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娱乐 查看内容

豆瓣9.6 这才是国综该有的样子

加新网CACnews.ca| 2021-10-6 13:05 |来自: 她刊



一部“网红片”在后台天天被催。



她姐点开它之前还犹豫。


嘉宾“网红”——



题材也看得不少,“扶贫”。


真有那么好?


点开之后,我才懂了,不是它红。


而是所有看过的人,都真心实意想它被看见——


《无穷之路》



TVB娱乐主播一姐陈贝儿主持。


节目组仅四人,历时三个月的探访之路。


穿越全国6个省份,深入10个曾经最具代表性的贫困县,真实记录各地最真实的“脱贫角落”。



目前播出4期,豆瓣开出今年国综最高分,9.6。


豆瓣看过的人不多,倒是在香港,反响热烈。


应该多拍拍国内的景点和写实村落


让其它国家重新认识现在的中国



不仅是第一部以港人视角展开的扶贫纪录节目。


《无穷之路》其实有三层意义:


无穷,指“穷病”无限滋生与蔓延,是现状;


无穷,消除贫穷,是世界的共同目标;


以及,留意海报一个元素——放大镜。



这才是我以为,它与大多数扶贫题材的区分:


不强调宏伟的政策、措施、路线。


而是躬身入局,寻找留下过痕迹的粒粒微尘。


第一站,凉山彝族自治州。


这里地处四川西南部的横断山脉,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有一半以上人口,是少数民族,彝族。


从上空俯瞰,一个个彝族村寨,分散在高山、悬崖之上。


美是美,却与世隔绝。



今年年初,当地一个村子火了。


建在1500多米的悬崖顶,因山体倾斜得厉害,不通任何车路。


悬崖村。



没路,日常起居需要的物资,怎么运送?


在过去,村民上下山,方法只有一个。


在几近90度的悬崖上,直上直下爬藤梯,光是看看都脚抖。



2016年,为了村民出行安全,当地政府修建了一条钢梯。



相比从前的藤梯,算是大升级了,可依然挑战胆量。


像这样的台阶,要爬2000多级。



越往上爬,越陡。


有的路段,没有防护设备,相当于爬直上直下的梯子,脚下就是万丈悬崖。



越往上爬,越险。


有的路段,脚踩的根本不算台阶,而是空隙很大的钢架,一步踏空就是永别。



许多人爬到半路,不敢再上,只好打道回府。


今年4月,竹内亮导演也来到此地,拍摄了纪录片《走近大凉山》,便是爬到半路,实在恐高,中途遗憾下山。


陈贝儿此番爬钢梯,累到气喘,频频吓到不敢睁眼。


最终在向导帮助下——


历时4个半小时才登顶。



一个普通人要四小时,本地人呢?


快到吓死你——


当地向导某色拉博,人称“悬崖飞人”。悬崖村土生土长的他,爬梯如跑酷。


上山半个钟,下山15分钟。




拉博带贝儿来到自己家。


一间开间,没有明窗,客厅卧室厨房,全挤在一起。



小时候,悬崖村没水没电,想喝水,要去另一个村子打。


拉博八岁时上学,走的是崎岖岩路,常常天还没亮出发,到学校已经天黑了。


18岁前,他没用过手机,也看不到电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交通不便,阻碍了年轻人的前路,更影响整个村的收入。


据扶贫书记说,悬崖村村民收入极低,有人好不容易背着玉米下山,来到集市上卖,得知他是悬崖村来的,市场会压价,因为知道他不可能再把玉米背回去。



因为不通路,这里越来越落后。


过去,也喊着“扶贫”,却是大水漫灌式的,到了他们这儿,不适用。


直到2013年,名为“精准扶贫”的新政策推行,数十万调查人员逐座山、逐家逐户去敲门普查,识别了12万8千个贫穷村。


了解他们贫穷的切实原因。



又派出百万计有能力的公务员,高学历的年轻干部,来到农村扶贫。


扶贫基层人员,白天在外面走访一天。


晚上就围坐在一起,商量对策,再对症下猛药。



短短三年。


悬崖村就有了新起色,第一次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一起养羊,还引进了青花椒,种上了脐橙。



同年,凉山州政府出资过百万,雇壮丁运送120吨重的钢管上山,排除万难,终于修成钢梯。


路修好了,自来水也通了。


悬崖村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全村电缆铺设完工,通上4G网。


百年以来,大家第一次坐在家中,看上了电视。



年轻人呢,时兴搞直播,普通话越说越遛。


拉博成了当地第一代网红,经常拍视频宣传家乡。


短短一年,从闭塞到接轨。


建钢梯,全国甚至全世界游客,慕名前来,带动了消费。


通网络,村民通过直播,卖特色农产品,收入蹭蹭地涨。


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


第一次触碰到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也认识了它。


扶贫有个现实问题,不得不面对——贫困县基数太大。


因偏远致贫的村庄,整个四川,光是凉山州就有2000多个。


地势崎岖,都要花大钱建钢梯?


不建的话,老人如何看病?孩子如何上学?


凉山州实行了一种政策,扶贫搬迁。


政府花了3、4年时间,在全凉山州靠近县城的平原地区,建了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助35万村民搬出来。


四口之家,能分到差不多500多尺(50多平)的房子。


像拉博一家七口,只要出1万块自筹金,就住上了100平的房。


家中沙发、床、电视、热水器、洗衣机等家具家电。


一应俱全,全部免费。



带贝儿参观家里时,拉博兴奋地逐个房间介绍。


新房之间,反复横跳。


脸上笑容,收了又露。



不止建房。


每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配有幼儿园、小学、中学。6-15岁适龄学童,可以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之后,另一大块是就业。


村民生计怎么解决?


社区附近有现代农业园,村民可以来打工,拿固定工资。


也可以参加合作社种植,达到标准,即可申请自行承包。



当然,扶贫的难度不仅在于人力、财力、物力,还有理解


扶贫工作者要理解贫困户的需求、想法、甚至抵抗情绪。


村民也要理解扶贫政策的目的与具体细节,互相不断磨合、沟通。


但至少在镜头里,有不少成功案例。


搬到社区,一些阿婆终于知道:不做农活,做些手工编织刺绣,也能有钱赚。



还有拉博,他选择回悬崖村“上班”(毕竟来回通勤不过一小时)。


他被一家旅游公司看上,当上户外向导,向游客介绍自己长大的地方。



过去,藤梯变钢梯;


近来,钢梯又变楼梯。


悬崖村用实际成果,验证了一句话:


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第二站,走进云南怒江。


地壳落差大,水流湍急,更有以奇峰秀岭著称的怒江大峡谷。


峡谷两侧,坐落着高黎贡山、碧罗雪山,许多少数民族依山而居。


古时的怒江,只有人马驿道。


没公路,也没有桥,咋过江?


唯一交通工具,是溜索。



溜索之惊险。


不光在于脚下便是湍急江水,还在于设备的简陋。


贝儿亲自体验一把。


还没开始,她整个人就虚了——


这松松绑一条安全带,就是全部防护措施?!


没办法,硬着头皮上。


好嘛直接魂魄出窍——




偶尔坐一次,还挺刺激。


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呢?


这便是本地人的生活。


对这个交通工具,当地人历来“敢怒不敢言”。


邓前堆,是云南福贡县石月亮乡一家诊所的医生。


人称“溜索医生”。


邓医生常坐溜索去对岸,给人看病,回忆起第一次坐溜索,他还心有余悸。


好像是从高楼上跳下去的感觉



有一次,他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握着溜板,身上还要背着药箱。


因速度太快,到对岸刹不住,一头撞到了石头上。


带着伤去看病,病人都吓呆。



这些年光是他知道的,已经有十多个人因坐溜索,不慎掉入江中。


不会滑,或者卡在半路,脚下就是怒江,掉下去尸体都捞不到。



因这艰苦交通条件,邓医生所在的诊所,招了总共7个村医,先后跑了5个。


他之所以选择留下来,是因为一个承诺。


早年,还没当医生时,邓前堆得过一场病,差点死了。


多亏他的师傅送他住院,把他的病治好,为了报答师傅的救命之恩,他去乡医院进修,被培训出来后,继承师傅的衣钵成为一名村医。


一个承诺,坚守37年。



可身体再好,手脚再矫健,天天坐这溜索也不是办法呀。


幸好,2016年,云南省政府在各县进行“溜索大改造”工程。


建起199座过江大桥,取代境内全部溜索。


大桥建成后,过江10分钟,老人家也能自己进乡来看病。



不过呢,听说最近溜索又重出江湖了。


怎么回事?


在马吉米村,盛产一种香料,叫草果。



草果喜阴凉,特别适合在山上种,再加上收成好,被广泛种植。


可村民们爬到山上收果,再头顶着草果袋子背下来,这么一趟,人工费占去收入的大半。常是白辛苦一场,赚不到钱。



一家当地企业给农民出了一个主意,改良溜索,用来运草果。


企业出钱,村民出力。


400多斤一卷的钢丝锁,村民们每个人背上50斤,连成一队运上2000米的山上。



就这样,溜索大变身,发挥新作用。


以前人力运一趟草果,要1小时,现在一袋草果溜下去,只要2-5分钟。



在马吉米村,有26条草果溜索,其它村落还有38条,计划在建中。


溜索华丽转身。


现在省下来的运费,都抓在农民自己手里。


货路变新溜索;老溜索变大道。


俗话说,路一通,百业兴。


扶贫说到底,讲求个政策落到实处。


对这5万个贫困村来说,何谓“实”?


莫过于路通到村门口,生活便有了新奔头。


扶贫之关键,在于切合当地实际情况。


这便是“精准”


大凉山的异地搬迁,怒江的架设交通,经时间验证,都成了通路。


还有一种扶贫方式,更关键,也更特别。


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一所“另类”学校。


放眼望去,学校里各种“精神小伙”,“精神小妹”。




他们中不乏不羁少年,颇为帅气。


比如,贝儿嘴里的“小谢霆锋”。



学校2019年建校,历时半年,才招到300多个学生。


就这300多人,还是老师们挨家挨户,才劝来上学的。


这是一所专为辍学农村青年而建的学校。


由于上一辈的落后观念,或是留守儿童无人管教等复杂因素。


在当地,有千名没上过学的失学青年,在家做农活,或是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


教育扶贫,应运而生。


这些正值叛逆期的少年,被“抓”回学校后,大多不服管教。


不顺心了,就翻墙逃学回家。


于是,我看到全片最阴影一幕——两层楼高的“加高围墙”。



某种程度上,这些辍学青年更难“教”。


好多学生不爱洗漱,光脚走路,直接喝生水。


学校不单教他们知识,也教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楼外墙挂了大大的标语:


学会洗脸 学会刷牙


学会洗手 学会洗脚



学会喝开水



教会他们生活习惯,比教会文化课更紧要。


因为这是他们走出去,融入社会的前提。


不少学生,12、13岁才入学,文化课对他们来说太深了。


学校便专门开设了职业技能课,培训烹饪、修车、理发等,教学生有一技之长。


15岁的傈僳族少女阿恰达,上学前,问她毕业了想做什么,她会回答:


嫁人。



上学后,她爱上了烹饪,现在再问她同样问题。


她说,想当一名厨师,开自己的饭店。



当地毗邻金三角,吸毒贩毒情况严重,因此教育青少年走正道,尤为重要。


在这里任教的胡丽梅老师,觉得这“不只是一份工作”——


我觉得这不仅是工作的问题


至少我们想看到这些女生


不要一毕业了就嫁人这些所有怀有梦想的孩子


来这里学了一技之长以后


想开店的开店想打工的去打工


我们就对他们说 我们通过改变你们


再怎么样 改变你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


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了



改变,确实在发生着。


翻墙少年“小谢霆锋”学会了茶艺;读书困难户阿华爱上了弹吉他。


哪怕有一个观念上的微小改变,对他们来说,就可能意味着多了一个机会,多了一份改变下一代的可能。




他们的观念在改变。


我们的观念同样需要改变。


《无穷之路》为什么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镜头细腻、视角独特、风格轻松……


以陈贝儿一个香港女孩的视角,去看内地脱贫。



更重要的是,它草根的气质,让它避免成为一次盖棺定论的总结陈词。


这大概是“无穷之路”最后一层意思,罗马非一日建成。


扶贫,也并非什么奇迹。


何为无穷之路?


永远会有人在路上,作出无声的妥协、牺牲、辛劳、隐忍……


正如第二集最后。


凉山州,还是那个活泼的拉博。


他看着走进幼儿园的儿子。笑了。


这一幕,才是我们应该看见并守护的希望——


他们会更好的。



作者 / 毒Sir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6死30失踪! 度假胜地恐怖海难 载65人客轮突然沉没 家属港口痛哭!

国际 3 小时前

惨了! 19岁华裔网红被拘留! 独自飞行7大洲 意外闯祸 触犯国际法规!

华人 3 小时前

水煮50欧能变150欧 巴黎女子煮光22万欧

社会 6 小时前

中国成人娃娃 抢占欧美消费者的床榻

财经 6 小时前

租金大撤退!中国房东们正在批量跑路!

中国 6 小时前

知情人士曝贝索斯婚礼幕后:让宾客疲惫不堪

娱乐 6 小时前

普京秋后算账 快刀斩乱麻 亲信部门大换血

国际 7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