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综艺有剧本,对观众来说已经不是秘密。但是,剧本到底指什么、深入程度究竟几何?那些离综艺嘉宾最接近的、俗称PD的工作人员,究竟会多大程度上参与到“剧本”当中? “PD(Program Director)”的说法源自韩国,最开始泛指节目的导演和制作人。但即使是不少在节目中真人出镜的PD,对于节目的流程故事,也不会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在国内,PD的概念更接近“Follow PD(跟拍导演)”,他们成为了在实际录制过程中跟明星嘉宾更为贴近的那个人。在节目当中,PD要负责把握嘉宾的状态,抓住他们录制时的闪光点,并随时在录制过程中做出调整。明星在节目中呼唤自己Follow PD的场景,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豆瓣有关于Follow PD的讨论 然而,Follow PD身兼如此普遍又重要的职能,观众对于他们的工作细节却知之甚少。 毒眸与三位综艺PD聊了聊,试图描摹出这个职业的工作画像: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综艺PD这个职业道路?他们真的是串联艺人表演出整个剧本的“监工”吗?在镜头外没有被观众注视着的时刻,他们都需要做些什么?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恋综PD小羽:要会且擅长和人打交道 我大学是在湖南上的,学广播电视专业。我从小看湖南卫视的节目也比较多,所以在大二末的时候就去卫视综艺节目做实习生,当时做的就是艺人导演和选角导演。 国内PD的概念和日韩是完全不一样的。韩国是要类似罗英锡这样的才会叫节目PD,他们PD这个职位基本对应的是国内综艺项目总导演这种级别。我们现在的Follow PD是不一样的,基本指向的就是艺人导演。 除了艺人导演之外,还有一个能接触到节目核心内容的职业,就是编剧组,有时候后者会代替前者的职能,但相同的是,所有的环节都需要他们来参与。 在前期,整个节目的大框架以及环节设置都是编剧在策划;等到整个节目内容框架出来了之后,执行导演再加入进来,我们共同去探讨可行性,再去写详细的录制台本。 聊到PD这个职业本身,观众可能会对我们有一些误解,觉得PD就是跟在艺人、素人做朋友。 这种判断,其实有点忽略这个职能的专业要求,有时候,甚至有人会觉得,一个PD好不好,判断标准就是你带的这个人能不能让他喜欢。 最早我带的两个嘉宾,网友都不太喜欢,那时候大家骂我们就骂得非常难听。还有之前我们做某档节目的时候,一个嘉宾被曝出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他的PD就收到了各种各样的私信,说“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之类的。我做某档节目和某档节目的时候,后台也会有很多人私信我,说“求求你换个行业吧,你每次找的人都不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做明星嘉宾的PD和素人嘉宾的PD,流程也不太一样。 跟明星的时候,PD大部分的工种就是“艺人导演”。 如果是进棚录的节目,我们和艺人建立联系的时间可能就是第一次录制前两三天,跟他沟通在这期节目上想要承担的功能、想在这一类节目里有什么收获,录制的过程我们是不做过多参与的。 第一期录完之后,我们会和艺人聊个10-15分钟,聊一下他参与这一期的感受,看看下一期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这些不好的感受拿掉、好的感受多增加一点。 我个人会侧面地和艺人聊一下节目内容里会出现的话题、事件,如果艺人在这一方面有不错的表达,节目制作的时候,我会留意把他在这方面的表达放大出来。 回到主要嘉宾是素人的真人秀,我们确定人选和推进了解这两个步骤其实是反过来的。可能其他的恋综,PD承担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拍摄过程中当某一个嘉宾的艺人导演,但我们团队做这类的素人情感节目的时候,我们还要负责前期的内容策划、中期的选角执行和后期的责编。 做某档节目每年选角,我们全组人都驻扎在那一个城市,从地面、线上和合作方渠道去找人。我们干过的事情,包括早上8点去某大厂楼下等上班的人、下午5、6点去另一个大厂楼下等他们下班的人,如果有资源可以进入到办公楼,我们还会去大楼里办各种活动,去每层楼的工位看一看,有没有合眼缘的人。 如果有合适的人,我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和他建立3到4个月的联系,逐渐去了解他(她)真实的性格是怎么样的。第一次见面不会是面试性质,会在他家或者他喜欢的喝下午茶的地方,在他熟悉的环境里,聊至少3个小时,聊嘉宾的兴趣爱好、过往的故事、一些在他们人生中发生的很深刻的事件。我们在手机上也会和嘉宾保持联络,忙的时候可能隔天聊一次。 到了选角的后期,当他已经“很适合成为我们的嘉宾”了,见面的频率就会提高,甚至可能会去他家,约他的朋友出来唱歌、踢球,我会在旁边观察,看和人交往的时候他最真实、最自然的是什么样子。 然后就到了最终拍板的时候,这个时间会很晚,甚至不到临开拍之前,都没有办法判断他是不是真的适合。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某档节目第一季播出之后,知道这个IP的人本身变多了,我们能接触到的人他的想法也就会变多了。我们觉得一个人不合适的理由,可能会包括“诉求太过于功利”,“缺乏投入度、真诚度”等等,还有一些可能年少的时候犯了一些错,嘉宾到最后跟我们坦白,我们发现最善良的选择,就是不要把他抛到公众面前。 所有的恋综节目,可能联系到的接触到的看重的都是同一波人,我微信列表里面其实很多可能不太适合某档节目、但可能很适合别的恋综的人。我们也会互相之间推荐,因为每一档节目的定位不一样。 会并且擅长和人打交道,可能是我们做PD需要的工作能力。因为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需要运用技巧,在保证自己和素人沟通的真诚度的同时,也要保证你想要创作的内容得以实现。 这次某档节目里,我和一位嘉宾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发现他是一个“很怕麻烦别人”的人。为了“打开他”,让他觉得我是自己人,我会尝试和他站到一个战线上,跟他说:“老师,上次和大家见面的时候,你表现得太高冷了,大家会觉得你不好接触,都不想和我俩合作了。”他就会慢慢改变,和我们接触的时候变得更“开朗”一点。 除了工作流程的区别,艺人和素人在我们眼中的具体形象倒是差得不多,我们都会当做普通人来看待。而且,如果把艺人当素人来看的话,我可能有机会挖掘到他更多新的亮点——这可能是节目和我个人能为他带来的部分。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艺人会有自己的经纪团队,而素人没有。所以,当节目播出过后,素人遇到网络舆论、被关注压力的时候,我们会多出一些和他们站在一起、安抚情绪的职责。 不止一次,节目播出后素人嘉宾给我打非常长的电话,我也知道他(她)不是网上说的那个样子的,但没有办法,只能安慰,人还是在现实生活里活着的,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PD这个职业最吸引我的是,能够深入接触到节目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一个是内容,一个是人物。只要把这两个环节完成好了,带给我的成就感是非常大的。一个工作只要有成就感,我都会愿意做下去。 我们这一行生活时间和工作时间是分不开的。今年已经是我做节目的第5个年了,确实有了一些变化。现在我会规定晚上7点之后的生活要尽量属于自己,像正常上班族一样。然后,我在尝试每周末要和朋友,也可能是同事去做一件新的事情。 我昨天还在和同事聊这件事。我跟他们说,我已经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验收的时候了,目前来讲对自己还算是比较满意的。下一个计划是,希望能从一个执行者,变成更高的统筹或者是创作者。 达达:如果有一天不做PD了,我就去做酒店前台 我大学是学播音主持,并不是学导演的。但我不喜欢幕前的工作,在幕后我会觉得更开心。所以2014年我看到有卫视在网上招募实习生,我就报名进入了这个行业,毕业以后就留在了台里。 刚入行时,有个非常厉害的导演带着我一起做,相当于我的启蒙老师。他不会像在学校教课一样,告诉你每一步怎么做,但会给你做个榜样。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有心去学,会自然而然思考和总结老师为什么会这么做。基本一个项目跟下来,你就能逐渐上手了。 我是跨专业来做PD的,但我并不认为跨专业是个问题,问题是你是不是真正热爱这个行业,愿意用自己的努力,去消除和别人的差距。 我现在在做的节目《开始推理吧》是一个推理节目,它涉及到的范围很广,我们需要更多不同的声音。我身边也有很多同事并不是学编导出身的,但他会站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去思考问题,有时候反而会带来很多破局思路,提供不一样的灵感。
推理综艺跟真人秀非常不同的一点是,真人秀如果没有按照你的预期发展、出现了一些意外,可能会制造出不一样的惊喜。但推理综艺很看重整体的框架,对于细节的把控非常严格,一点小失误,就可能会影响推理过程中玩家的判断,影响整个节目的呈现。所以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反复确认,花费的精力比较多。 推理综艺的PD是不是门槛比较高?我觉得门槛不是高,而是特别——推理综艺的PD要具备一定推理知识和逻辑思维,你不具备这些的话很难上手,你都不知道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在2018年之前,我一直在做其它类型的节目。在做推理节目之前,推理类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我都没怎么看过。当时很担心自己做不好,也确实遇到了很多问题,感受到了和同事的差距。所以我就告诉自己,如果想要做这类节目,就要热爱它,好好学习相关知识。 我就开始关注很多推理类的UP主,每天回家休息的时候去刷一些科普,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比如“杀人手法”,“推理思维”,还有各类的谜题等等。平时在生活中我也会有意的去留意一些相关的东西,比如之前有一次去欧洲玩,欧洲的街头会有很多艺术装置,我会把它拍下来,想着以后能不能用给节目的机关提供灵感。 我们刚刚结束的这个《开始推理吧》的项目,其实挺曲折的。普通项目从筹备到录制结束,一般来说就半年左右,但这个项目是从去年9月到今年6月才结束,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所以时间非常久。我们原本计划3、4月份录制结束,后来一直往后拖,在延期的时间当中,我们也一直在不停修正或修改内容。 而且比较可惜的是,我们之前在烟台找到一栋建筑,空间结构等各方面都特别适合节目。我们搭建也非常用心,但因为疫情就只能又搬到长沙,重新在棚里1:1复刻场景,但因为棚里面有局限,平面上可以把空间1:1复刻,但楼层上下结构做不到,时间非常紧,都在加班加点完成,大概不到一个月。 《开始推理吧》环境 据我所知,有些节目的编剧组和PD组是分开的,但我们这个组不太一样。我们的PD做的事情比较多也比较杂,从节目策划、故事编写、对接艺人以及对接线索导演、执行导演一起将内容落地等都会涉及到。 很多工作也比较细碎,比如要和艺人沟通角色内容、造型方案,带他们拍海报、采访、安排录制期间的饮食、休息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解决艺人在参与节目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 我们导演编剧组大概10多个人,筹备期间大家就是每天坐在一起开会、策划、讨论,每天都要开差不多8-9个小时。因为做推理综艺在策划阶段是非常磨人的,从无到有的过程非常煎熬,我们会经历数十次的推翻重来,一直到录制当期节目之前,可能还会有调整和修改。 在选择嘉宾的时候,我们比较看重三个方面。首先,他本人要热爱推理或者对它很感兴趣,有足够的好奇心。其次就是聪明或者说脑洞很大,对于节目组给出的故事和线索,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推理。另外,对嘉宾的表达能力、共情能力也有要求,嘉宾需要沉浸在故事中,通过他的表达和演绎,将观众带入到节目里。 我们一般会提前一个月左右去和嘉宾沟通。通过和他的接触,去了解他生活中的状态。《开推》这个节目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尝试了嘉宾和导演组共创的模式。就是给他们量身定做角色。
比如现实生活中祖儿就是一个心灵手巧的美女。因此在节目中,“宋漂亮”的人设就是一个很爱手工DIY的女孩儿。我之前带她去参观她在节目里的房间时,她真的会立刻坐在那儿开始DIY,我们在房间里聊了10分钟,她就DIY出了一个手机壳。 还有像白宇老师在节目中,一天只做三碗面的设定,也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我们一起沟通,一起设计这个剧情,他们也会觉得更好玩一些。其他的嘉宾,也会和导演组沟通,来共创他们在节目世界观里的人设。 录制期间一定是很忙的,一般是早上8、9点就得到现场,有的时候会到凌晨3、4点才能离开。早上到现场先检查录制现场,确认每一个细节。 来源:《开始推理吧》超话 等艺人嘉宾到达后,我们会和他们做内容上的沟通,包括剧情内的时间线和故事背景等。在节目录制中,会休息两到三次,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会尽量把需要拍摄的宣传物料消化掉,让艺人早点收工。把嘉宾送走后,我们需要马不停蹄的准备第二天录制需要的东西,布置布置线索、场地之类的,然后回去休息4、5个小时再开工。 有一种情况,我们和嘉宾前期的沟通会多一点。就是我在《开推》里带的是宋祖儿,第六周的时候会解锁以她为主角的故事,所以那次录制前和她沟通的就会比较多。我会在前一天把角色卡给她,叮嘱她记好。等第二天到现场,我会让她详细说一遍。 现在《开推》这个项目我的工作基本接近尾声了,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下一个项目。现在国内的推理综艺也不少了,我们需要做出更好更新的内容去刺激他们,给他们带来新鲜感,这对我们来说是个挑战。所以对导演组的要求就是,你一定要对推理综艺有兴趣,真心喜欢这个赛道,你得负责任。
我现在在这个行业里做了快8年,我觉得这个行业还挺有魅力的。这个魅力在于,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观众们讨论的很多片段或者很多节目的高光时刻,是来自于你的创意,哪怕你始终在幕后,你也会非常有成就感。或者你的嘉宾表现得很好,你也会很自豪。这份工作经常会给我这种反馈。 但PD这份工作确实是非常非常辛苦的。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但因为工作太忙了,留给生活的时间很少。 目前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暂时还是希望在推理这个赛道一直做下去。不过我倒是有想过,如果未来不在这个行业干了,我可能会去做酒店前台——这是一个每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的职业,想想也挺有意思的。 佳超:做脱口秀演员的PD,还要负责催稿 我是学编导出身,毕业之后去做了一年电影,后来又回到电视行业,去东方卫视。当时台里有一档新闻节目,我做了两三年的记者。 在我刚入行的时候,我们做的其实都不叫“综艺”,更多的应该是叫“栏目”,周播的形式比较多。现在导演这个行业分得越来越细了,但在我刚入行的时候,“导演”是一个要负责很多东西的岗位,甚至一个人负责一期的节目,不会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的人,有这么明确的分工。 后来电视行业也有变化,选秀开始兴起,我就跟着台里开始做达人秀,做《中国梦之声》这类的节目,再做《极限挑战》,到后来做的基本都是户外类的真人秀。 《极限挑战》现场路透 国内早期是没有“PD”这个概念的。在做《极限挑战》第一季的时候,我们和一些韩国PD有过交流,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以前的“栏目”,我们会把脚本写好,一条一条根据台本去走,当现在这种意义上的“PD”出现之后,就要求我们有更多戏剧功底,在现场我们得知道什么事情是好玩的,什么事情是有戏的。 比方说,在节目中一个嘉宾走这样一条线,另外一个嘉宾走另一条辅线的话,他们是不是能够有一些交叉,是不是能够有一些不一样的化学反应,而不是我单纯的把自己的艺人这条线给走完就可以了。 来源:豆瓣极限挑战小组 现在很多刚入行的人,我们会让他们从“执行”开始做起。比方说我们需要拍摄一个场景,需要到消防队去,这个执行导演就会去优先我们到这个环境里面首先做一个勘景,告诉我们这边有什么东西能够玩什么东西,我们根据他的东西做一些策划上的布置,确定了台本以后他会拿着台本到这个场景里,指导现场需要的道具之类的。 其实执行和PD的职级是平行的,只是负责的范围不一样,而且PD需要的综合条件会稍微高一点。等做了执行、知道了大概的流程之后,我们才会让他们慢慢开始做PD。 综艺真人秀PD工作的第一点,就是“策划”。很多时候PD就是编剧,编剧也是PD,我们要去策划一个世界观,设计好一个游戏,让我们的艺人成为这个游戏中的参与者,这是第一步的工作。 在笑果文化,我们节目从立项到真正开始录制之间,会有3-4个月的筹备期。这期间要开导演组的脑暴会议,一周有4、5天的时间用来开会。
第二步,我们要对自己带的艺人有一个预判。在节目开始之前的一个月,我们会安排好几轮跟艺人的深度采访,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去了解他,包括他的一些私下的真实的性格,调研他和其他艺人之间的关系。 “了解艺人”会反哺我们的策划,因为我们要预判这样一个人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他能不能产生一些什么戏份,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化学反应,这可能是我们前期要做的预判。 同时,艺人的性格、节目的类型,都可能会影响我们和他们的沟通。比如某一期节目,我会希望艺人进行强输出,就会事先和他沟通,但有些内容是需要呈现艺人的第一反应的,这种时候是绝对不能事先让他知道。换句话说,有的艺人适合知道更多的内容,有的艺人是保持“一无所知”的时候状态才会更好,这都是需要PD前期去摸索的。 《脱口秀大会》一般是一个PD跟5-6个人,但现在的《怎么办!脱口秀专场》更像是真人秀,所以我们的PD和嘉宾是一对一的。因为节目性质不一样,我们甚至要负责催稿,在节目开录之前有一个读稿会,读稿会前所有人的稿子都得出来。 《怎么办,脱口秀专场》 很多观众会觉得综艺有台本,但其实我们只是大致去拟定出一个框架,比如说让嘉宾玩狼人杀,我们只会告诉他们大致的规则,具体怎么玩都是要看你的发挥。 现在的观众是越来越聪明了,如果说综艺是“演”出来的,前两年可能可能还有“瞒天过海”的机会,现在很多时候一演大家都能看出来,这也对我们工作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这两年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行业的环境可能并不算很好,也有不少人心态会有点低迷。我觉得首先作为一个内容创作者,内容始终是会有人会看的,只是形式会有变化,像综艺跟剧最大的区别,剧是演员们在剧本里面扮演人,而综艺是一个个“自己”。 我还是觉得这样的形式一直都有市场在,变化在于,以后是不是可以做一些相对体量轻化的内容,把艺人、哪怕是普通人,最真实更可爱的一面去展现出来——这可能是我们想要去做的一个东西,如果可以做到,就会有人实践,“真实”永远是会被需求的。 另一方面,其实现在市场上也缺少可以让导演们试手的“小项目”。我觉得可以有更多的人去做一些类似像微综的形式的东西,主题可以依然是真人秀,情节上可以更轻更有趣。我们这是也是想往这个方面去尝试,就类似于把真人秀和情景喜剧结合起来的感觉。 从我的角度来说,业内还是比较缺真正的好PD,如果遇到好导演我们是非常愿意留下来的。 |
中国 6 小时前
温哥华 6 小时前
国际 6 小时前
国际 6 小时前
加拿大 7 小时前
地产 7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