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博览 查看内容

他们凭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

加新网CACnews.ca| 2014-10-10 10:25 |来自: 九个头条网

medaglia-premio-nobel-194634.jpg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出来了,和1901年第一届的一样,是个法国人。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原则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理想主义到考虑世界和平,有着多种多样的各种理由。让我们先来看看进入21世纪以后这些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都是以什么原因获奖的吧。


2014[法国]帕特里克•莫迪阿诺(1945—)


帕特里克•莫迪阿诺“以记忆的艺术,唤起人类最幽微的命运,揭露(二战法国遭德国)占领时期的真实世界。”。


有评论人士认为:莫迪亚诺的作品格局并不大,也没有所谓的史诗性,但对个体命运近乎偏执的关怀,以及在情感刻画方面的极度用心,使得他的文字能够穿越国别,感染到不同文化下的读者。

        

2013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1931—)


爱丽丝•门罗因“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的成就而获奖。


门罗被视作是“现代契诃夫”,她有很强洞察力、怜悯以及广泛抓住人物特点的能力,而对笔下的人物又不会带有个人评价。门罗是继索尔贝娄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作家。


2012 [中国]莫言(1955—)


莫言因 “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而获奖。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曾有如此的文学浪潮席卷了中国和世界么?莫言作品中的文学力度压过大多数当代作品。

        


2011[瑞典]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


特朗斯特罗姆因“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而获奖。 


特朗斯特罗姆的中文译者之一李笠说: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奇特的意象、简洁的语言,是特朗斯特罗姆的精髓。

                

2010[西班牙]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

略萨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略萨读书讲学游历欧美,同时留下了若干沉甸甸的作品。他从政治中脱身,手中的笔却依然犀利地介入政治,他说“我是作家,同时也是公民,”那是一块让他爱着又恨着的土地,“要我忽略生活里的政治,绝无可能。”


或许这也是略萨不如马尔克斯更受读者宠爱的原因。在拉美文学爆炸的四位主将中,略萨最不魔幻,最切入现实。没有巨翅老人和会飞的床单,略萨的文字不那么有趣,也就不那么好读。但这千真万确是属于略萨的路,或者说,那是他认可的文学责任,也是他的文字存在之意义。相比马尔克斯、科塔萨尔和富恩特斯,略萨是重铠重甲重武器的拉美骑士,和手持柳叶刀的外科医生,他的确没有前者的轻灵与飘逸,却有前者阙如的沉重与锐利。


2009[德国]赫塔•米勒(1953—)

赫塔•米勒“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实在,描绘出无家可归状态的风景”而获奖。                 

即使获奖,赫塔·米勒也无法掩盖自己作品的小众特点——她的头脑,还生活在那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时代,她的文学世界,依然充满了无家可归的迷茫和绝望。


2008[法国] 勒•克莱齐奥(1940—)

克莱齐奥因为“是有新出发点、诗意冒险和感官狂喜的作家,占统治地位的文明之外和之下的人性探索者”而获奖。

 

他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他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忧虑、对西方唯理性传统偏执性的反叛以及对美洲印第安世界的迷恋。1994年,他在法国《读书》杂志的一次读者调查中,被评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法语作家之一。              

2007[英国]多丽丝•莱辛(1919—2013)

多丽丝•莱辛:“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带着怀疑、热情和幻象的力量把分裂的文明拿来检查。” 

 莱辛语:(她的作品是想)让自己“从纷扰中,从情感麻木中,从虚伪中摆脱出来!”作为小说家,她擅长描写自主女性的奋斗和衡量几代左派人物之间的鸿沟。

                

2006[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1952—)

帕慕克“在对故乡城市悲怆灵魂的追踪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        

帕慕克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2005[英国]哈罗德•品特 (1930—2008)

品特因其戏剧中“揭示了在日常闲谈下的危险深渊,强行闯入了压迫占有的封闭房间”而获奖。 

品特在1980年以前即以剧作家的身份闻名。他与贝克特相提并论。品特在现实主义的外表之下,探索的是翻腾于表面之下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场景通常很普通,人物在封闭的房间里诙谐地谈论日常生活。


2004[奥地利]艾尔芙丽德•耶利内克(1946—)

耶利内克“由于她的小说和剧本中众多声音与反声音的音乐流,用异乎寻常的语言热情,揭示了社会的陈词滥调的荒诞性和强制力”而获奖。                 

奥地利女作家,是中欧公认的最重要文学家之一,耶利内克获奖后,德国“文学教皇” 赖希·拉尼茨基说了几句话,一句是:“又一个德语女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6年诗人奈莉·萨克斯[Nelly Sachs]是第一位);另外一句是,“她是一个非常不同寻常、非常激进、非常极端的女作家”。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回顾历史,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女性的人格和个性。她反对男权统治,男性话语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总是处于受压抑、被损害的地位。她的作品就是要揭露这种表面繁荣昌盛和美好下掩盖的人性丑陋的一面,揭露在被压抑,被禁锢状态下人性的变态和扭曲。因为惊世骇俗的写作使她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一再引起极大反响。


2003[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1940—)

库切“在众多伪装假面中描绘了局外人的令人惊讶的介入”而获诺贝尔奖。 


库切创作的最大可取之处就在于他对人物与历史关系的独特认识,在创作中他甚至不惜把一个可能“非真实”、“被异位”的历史情境加诸于其笔端人物之上——因为他坚信,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真实绝不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具体主观描述或某利益集团权利意志的体现,它更应包括那些被历史所遗忘、甚至被湮灭的“他者”的声音,因为正是这些被遗忘、被湮灭的声音才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真实,如实地体现这些声音才是真正负责任的作家需要完成的任务。

                

2002[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

伊姆雷因“其写作支持个人脆弱经验而反对历史的野蛮专横”而获奖。 

凯尔泰斯通过在作品中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孜孜不倦地探索了这样一个主题,即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群体被迫屈服于社会强权的时代是如何生活和思考问题的。


在纳粹分子疯狂迫害匈牙利犹太人的黑暗时期,还是一个少年的凯尔泰斯在集中营里渡过了4年的痛苦岁月。集中营的生活使凯尔泰斯对人类的本质和生存状态产生了严肃的思考,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2001[英国]V.S.奈保尔(1932—)

瑞典学院200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出生于特里尼达的印裔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因为“其作品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所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之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英国的布克奖1969年才设立,他1971年就获了奖,当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还是评委之一。普里切特说:“奈保尔是在世的英语作家中最出色的一位。”可见其文学地位之高。


诺贝尔文学奖究竟热爱怎样的作品?关注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们,不会错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文学评论家们更是将其作为长期研究讨论的对象。几乎每一位新人添位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之列,都会再次激发人们对诺奖所蕴含的价值判断的分析。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作为一种关于价值阐述的文本来阅读,不失为一种探究方式,虽不是最深邃的,却可能是最有趣的,当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冒一点“过度诠释”的危险。


1901-1919


Ⅰ.理想主义


还有谁记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获得者吗?那是一个在文学史上悄无声息的人——法国诗人普吕多姆,彼时他因“崇高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而获奖,在颁奖词中,还有一段,“在实践-伦理领域,像康德一样,在义务的不可否认和绝对的事实中,找到了人类超感觉目的的证据。”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是对文学作品的赞美之辞。


不乏有研究者指出,诺贝尔文学奖始于平庸。最初十位获奖者,除了波兰小说家亨里克·显克维支与英国小说家吉卜林仍在世界文学家序列中接受人们的敬意,其余几位则游离于文学史之外,唯有在谈论诺贝尔文学奖时被再次记起。而他们的获奖,多是因伟大、理想主义、卓越、高贵等。


1910年到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理想主义”是一个高频词汇,光从颁奖词中看,看不出有大的波动或者新的涟漪,十九世纪的古典美学,在二十世纪的历史现实里逐渐隐退,却被瑞典学院的院士们严谨地看护着。即便一战的爆发,也未能有所松动。


1920-1939


Ⅱ.人道主义


一战结束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院士们对诺贝尔遗嘱中关于“理想主义”的解读,开始有所松动,最明显的标志,是不再将基督教文化背景严格置入获奖要求。颁奖词中出现了新的词语:人道主义与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看法郎士、叶芝、萧伯纳的获奖理由。法郎士由于保卫真理,反对沙文主义和军事种族歧视,具有纯粹的艺术风格、襟怀坦荡的人道主义而获奖,萧伯纳是因真正的仁慈和善良,富有人情味,叶芝展现了民族精神。尤金·奥尼尔则因表现出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而获奖。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将其形容为一个再也无法继续下去的世界。我们在诺贝尔颁奖词里读到了这些与人道主义,与关心人本身的存在状态相关的表达,比如,在洞察人类现状上表现出深度与怜悯、反映了人类的基本面貌、描绘了农民的生活等。


这个时期最受争议的一位获奖者是赛珍珠,她于1938年获奖,理由主要为“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但马上有人认为,此乃末流作家的红运,只反映了评委注重大众审美趣味,将文学从象牙塔之中拉下来,还至于芸芸众生的倾向。


1945-1949


Ⅲ.艺术激情


二战结束后的世界令人沮丧,很多知识分子呼喊,不要再等地上出现天国,而是动手自己来筑就。那是一个存在主义突然流行的时代。


纪德的获奖,让现代主义作家颇为振奋。此前的诺奖获得者,并未因为对人性的处境的呈现而受到赞誉,那种要求高贵、高尚的要求,如果有所松懈,那也是允许去责备环境、制度败坏了人,而在纪德这里,人性本身的困境被提出来。现代主义作家们的特殊风格,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由于对人本身的质疑与反思。


于是,1948年,艾略特登上了诺奖颁奖台,颁奖词曰:“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如果仅从颁奖词来讲,这是诺奖第一次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而非现实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评价作品,之前的颁奖词里,充满了对文学作品教育意义、对现实与人类处境的关怀。


我们在1949年福克纳的获奖辞中会读到更清晰文学尺度:“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1990


Ⅳ.良知与自由


1950年至1990年的世界,统而观之,是一个东西对峙的世界。这段时间内的诺奖获得者,从丘吉尔到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聂鲁达,构成一种饶有意味的图谱,让人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寻觅某种相关性。


举例而言,提出人们既要预防虚无主义也要预防乌托邦主义的作家加缪,被认为是照亮了人类良知的种种问题,帕斯捷尔纳克被肯定的是他在抒情诗和俄国史诗传统上的努力。后来成为政治夜莺的肖洛霍夫,则是因其作品描述了俄罗斯民族生活的另一历史层面而获奖。


揭露苏联的索尔仁尼琴获奖,被肯定的是其作品的道德力量。积极抵抗极权的波兰诗人米沃什,则是因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而获奖。更惹人注目的是1987年获奖的布罗茨基,他曾被以社会寄生虫的名义送往劳改营,颁奖词赞美的是他作品对时空限制的超越,以及广阔的思想与浓郁的诗意。


这些多少带有反抗形象的作者被置于诺贝尔文学讲台上,且在他们的答谢辞中一遍遍表达对人类良知的坚守,诺奖不直接要求文学有道义担当,作家的写作却因道义而更具分量。


1991~


Ⅴ.人类文明


冷战之后,世界进入一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诺奖的颁奖词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大词“人类文明”。比如南非小说家纳丁·戈迪莫获奖,其理由是她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君特·格拉斯的作品使人们反复重温被遗忘的历史,帕慕克的作品则是发现了文明的冲突,克莱齐奥则是探寻了文明支配下的边缘人性。


若再细看作品的具体内容,也许我们应该赞美评委们,他们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多元化审美眼光,以及迅速的反应、宽容的胸怀来评定作品。他们不仅为谢默斯·希尼和托尼·莫里森因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而加冕,也为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喝彩,而格拉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被他们所赞美。


颁奖词还出现了有趣的修辞,说品特的戏剧发现了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并在此处强行打开压抑者关闭的房间;而关于耶利内克,则认为她的小说和戏剧中各种声音和反诘之声汇成的一种音乐之流,它们以独一无二的语言的激情,揭露社会的成规陋习、它们的荒诞和淫威。


阅读至此,我们可以借助作品再深入一点探究。关于达里奥·福,这位善于插科打诨的弄臣,一个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丑角,其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一个无辜的人被警方当做无政府主义者逮捕,他在拘留所坠楼自杀,又被称为畏罪自杀。作家对专制与不平等的鞭挞,非常明显。君特·格拉斯可算是二战以后西方文坛中少见的具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参与热情的作家,《铁皮鼓》所写历史背景从纳粹德国到之后的联邦西德,充满对极权的讽刺与抗议,也批评普通人因缺乏独立思考,随波逐流终为虎作伥。


在多元与丰富中,要描述我们所看到的总印象,也许不得不借助诺贝尔最后的遗嘱中的表达,in anideal direction,在理想的方向上。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加拿大要给30万临时居民发"枫叶卡"!? 挥霍4亿给难民看病

加拿大 4 小时前

印度前亚洲首富出事! 加拿大多名高管涉案 陷$2.65亿诈骗贿赂丑闻!

国际 4 小时前

6死14送医!加拿大急发警告! 度假胜地爆集体中毒惨案 美女大脑肿胀 抽搐惨死

加拿大 4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