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博览 查看内容

原来中国才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加新网CACnews.ca| 2014-10-8 12:45 |来自: 九个头条网

2012121310138284.jpg


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购买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不过,与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基础相比,中国工业机器人利用水平仍然很低。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每万名制造业工人的机器人保有量,韩国396个,日本332个,德国273个,世界平均水平58个,而中国只有23个。


市场需求巨大的机器人产业


工业机器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可以从其销售量的变化管窥一斑。根据今年7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数据,2013年全球共销售17.9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比上升12%。其中,中国购买3.7万台,佔全球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五分之一,并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购买国。


此外,据IFR数据,2012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约15776台,销售额34.2亿美元,其中军用机器人销量6200台(无人机销量5453台),预计2020年全球军用机器人销售规模将增至16亿美元。


目前我国军队现役兵力大约为230万人,陆军机动作战部队人数85万人,按照美国未来作战旅的机器人配备程度(不考虑边海防部队、警卫警备部队、武警配备机器人),中国大约还有5.7万台地面机器人的配备需求,保守估计地面机器人均价为60万/台,市场容量接近350亿元。


但是,目前我国机器人创新能力不够,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实力,很多技术没有实现突破,当前国内厂家生产的机器人大多只能用于一般机械加工和装配、搬运等对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应用领域。而在汽车、电子等机器人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品牌垄断。


在这种情况下,低端产能的扩张势头令人担忧。


“机器人革命”全球关注,时不我待


事实上,“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报告,工业机器人2013年全球销售量约17.9万台,需求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同比增长12%;其中,在中国销售量约3.7万台,销售量全球排名第一,同比增长60%。中国成为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据Allied市场研究公司最新报告,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3年到2020年期间将以5.4%的复合年增长率发展,到2020年其销售额将达到411.7亿美元。


近来,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从工业领域快速扩展到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国家安全、医疗康复、社会服务等其他领域。


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报告中,将先进机器人列入物联网、云技术、下一代基因技术、3D打印、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等12项颠覆性技术中的第5项。预计到2025年,机器人每年将为全球带来1.7至4.5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2013年,美国发布了机器人发展路线报告,其副标题就是“From Internet to Robotics”,将现今的机器人与上世纪互联网定位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机器人将影响人类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被列为美国实现制造业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美国在2010年推行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发展工业机器人重振制造业,凭借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发新一代智能机器人。


近期,欧盟启动了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SPARC”,计划到2020年投入28亿欧元,创造24万个就业岗位。该计划将有200多家公司、1.2万研发人员参与,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健康、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将被纳入该计划。另外,德国为保持其制造业领先地位提出的工业4.0计划,也将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作为迎接新工业革命的切入点。


近观亚洲,日本也制定了机器人技术长期发展战略,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新产业发展战略”中7大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今年6月,日本政府表示:日本将把机器人作为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支柱,希望通过发掘机器人的潜能实现日本经济的增长。韩国制定了“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并于2012年10月发布了“机器人未来战略展望2022”,将政策焦点放在了扩大韩国机器人产业并支持国内机器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等方面。


中国的“机器换人”


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90年代的原型和示范阶段,在2000年开始进入到产业化阶段。2010年以后,我国机器人装机容量逐年递增,开始面向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


在国家攻关和863等计划支持下,90年代初期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产品相继问世,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实践中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国产移动机器人开始批量出口,国内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开始形成较强的竞争力,201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超过9500台。在此基础上,国家积极支持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现已经形成了新松机器人公司、博实机器人公司等为代表的多个机器人产业化公司,为我国发展机器人产业奠定了基础。


2013年,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组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联盟包括了国内机器人科技和产业的百余家成员单位,以产业链为依托,创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共进、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构建促进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的服务平台。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早在2011年,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就曾对外宣称,“用3年多时间建立一个百万机器人军队,以替代工人的重复性手动操作,在5到10年内看到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如今,其内部工厂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正以每年3万台的数量增加。


不仅是富士康,许多来自江浙、广东等地的企业也在酝酿从全人力向人力与工业机器人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格力电器的选择便是一个佐証,“2015年前实现70%的自动化生产率”,格力电器称。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广州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东莞,由政府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近五年来该市共有66%的企业投入资金开展了“机器换人”工作,92%的企业表示未来两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


“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和生产效率是关键,而这依赖于以人工智能化、数字化制造、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的使用,对企业来说同样如此。”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晓刚解释,作为“世界代工厂”,过去中国的优势是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今这一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机器换人”带来的技术红利。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邢登鹏给记者算了笔账:目前电焊工人日薪200、300元,一台能替代3人工作的焊接机器人售价约20万元,一年左右就可以回本。而且,工业机器人相对人力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精度,还免去了复杂的岗前培训,即便是新产品上市,也隻需通过简单的编程就能实现,这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进一步降低了用工成本。


目前,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装配领域,主要从事焊接、喷涂、搬运等与人力劳工相同的工作,但其投资门槛依然偏高。“一些为大公司提供零配件的中小企业,不具备使用大量机器人的资金能力,它们更愿意雇佣人力从事生产。”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李丽林表示。


不过,仍然有一些岗位会被机器人取代。邢登鹏坦言,工业机器人今后将大批量涌入工厂,那些传统的制造行业,如汽车加工、电子装配等与生产线、流水线挂钩的,简单的、重复的操作,更容易在新一轮“机器换人”大潮中被淘汰出局。


“但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反而有利于一线生产工人提升工作档次,告别枯燥、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劳动,长远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雷军身边的女大佬 狂挖特朗普墙角

科技 昨天 16:51

琼瑶花葬,大S塔葬,明星带火丧葬新风潮

博览 昨天 16:50

他从复旦退学去卖土豆泥,24岁的出格人生

中国 昨天 16:49

打疫苗后“变了个人” 耶鲁:真有这种后遗症

健康 昨天 16:49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