于爬直上直下的梯子,脚下就是万丈悬崖。 越往上爬,越险。 有的路段,脚踩的根本不算台阶,而是空隙很大的钢架,一步踏空就是永别。 许多人爬到半路,不敢再上,只好打道回府。 今年4月,竹内亮导演也来到此地,拍摄了纪录片《走近大凉山》,便是爬到半路,实在恐高,中途遗憾下山。 陈贝儿此番爬钢梯,累到气喘,频频吓到不敢睁眼。 最终在向导帮助下—— 历时4个半小时才登顶。 一个普通人要四小时,本地人呢? 快到吓死你—— 当地向导某色拉博,人称“悬崖飞人”。悬崖村土生土长的他,爬梯如跑酷。 上山半个钟,下山15分钟。 拉博带贝儿来到自己家。 一间开间,没有明窗,客厅卧室厨房,全挤在一起。 小时候,悬崖村没水没电,想喝水,要去另一个村子打。 拉博八岁时上学,走的是崎岖岩路,常常天还没亮出发,到学校已经天黑了。 18岁前,他没用过手机,也看不到电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交通不便,阻碍了年轻人的前路,更影响整个村的收入。 据扶贫书记说,悬崖村村民收入极低,有人好不容易背着玉米下山,来到集市上卖,得知他是悬崖村来的,市场会压价,因为知道他不可能再把玉米背回去。 因为不通路,这里越来越落后。 过去,也喊着“扶贫”,却是大水漫灌式的,到了他们这儿,不适用。 直到2013年,名为“精准扶贫”的新政策推行,数十万调查人员逐座山、逐家逐户去敲门普查,识别了12万8千个贫穷村。 了解他们贫穷的切实原因。 又派出百万计有能力的公务员,高学历的年轻干部,来到农村扶贫。 扶贫基层人员,白天在外面走访一天。 晚上就围坐在一起,商量对策,再对症下猛药。 短短三年。 悬崖村就有了新起色,第一次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一起养羊,还引进了青花椒,种上了脐橙。 同年,凉山州政府出资过百万,雇壮丁运送120吨重的钢管上山,排除万难,终于修成钢梯。 路修好了,自来水也通了。 悬崖村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全村电缆铺设完工,通上4G网。 百年以来,大家第一次坐在家中,看上了电视。 年轻人呢,时兴搞直播,普通话越说越遛。 拉博成了当地第一代网红,经常拍视频宣传家乡。 短短一年,从闭塞到接轨。 建钢梯,全国甚至全世界游客,慕名前来,带动了消费。 通网络,村民通过直播,卖特色农产品,收入蹭蹭地涨。 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 第一次触碰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认识了它。 扶贫有个现实问题,不得不面对——贫困县基数太大。 因偏远致贫的村庄,整个四川,光是凉山州就有2000多个。 地势崎岖,都要花大钱建钢梯? 不建的话,老人如何看病?孩子如何上学? 凉山州实行了一种政策,扶贫搬迁。 政府花了3、4年时间,在全凉山州靠近县城的平原地区,建了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助35万村民搬出来。 四口之家,能分到差不多500多尺(50多平)的房子。 像拉博一家七口,只要出1万块自筹金,就住上了100平的房。 家中沙发、床、电视、热水器、洗衣机等家具家电。 一应俱全,全部免费。 带贝儿参观家里时,拉博兴奋地逐个房间介绍。 新房之间,反复横跳。 脸上笑容,收了又露。 不止建房。 每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配有幼儿园、小学、中学。6-15岁适龄学童,可以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之后,另一大块是就业。 村民生计怎么解决? 社区附近有现代农业园,村民可以来打工,拿固定工资。 也可以参加合作社种植,达到标准,即可申请自行承包。 当然,扶贫的难度不仅在于人力、财力、物力,还有理解。 扶贫工作者要理解贫困户的需求、想法、甚至抵抗情绪。 村民也要理解扶贫政策的目的与具体细节,互相不断磨合、沟通。 但至少在镜头里,有不少成功案例。 搬到社区,一些阿婆终于知道:不做农活,做些手工编织刺绣,也能有钱赚。 还有拉博,他选择回悬崖村“上班”(毕竟来回通勤不过一小时)。 他被一家旅游公司看上,当上户外向导,向游客介绍自己长大的地方。 过去,藤梯变钢梯; 近来,钢梯又变楼梯。 悬崖村用实际成果,验证了一句话: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第二站,走进云南怒江。 地壳落差大,水流湍急,更有以奇峰秀岭著称的怒江大峡谷。 峡谷两侧,坐落着高黎贡山、碧罗雪山,许多少数民族依山而居。 古时的怒江,只有人马驿道。 没公路,也没有桥,咋过江? 唯一交通工具,是溜索。 溜索之惊险。 不光在于脚下便是湍急江水,还在于设备的简陋。 贝儿亲自体验一把。 还没开始,她整个人就虚了—— 这松松绑一条安全带,就是全部防护措施?! 没办法,硬着头皮上。 好嘛直接魂魄出窍—— 偶尔坐一次,还挺刺激。 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呢? 这便是本地人的生活。 对这个交通工具,当地人历来“敢怒不敢言”。 邓前堆,是云南福贡县石月亮乡一家诊所的医生。 人称“溜索医生”。 邓医生常坐溜索去对岸,给人看病,回忆起第一次坐溜索,他还心有余悸。 好像是从高楼上跳下去的感觉 有一次,他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握着溜板,身上还要背着药箱。 因速度太快,到对岸刹不住,一头撞到了石头上。 带着伤去看病,病人都吓呆。 这些年光是他知道的,已经有十多个人因坐溜索,不慎掉入江中。 不会滑,或者卡在半路,脚下就是怒江,掉下去尸体都捞不到。 因这艰苦交通条件,邓医生所在的诊所,招了总共7个村医,先后跑了5个。 他之所以选择留下来,是因为一个承诺。 早年,还没当医生时,邓前堆得过一场病,差点死了。 多亏他的师傅送他住院,把他的病治好,为了报答师傅的救命之恩,他去乡医院进修,被培训出来后,继承师傅的衣钵成为一名村医。 一个承诺,坚守37年。 可身体再好,手脚再矫健,天天坐这溜索也不是办法呀。 幸好,2016年,云南省政府在各县进行“溜索大改造”工程。 建起199座过江大桥,取代境内全部溜索。 大桥建成后,过江10分钟,老人家也能自己进乡来看病。 不过呢,听说最近溜索又重出江湖了。 怎么回事? 在马吉米村,盛产一种香料,叫草果。 草果喜阴凉,特别适合在山上种,再加上收成好,被广泛种植。 可村民们爬到山上收果,再头顶着草果袋子背下来,这么一趟,人工费占去收入的大半。常是白辛苦一场,赚不到钱。 一家当地企业给农民出了一个主意,改良溜索,用来运草果。 企业出钱,村民出力。 400多斤一卷的钢丝锁,村民们每个人背上50斤,连成一队运上2000米的山上。 就这样,溜索大变身,发挥新作用。 以前人力运一趟草果,要1小时,现在一袋草果溜下去,只要2-5分钟。 在马吉米村,有26条草果溜索,其它村落还有38条,计划在建中。 溜索华丽转身。 现在省下来的运费,都抓在农民自己手里。 货路变新溜索;老溜索变大道。 俗话说,路一通,百业兴。 扶贫说到底,讲求个政策落到实处。 对这5万个贫困村来说,何谓“实”? 莫过于路通到村门口,生活便有了新奔头。 扶贫之关键,在于切合当地实际情况。 这便是“精准”。 大凉山的异地搬迁,怒江的架设交通,经时间验证,都成了通路。 还有一种扶贫方式,更关键,也更特别。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一所“另类”学校。 放眼望去,学校里各种“精神小伙”,“精神小妹”。 他们中不乏不羁少年,颇为帅气。 比如,贝儿嘴里的“小谢霆锋”。 学校2019年建校,历时半年,才招到300多个学生。 就这300多人,还是老师们挨家挨户,才劝来上学的。 这是一所专为辍学农村青年而建的学校。 由于上一辈的落后观念,或是留守儿童无人管教等复杂因素。 在当地,有千名没上过学的失学青年,在家做农活,或是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 教育扶贫,应运而生。 这些正值叛逆期的少年,被“抓”回学校后,大多不服管教。 不顺心了,就翻墙逃学回家。 于是,我看到全片最阴影一幕——两层楼高的“加高围墙”。 某种程度上,这些辍学青年更难“教”。 好多学生不爱洗漱,光脚走路,直接喝生水。 学校不单教他们知识,也教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楼外墙挂了大大的标语: 学会洗脸 学会刷牙 学会洗手 学会洗脚 学会喝开水 教会他们生活习惯,比教会文化课更紧要。 因为这是他们走出去,融入社会的前提。 不少学生,12、13岁才入学,文化课对他们来说太深了。 学校便专门开设了职业技能课,培训烹饪、修车、理发等,教学生有一技之长。 15岁的傈僳族少女阿恰达,上学前,问她毕业了想做什么,她会回答: 嫁人。 上学后,她爱上了烹饪,现在再问她同样问题。 她说,想当一名厨师,开自己的饭店。 当地毗邻金三角,吸毒贩毒情况严重,因此教育青少年走正道,尤为重要。 在这里任教的胡丽梅老师,觉得这“不只是一份工作”—— 我觉得这不仅是工作的问题 至少我们想看到这些女生 不要一毕业了就嫁人这些所有怀有梦想的孩子 来这里学了一技之长以后 想开店的开店想打工的去打工 我们就对他们说 我们通过改变你们 再怎么样 改变你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 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了 改变,确实在发生着。 翻墙少年“小谢霆锋”学会了茶艺;读书困难户阿华爱上了弹吉他。 哪怕有一个观念上的微小改变,对他们来说,就可能意味着多了一个机会,多了一份改变下一代的可能。 他们的观念在改变。 我们的观念同样需要改变。 《无穷之路》为什么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镜头细腻、视角独特、风格轻松…… 以陈贝儿一个香港女孩的视角,去看内地脱贫。 更重要的是,它草根的气质,让它避免成为一次盖棺定论的总结陈词。 这大概是“无穷之路”最后一层意思,罗马非一日建成。 扶贫,也并非什么奇迹。 何为无穷之路? 永远会有人在路上,作出无声的妥协、牺牲、辛劳、隐忍…… 正如第二集最后。 凉山州,还是那个活泼的拉博。 他看着走进幼儿园的儿子。笑了。 这一幕,才是我们应该看见并守护的希望—— 他们会更好的。 作者 / 毒Sir |
加拿大 6 小时前
财经 7 小时前
美国 7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