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对蒙达尔纪和巴黎, 邓小平一直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作者:尚凯元 毛予菲 今年的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环球人物记者沿着邓小平青年时期的足迹,来到法国城市蒙达尔纪。 1919年至1920年,一批中国青年为探索救国道路,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此期间,邓小平曾在蒙达尔纪市郊的哈金森橡胶厂做工。毫无疑问,100多年后,因为邓小平,这座城市已成为法国的“红色”小城,其官方旅游手册会专门推荐一个主题——“聚焦中国”。 一出蒙达尔纪火车站,映入眼帘的便是“邓小平广场”。这个名字是在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时,蒙达尔纪市议会全票通过的。2024年3月,四川广安市委书记率领代表团在蒙达尔纪等法国城市开展友好交往活动,也为中法友谊续写新的篇章。 ·2014年9月,在蒙达尔纪学习汉语的青少年参加“邓小平广场”命名仪式。 在钢铁厂和橡胶厂 邓小平的16岁生日是在广安—重庆—上海的路上度过的。1920年9月10日清晨,他和同学们在上海登上邮船“盎特莱蓬”号,驶向法国。 “盎特莱蓬”号是一艘万吨级巨型邮船。邓小平乘坐的四等舱,其实就是半明半暗的最底层货舱,里面堆放着各种货物。勤工俭学的学生们挤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呼吸着浑浊的空气。 在去法国的途中,邓小平开始了对世界的观察和学习。9月14日,邮船经中国香港停留一日。他上岸参观,看到“树木阴翳,商旅云集,街市宽阔,房屋整齐”,但一想到香港的管辖权属于英国人,就生出了一股屈辱感。9月18日,邮船经过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停留3日。当局规定,中国人上岸必须经过道道关口的检查,还要到警署注册登记。6天后,邮船在新加坡停留1天,邓小平上岸后看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同行的汪泽楷后来回忆在路途中的见闻:“许多城市尽管是高楼大厦,也有许多人是西装革履,但也有不少人是破衣烂衫,沿街乞讨……当时看了,真使人心酸。” 10月19日,邮船抵达法国马赛港。到达马赛港的第三天,邓小平和2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来到距巴黎200多公里的小城巴耶,进入巴耶中学学习。然而短短5个月后,邓小平就不得不结束了他的“俭学”生活——当时一战刚刚结束,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法国青年人重返工作岗位,导致就业紧张,通胀严重。而此前资助他们的华法教育会也困难重重,不堪重负。尽管省吃俭用,邓小平所带的费用很快用尽。他不得不离开学校,另找出路。 ·1921年,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留影。 1921年4月初,邓小平来到法国中部城市克鲁梭,幸运地在施耐德钢铁厂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他在那里当杂工,强度大,薪水低,还遭到法国工头的歧视凌辱,于是没干多久就辞了职。后来邓小平回忆:“生活的痛苦,资本家走狗——工头的辱骂,使我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初两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痛恶略有感觉。” 1922年,法国经济好转。2月,邓小平来到蒙达尔纪,开始了他在哈金森橡胶厂的工作。有点积蓄后,他曾短暂地离开工厂,打算在附近一所中学学习,但因学费不足,还是没能入学。至此,邓小平的求学梦彻底破碎,“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困顿迷茫之中,他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标——共产主义。 哈金森橡胶厂聚集了一批进步学生,比如后来担任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委员和中共法国组书记的赵世炎,几次组织勤工俭学生在法国斗争的王若飞。在这些人的影响下,邓小平开始阅读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书报”。 几乎同时,中国国内也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年底,消息传到了法国,进步学生很是振奋。到第二年秋天,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在法国巴黎成立。 1923年6月,邓小平来到巴黎。不久,他正式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1924年7月,不到20岁的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法国的5年,邓小平进一步了解世界发展大势,使得他对中国的问题更有洞察力。通过对西方社会的观察和了解,带着深刻的思考,他在各种思潮中坚定地选择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反帝、反封建的强烈理想信念。其后一生,邓小平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会长蒋永清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社交武器” 邓小平在法国没能完成最初的学业计划。他晚年对孙辈们说:“我16岁时还没有你们的文化水平,没有你们那么多的现代知识,是靠自己学,在实际工作中学,自己锻炼出来的。” “年轻的邓小平活泼感性,思维敏捷,善于表达,广泛交友。”蒋永清说。在哈金森橡胶厂工作时,邓小平住在离工厂不远的一个木棚里,和30多个同学挤在一起,合伙吃饭。“室友”郑超麟后来回忆:“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二至三个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蹦蹦跳跳,走到这一角同人说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我们大家都喜欢他。” 蒙达尔纪市民提到青年邓小平时,却有不一样的感受——那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的人。法中友协秘书长吉塞勒对环球人物记者说:“邓小平在工厂学什么都很快。当工厂管理者提出过分的工作要求时,他会坚决拒绝。” 加入团组织后,邓小平的精神面貌又发生了变化。初到工厂时活泼甚至有点调皮的大孩子,突然成熟了许多。一同勤工俭学的吴琪回忆:“1922年下半年,我在巴黎郊区皮浪哥饭店见到他的时候,他还不到20岁。他年龄虽轻,却很老练,才气横溢,身体强壮,精神饱满,说话爽直,声音洪亮,铿锵有力。” 后来到了巴黎,邓小平交到了新朋友——周恩来。周恩来大邓小平6岁,比邓小平晚两个月到法国勤工俭学。从此,两个人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厚情谊。 巴黎南部意大利广场附近有一条名为戈德弗鲁瓦的小街,街口有一家小咖啡馆。1922年8月1日创刊的少共机关刊物《少年》(后改名为《赤光》)编辑部与少共机关一同设在咖啡馆楼上的一间小屋里。周恩来、邓小平和其他革命同志常在这里聚会,组织各种活动。他们经常工作到深夜,然后一起打地铺。 ·邓小平在法国参与编辑的进步书刊。 在巴黎,承载革命梦想的还有一间“中华豆腐店”。因为活动经费不足,在周恩来的倡议下,邓小平主持开设了这家极具东方风味的豆腐店。邓小平的经济头脑此时就见端倪,在他的打理下,豆腐店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法国顾客。 邓小平喜欢看足球赛,会跳华尔兹,还喜欢喝咖啡、吃牛角面包,这些爱好也都始于法国。100年前,第八届奥运会在巴黎举办。为了观看奥运会足球赛,邓小平花了大价钱。邓小平的女儿记录过这个故事:父亲花了5法郎,买了一张最便宜的门票,看了一场精彩的国际足球赛。他回忆起来时忍不住说,5个法郎,是一天的饭钱,在那时候对他来说可不容易啊! 有意思的是,在巴黎时,足球成了邓小平的“社交武器”。当年办《赤光》杂志,当地警察局不允许向中国人出售蜡纸,邓小平就利用“足球迷”的身份,和同为球迷的一家文具店老板成了朋友,成功买到了蜡纸。 “多年后,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镇定自若、反应敏捷,对国内外大事了如指掌。这样的能力也许就是从法国开始,是在复杂的环境中锤炼出来的。”蒋永清对环球人物记者说,“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许多西方领导人眼中,邓小平是中国外交的‘王牌’之一。会见外宾时,他特有的干脆利落、机智幽默、诙谐乐观,让外国领导人十分敬佩。” “引进这件事要做” 对蒙达尔纪和巴黎,邓小平一直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结束勤工俭学后,他曾两次回到法国。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与50年前的世界局势大有不同。邓小平在法国看到了新的景象,产生了新的感悟。 1974年4月,邓小平去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回国时途经巴黎,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住了几天。他特地请中国驻法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陪他去了意大利广场,喝了咖啡,吃了牛角面包,就像半个世纪前一样。邓小平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当年自己和战友们曾住在这里。他感慨地说:“面目全非了!”回国时,邓小平从法国带回了100个牛角面包,分给了当年一同革命的战友。 第二次是在1975年。中法两国于1964年建交,1973年9月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中国。1975年5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邀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1975年5月,邓小平访问法国,受到法国人民的热情欢迎。 到法国后,邓小平受到了高规格的外交礼遇。时任法国总理希拉克前往机场接机,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亲自主持欢迎宴会,并安排邓小平下榻法国国宾馆。访问期间,邓小平分别同德斯坦总统、希拉克总理就重大国际问题和发展两国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还借此机会重游了里昂和巴黎。希拉克后来回忆说,邓小平直率热情,十分了解国际关系,并表现出个人对法国生活的赞赏。 ·1975年5月,邓小平在法国巴黎市政厅出席欢迎仪式。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西方大国。除缅怀岁月之外,他看到了法国5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联系到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蒋永清说。 “邓小平的这次访法,被视为3年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政府经济代表团访问欧洲5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前站。”蒋永清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在出访欧洲5国时,代表团成员看到了中外的巨大差距,也和邓小平一样,内心生出“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回国后,谷牧向邓小平汇报出访情况,概括起来共三句话:第一,中国落后西方国家20年;第二,在引进技术装备的同时,也应当利用外资,迅速发展自己;第三,要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特别是外贸体制。 听完汇报后,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引进这件事要做,下决心向外国借点钱搞建设,要抓紧时间。这一年正是1978年。当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改革开放正式启动。 在邓小平后来的改革开放蓝图里,“法国”一词时常出现。比如1979年7月,75岁的邓小平在视察黄山时提出“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将旅游业摆到了经济产业的位置。他说:“你们搞旅游的人,要有点儿外语知识”“你们搞几个养牛场,种草,游客来了喝鲜牛奶、吃奶酪……外国人喜欢小牛肉、牛排,那东西确实好吃,香得很。以前我在法国留学时是吃不上的”。 1997年5月,在邓小平去世3个月后,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将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时的工卡复制件作为国礼送给了江泽民主席。后来,这张工卡复制件成为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重要藏品,更成为中法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物证。 在法国,青年邓小平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安托南出生于蒙达尔纪,正在巴黎索邦大学中文系读大二。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高中上中文课的时候,我就对这段历史有了解。”今年下半年,安托南将以交换生的身份前往北京外国语大学。他还打算将来投身中法文化交流事业。“法中关系非常重要,这在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建交创举中就能看出来。我们年轻一代也有责任将此推进。” 本文为节选 |
中国 1 小时前
财经 1 小时前
娱乐 1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