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2 个多月前,2021 年 11 月 19 日。 距离北京冬奥,还有 77 天。 荷兰东南部小镇上,一座室内滑雪场里。 穹顶之下,一个来自中国的 26 岁男孩,正在从雪坡上冲刺,起飞。 这是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欧洲杯的现场。 来这儿的,全是世界上的一流选手,人人放松从容。 唯有男孩不一样。 他被分到小组最后一个出场的位置。 准备阶段,他就无比紧张,几次试滑,状况频出。 看着前面的选手一个个完整顺畅地完成动作,他忐忑得坐立难安。 直到正式站在起滑的雪面上,男孩深吸一口气。 跃起,旋转。 时间仿佛在此刻凝固。 只剩一身红色的滑雪服,在白茫茫的雪面上,鲜艳夺目。 男孩的名字,叫张嘉豪。 这是他开始滑雪的第 9 个年头。 也是他只身一人,备战北京冬奥的第 255 天。 10 年前,张嘉豪还是个面包师。 偶然爱上滑雪后,他一人一板,挑战了国内外大大小小赛事,夺得名次。 2015 年,当冬奥会将在北京举办的消息传来,张嘉豪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不是国家队运动员的自己,也能站在北京冬奥会的出发台上,和世界选手,同台竞技。 这个梦也许并不遥远。 冬奥会的东道主国家,有一个 " 特权 " 名额。 但这,是唯有拿到过 50 分国际雪联积分、并参加过一场世界杯比赛的运动员,才能拥有的资格。 而这也是张嘉豪唯一的机会。 到达荷兰之前,他已经辗转过 4 个国家。 天南地北,拼命比赛,攒下了 39.95 的积分。 这场比赛,只要他能完美落地,就能继续前往美国参加世界杯,继而获得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 那个梦,近在咫尺。 男孩从跳台飞身,内旋 720 度。 身下的雪坡很短,短到只需几秒,这场比赛就有了答案。 但他身后,那条来时的路却那么长,长到他走了足足 9 年。 01 2012 年,张嘉豪 17 岁,职高毕业。 因父亲是糕点师的缘故,他接受安排,进了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的面包房工作。 在后厨,他上夜班,打面、醒面、捏团,一整夜做上千个面包。 新鲜出炉的糕点,被考究的盘子托着,送至餐厅,成为高档酒店客人的早餐。 但那样的光鲜,是离张嘉豪无比遥远的世界。 17 岁的张嘉豪是个闲不住的小伙子。 下了班,一天无趣的工作结束,他经常去轮滑,结识了一帮玩极限运动的朋友。 一次偶然,他在朋友圈看见一个好友的动态。 那是一条玩滑雪的视频。 屏幕里,有人踩着单板高高飞起,在空中旋转,又稳稳落地。 张嘉豪心里某个地方瞬间被点燃: " 我也要学这个!" 那年冬天,张嘉豪第一次去了南山滑雪场。 在无数次摔倒爬起的尝试里,他不可收拾地爱上在一望无际的雪域中滑行的速度和快感。 像一片无拘的落叶,迎着风的方向。 滑雪是项烧钱的游戏,而他,并不富裕。 面包师的实习工资,每月 1200 元。 可一月 8 天周末的雪票,就得花 800 元。 为了省钱,他只在家吃饭。 早上下了夜班,他从四环上地铁,到了顺义再转公交。 到室内滑雪场滑上一整个白天,又坐 2 个小时地铁回家眯一会儿,晚上再赶夜班。 两年,从不间断,大年初一也不闲着。 滑了一年的雪,张嘉豪才买了自己的第一块雪板。 2500 元,还是打了半折后的价格。 积蓄,全贡献给了滑雪;生活,也几乎围着滑雪转。 有女孩约他看电影,他也生怕占用滑雪时间而拒绝。 长期睡眠不足,他有次甚至直接晕倒在了工位上。 可张嘉豪来不及为自己心疼。 他只觉得兴奋。 兴奋自己的技术一天天成熟,可以完成空中翻转、飞跳台了。 兴奋自己不算精彩的人生里,终于有了心之所向的热爱。 2014 年的一天,张嘉豪给父亲打了个电话。 他告诉父亲,自己已经辞去面包师的工作。 他要走一条听起来异想天开的路: 当一个职业单板滑雪运动员。 02 滑雪运动里,几乎没有 " 大器晚成 " 这一说。 职业选手,从 3、4 岁开始入门、培养,十几岁已经开始参加世界级比赛的,是普遍现象。 17 岁的谷爱凌,早已在世锦赛拿了两枚金牌。 17 岁的苏翊鸣,也已是世界杯冠军。 可张嘉豪 17 岁,才第一次摸到滑雪板;19 岁,才正式把滑雪当作事业去拼。 年纪没优势,天赋谈不上。 他能做的,唯有比别人更努力。 这条路谈不上容易。 没钱,张嘉豪便省吃俭用攒钱,去健身房锻炼体能。 没教练,就自己琢磨网上的视频,分解动作,连走路都在比划。 要么,就逮住滑雪场的 " 前辈 " 请教,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 付出真的有回报。 2014 年,张嘉豪参加国际赛事,成功拿到名次。 那张 300 美元的奖金支票,被他欣喜地在家中挂了很长时间。 2015 年 1 月,第 13 届南山公开赛国内组。 张嘉豪得了亚军,奖金,8000 元。 也是在那一年,他听闻北京将举办 2022 年冬奥会。 少年心里的一团火,开始燃烧: 站在北京冬奥的出发台上,和全世界的顶尖高手并肩,这不就是自己梦想的顶点吗? 他更拼命地参加比赛,积累经验。 一次公开赛,为了取得更好的名次,他在决赛前一天临时决定做一个从未尝试过的动作: 后空翻两周。 结果,他狠狠摔了下来。 双手桡骨骨折,石膏从手臂一直打到指尖,一度生活不能自理。 可刚在病床上躺了 10 天,张嘉豪就带上装备去了雪场。 抻着打了石膏的手,继续练习。 半年后,他成功在雪上做出后空翻两周,成为国内第一个在雪上完成这个动作的人。 而这种受伤,是他的家常便饭。 肺摔破过 2 次,脑震荡有过 3 次,嘴唇里缝过 10 针。 还有数不清的小伤。 有次训练摔落,一只脚骨折,医生千叮万嘱两个半月拆石膏、半年后再运动。 可他第 5 天,就把石膏拆了,3 个月后直接站上了跳台。 也许,一只鹰曾振臂飞翔过,就再也无法忍受被束缚双翅。 那几年,张嘉豪大大小小参加了几十场比赛,名次一次比一次拿得高。 世界滑雪锦标赛第 16 名; 全国锦标赛季军; 全国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冠军 ...... 与此同时,北京冬奥的日子,越来越近。 张嘉豪心里的那团火,越燃越旺。 他的征战,开始了。 03 我们印象里,出战奥运的选手,基本都是国家选拔、组织。 教练指导,工作人员陪同。 运动员们,只需要专心致志打好每一场比赛。 可张嘉豪没有这个条件。 他的年纪早已不适合进入国家队,唯一能为之一搏的机会,就是抓住那个额外的名额。 他详细地给自己做了计划。 从 2020 年初开始,两年之内,参加世界各地的比赛攒够积分,最后冲击洲际杯、世界杯,直至拿下冬奥参赛资格。 说起来似乎简单。 但这一个人的冬奥征程,机票、酒店都得张嘉豪自己掏钱。 语言不通,就随身携带个翻译机;英文不好,可赛程安排、签证信息也得自己摸索着搞定。 而且但那段时间,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有时折腾半天飞到国外,主办方却因疫情临时取消了比赛。 直到 2021 年 3 月,情况有了好转。 张嘉豪再也按耐不住。 他带着满箱的滑雪装备,还有一面五星红旗,开始了只身一人奔赴世界各地参赛的道路。 那几个月,他辗转了瑞典、加拿大、智利、瑞士。 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做医护,一个人做后勤。 在国外,他住在山上便宜的房间里。 吃饭,往往是随便做点对付几口,多打个鸡蛋,算是对自己最大的犒劳。 体能训练,没有场地,没有器械。 就自己关在房间里,一遍遍卖力地练。 有时因为航班有限,行程太紧,需要连坐十几个小时飞机。 落地连时差都来不及倒,就要参加比赛。 疫情原因,很多国家落地需要隔离。 隔离结束,比赛临近开始,他甚至来不及安置行李,就要马不停蹄去看场地。 10 月份的智利,能练习的雪场全都关门。 他便早上 8 点出门,花 5 个小时登上雪山,只为一片足以练习的雪域。 竞技体育,没有捷径,只有拼命。 从 3 月到 11 月,200 多个日夜,张嘉豪就这样向当初的目标一点点挪动着。 训练,比赛,孤独,压力 ...... 这些词充斥着他的日子。 始终在担忧这一站的比赛,又始终在计划下一步的行程。 可他不知疲倦。 " 每当我受伤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只要回头看我滑雪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或者快乐的画面,我又拥有了无穷的力量。 它们在一直推着我往前。" 到去年 9 月,张嘉豪的冬奥冲刺几乎完成了一大半。 积分 39.95,在智利还获得了一金一银两铜的好成绩。 在大跳台和坡面障碍项目上,他排在中国男子运动员积分的第 3 名。 荷兰一役,是成败与否的关键。 张嘉豪独自走过了漫漫长路,远天,曙光已现。 04 荷兰欧洲杯的现场。 记者早已候于场边,摄像机都已架好。 无数人注视着张嘉豪从跳台起身,翻转。 全世界都在等待一个奇迹。 但,他失误了。 向内旋转 720 度后,落地的一刻,他没有站稳,重重摔倒。 按照计划,张嘉豪需要拿到第 6 名才有进入世界杯、冬奥会的机会。 可两天两场比赛,他都出现相似的失误,止步预赛。 奇迹没有出现。 他的冬奥会,结束了。 那天晚上,汽车载着他驶离荷兰小镇。 罕见地,他没再提关于比赛的话题,而是靠在副驾驶座上,安静地看着窗外的漆黑。 之后,他发了条视频: " 很遗憾,一个人的冬奥梦,走到这里不得不暂停。 我不后悔出发,也不后悔做那些白日梦,我依然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我依然会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依然是那个即使最终结果 99% 都是失败,还是会为了 1% 的可能付出 100%努力的人。" 几天前,冬奥会在北京如约举行。 却很少有人知道,一个 27 岁的男孩,为了站上这场盛会的比赛台,曾跋涉过那么长的路。 他的结局没有反转,却是这届冬奥会上,最让我敬佩的故事。 我们关注冠军,关注成功。 但那些聚光灯没有照到的部分,何尝不同样值得歌颂? 或许,张嘉豪才更接近于我们普通人的人生。 比起谷爱凌们,他缺少天赋,没有优势,没有光环。 但却有执着纯粹的热爱,有想要放手一搏去争取的事情,有遥远却不舍放弃的目标。 只是现实粗粝残酷,将很多东西打磨成了平凡的样子。 可无法改变的是,我们心里都曾有过一团火,哪怕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 一段人生的热血,不在于世俗上的成败与否,而在于我们曾那么坚定地努力过。 34 年前,加拿大冬奥会上,奥委会主席曾致辞道: " 有些人赢得了金牌,有些人打破了纪录,而有人则像鹰一样飞翔。" 这句话,是张嘉豪冬奥梦的注脚,也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
中国 1 小时前
美国 1 小时前
国际 1 小时前
国际 1 小时前
体育 2 小时前
国际 2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