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这些天,在网上刷到最多的视频,是虹桥火车站外的人山人海。 自上海宣布分阶段复工复市恢复交通后,无数滞留于此两个月的人涌向这里,急切地想要离开。 这些匆匆离去的背影,多是因为无奈。 有来上海做泥工的河南乡亲,才干了十几天活,却被封在工地里 60 多天。 他们到处托人买回家的票,急得直哭。 因为地里还有麦子在等待收割,那是他们一年的收成。 图源:星视频 有带着患淋巴癌的妻子,从常州到上海化疗的 60 岁男人。 但妻子抢救无效,病逝于此。 男人拖着装有骨灰盒的行李箱,步行 7 小时到火车站,要带妻子回家。 " 我不可能丢下她,我不能让她留在外面。" 图源:澎湃新闻 更有太多不知所措的沪漂,断了收入,连住的地方都没了。 无处可去,只能离开这个曾是梦想起点的地方。 图源:上海日报 而离开的路,却困难重重。 公共交通并没有完全恢复。 打车?各有各苦的人们,在高昂的价格前只能却步。 网友整理的价格指南,这还只是最低的 他们只能骑共享单车,行李太多的,只能步行。 但处处有封控,原本几公里的距离动辄绕成几十公里。 他们从日出走到日落,从白走到黑。 走得慢了,核酸过期,迟个一分钟都无法进站。 图源:上海日报 只能在桥洞下、在路边睡一会儿,等待天明。 虹桥站边,是数不清的疲惫异乡客。 图源:微博 @Alone 文非 两个月的苦涩过后,离开,依然是场漫长的煎熬。 可人潮里,我看见了一些身影。 那天,一个姓吴的男人,在一条徒步去虹桥的视频下留言。 说自己也无可奈何地打算步行 20 公里,慢慢走去车站。 留言发出去不久,一条私信发到了他的手机。 " 我可以送你去车站,免费。" 吴先生喜出望外。 凌晨 12 点,对方联系到他,才发现,这是一位外卖小哥。 白天,小哥要工作 12 小时。 晚上收了工,便马不停蹄赶来接上吴先生。 并坚称,分文不取。 凌晨的沪闵高架下的小路,还有无数拖着箱子、半夜还在步行赶往车站的人。 小哥看着他们,对吴先生说了句话: " 我们开快一点。" 他想送完吴先生后,抓紧时间,再多帮一些人。 这个 26 岁的小哥,姓余。 他从老家安徽潜山来到上海,做了 3 年的外卖骑手。 但封控之下,他寸步难行。 直到上个月 27 号,他拿到了平台的保供人员名额,才走出小区开始工作。 根据要求,他出去了,就不能再回家。 为了糊口,他只能忍着心酸,每天从清早开始奔波至深夜十点。 夜晚,便露宿在上海的街头。 一个深夜,小余刚送完最后一单准备休息,在路边看到一个拉着箱子、背着双肩包的女孩。 他以为姑娘在也找地方露宿,担心她遇到危险,便上前询问。 女孩摇摇头说,自己要去虹桥车站,走着去。 她是个收银员,店关了,没了工作,交不起房租,扛不下去了,只能离开。 那个地方,离车站有十几公里,步行要三四个小时。 这是一个别无选择的女孩。 和小余一样,在疫情的狂风中被吹得凌乱,却也在咬牙,寻着一条出路。 他让女孩坐上了自己的后座,载着她到了车站。 下车后,女孩想付钱,小余调转车头,走了。 开出去两三米远,女孩在身后叫住他,远远地,哭着朝他鞠了一躬。 图源:澎湃新闻 从那天起,小余每天送外卖到晚上七点多,就回去休息。 凌晨又重新出发,在深夜的上海街头,送着一个又一个疲惫的归乡人。 半个多月,奔波不停,总想着能多帮一个是一个,能多尽一份力都好。 其实他自己,何尝不也步履艰难。 露宿不是长久之计,他咬咬牙住进了每晚 150 元的旅店。 身上已经没多少储蓄,为了节省开销,顿顿吃泡面。 每天跑上 20 多单挣的钱,也将将只够维持生计。 可他还想再多帮些人。 每天在网上联系着打算步行到车站的人,还总是把自己的水、食物送给路边露宿的人。 在这个物资涨价、车费天价的时候,他一分钱也不要。 自己窘迫地讨着生活,却只对被帮助过的那些人笑着说: " 不客气,我只是做了件很小很小的事情。" 在上海做着免费 " 摆渡人 " 的骑手,远不止小余一个。 一个叫小任的贵州小伙子,才 19 岁。 3 月,他第一次来到上海,打工做了闪送小哥。 工作刚步入正轨,就被封在出租屋里,整整一个月没工作,没收入。 这个月初,他的骑手通行证发下来,为了出门挣钱,他不能再回出租屋。 只能跑到别人的厂房里借宿,好心的厂老板提供了一辆七座车。 可过着这样难挨的日子,小任却每天挤着时间,往返于虹桥车站,接送那些步行去坐车的人。 只要在路上看到拖着箱子的行人,他就停下来问,免费载他们。 不管白天还是深夜,不管离车站有多远。 哪怕休工的日子,他也片刻不停,一天要送十几个人。 电动车保险杠螺丝被重重的行李压掉了好几个,绑箱子的铁架也压弯了。 可那些发来的红包,从来都是原封不动地被退回去。 他只说: " 有钱的,还需要我来帮助吗?" " 我自己也想回家,所以我愿意帮他们回家。" 20 多天,他晚上睡在马路边,醒了就在厂子的保安室洗把脸。 却每天还在想着多接点单子赚点钱,给车站外等着的人们送水、送饭。 每次送人的路上,见到仍在步行的人,还要主动上前告诉他们: " 慢点走,不要急,我送完这个就回来接你。" 27 岁的吉林小伙子张朋飞,在上海做酒店收银。 疫情之下,他在宿舍被关了近 1 个月。 也曾试着步行离开,100 多公里的路程走了两天两夜,可最后因为没有离沪证明被劝返了。 自己有家难回,他却想帮更多人回家 张朋飞花了 629 元,租了辆电动车。 一天换十几次电池,跑十几趟,一位又一位地,把离沪的人们送进回家的车站。 始终坚持不收一分钱。 他说:" 我就是想帮大家一把,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 像这样穿梭在上海街头的骑手们,有几十个。 他们从外地来打工,自己被封控许久,生计难续。 在防疫要求下露宿街头,漂泊无依。 图源:上海日报 电动车载人去车站,还有些遇上罚单。 随时都在担心被扣车,丢了谋生的工具。 图源:大象新闻 可他们更担心,担心那些没了收入,走投无路的人们,要怎样独自跋涉在漫长的归乡路。 自己淋了雨,却始终想给别人撑把伞。 他们,是真正的“骑士”。 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些人,不会被大肆报道,不会被冠上什么荣耀。 他们生而平凡。 尽力去帮的,也是在很多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段时间过去,也许不会再有人记住他们所做的事。 他们就如同足下的小车,马不停蹄,也悄无声息,消失在夜色里。 可我依然想为他们铭记。 上海疫情里,有太多荒诞,太多不可思议。 我却始终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不是因为什么宏大叙事的心潮澎湃,而是因为这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 纵使自己只是一块砖、一片瓦,纵使自身也难免在寒潮中千疮百孔。 却还拼了命地在帮,在救,在伸出并不那么强壮的手。 这样的故事有太多。 54 岁的男人老何,上了年纪,身体也不是太好。 家中,有两位 80 多岁,偏瘫在床的老人。 他是全家的顶梁柱,上海疫情期间,生活一度难挨。 但他总想着为更多的人做点什么。 他报名做了司机,接送血透、放化疗等重大疾病患者去医院。 图源:澎湃新闻 每天五六点起床,零点以后睡觉,经常饿着肚子在路上跑。 防护服里是汗流浃背,因疫情风险不能开空调的车里是闷热无比。 他累,却从来不说,卖着力,只想帮那些更艰难的病人。 那天在路上,他突发了心脏病。 凭着最后一点意识,他把车开到应急车道停下,让病人们安全下车。 自己却在 120 到来前,停止了心跳。 图源:澎湃新闻 56 岁的张强,是上海的一位医生。 疫情来临,物资发放有限,他们一家勉强填着肚子,人瘦了五斤。 还要日夜担心独居的 83 岁母亲,是否吃得饱,是否健康安全。 可他最放不下的,是那些无法找他看病的患者。 他在网上开免费的 " 空中门诊 ",因为 " 医生最不愿看到的,就是病人受苦 "。 他的公司,原本每月 10 号发工资。 误判了封控时间,他没有将转账的 U 盾带回家。 那个时候,上海多少企业因疫情发不出工资、延期。 但张医生找遍了物业、居委会,拿到出门条。 不能开车,就在即将有大风和雷雨的天气里骑行 20 多公里,去办公室给大家伙发工资。 " 封了这么长时间,谁家都有难处,还有人要交房租、房贷,多少人等着这笔钱。" " 大家拿到钱,才会有信心。这样的时候,信心是最宝贵的东西。" 饿了就在路边啃一口面包 32 岁的李娜,是上海一家便利店的店长。 她的小区封了,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小的才 2 岁,大的也只是上小学的年纪。 可疫情严峻,她担心的,是附近的居民能不能买到东西。 住在旁边的那么多孩子,还能不能喝到牛奶,营养均衡。 图源:外滩 TheBund 于是整整 23 天,她独自守着这家店。 夜里宁可少睡一点,也想随时为刚下班的大白、物流司机、志愿者提供方便。 有人需要物资,她不会骑车,就步行着挨家挨户送。 20 多天,她没洗过一次澡。 没有床,就在仓库地上铺了几张厚纸板,仓促着睡一觉。 图源:外滩 TheBund 你看,他们和那些送人去车站的骑手们一样,身影很小。 小到太容易淹没在华丽的大事迹、大报道里。 他们做的事好像也很小,送人、守店、开诊、发工资。 日常又琐碎,没有曲折离奇,惊心动魄。 可在汹涌的疫情里,在无数人的挣扎里,他们点着一丝光,轻柔地抚平人们生活中的褶皱。 正是这一小点光亮,让那些被他们帮助过的人们,相信一切并不绝望。 仗义每多屠狗辈。 这个春天,大部分上海人的日子都不好过。 大厦高楼,高高在上,却不一定遮风避雨。 一草一木,虽染尘埃,却串联起了这座城市最大的感动。 这些小人物身上,藏着的才是中国的底色。 他们苦却乐观,总想着自己的委屈咬咬牙也能过去。 他们卑微却慈悲,明明自己也满身泥泞,却见不得别人遭罪、受苦。 他们平凡却温情,听规矩、遵要求,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忙,一定义不容辞地帮。 谁说非得是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这是普通人的力量带给我们的信心: 每一个 " 小人物 " 的行动,汇成大时代的洪流,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再黑的夜,终会迎来黎明。 |
健康 6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