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两年多后,2012年2月5日,钱老妻子蒋英也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幼年时期的钱学森与夫人蒋英就认识了,不仅认识,蒋英还是钱学森的干妹妹。 1947年钱学森回国,36岁的他还没结婚,家里一直在催。这次回国,钱学森又被家里安排相亲,相亲结束后蒋英问钱学森怎么样,结果钱学森对蒋英说了一句话,令蒋英当场红了脸。 一、青梅竹马:命运的安排钱学森的祖父钱均夫是一位饱学之士,曾担任浙江巡抚幕僚。他重视教育,为钱家的后代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钱学森的父亲钱均任则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后来成为教育部官员。这样的家庭背景,为钱学森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1911年9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秋日。那时的上海正处于翻天覆地的变革中,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在这里交汇碰撞。 钱家居住的法租界,更是一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地方。小钱学森从小就在这样一个兼具中西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这为他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钱学森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常年在外,他主要由母亲抚养。母亲章兰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她不仅照顾钱学森的生活起居,还亲自教导他读书识字。在母亲的悉心教育下,钱学森很快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 然而,聪明的孩子往往也会感到孤独。钱学森虽然在学习上远超同龄人,但在与人交往方面却显得有些笨拙。正当他为缺少玩伴而苦恼时,一个特别的"妹妹"走进了他的生活。 这个"妹妹"就是蒋英。蒋家与钱家是世交,两家决定让蒋英成为钱家的"干女儿"。蒋英比钱学森小两岁,性格活泼开朗,很快就打破了钱学森内向的性格。两个孩子从此形影不离,一起读书、玩耍,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 钱学森的父亲虽然常年不在家,但每次回来都会给孩子们带来新鲜的书籍和学习用品。钱学森从小就展现出对数学和科学的浓厚兴趣。他常常一个人埋头研究各种科学书籍,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的才能越发显露。他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就读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特别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他的表现让老师们惊叹不已。这段时期,蒋英因思念生母,不得不回到蒋家生活。尽管如此,两个孩子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钱学森在美国如鱼得水,很快就在航空工程领域崭露头角。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科研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蒋英也踏上了追逐音乐梦想的道路。她前往德国学习音乐,专攻声乐。在异国他乡,蒋英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很快就在音乐圈崭露头角。她的歌声让许多人为之倾倒,甚至有人预言她将成为中国的"夜莺"。 1946年,学成归来的蒋英在上海歌坛大放异彩,成为炙手可热的音乐明星。她的美貌与才华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就在蒋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二、情定上海:意料之外的求婚1947年的上海,春暖花开。已经36岁的钱学森回国探亲,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婚事成了家人朋友关心的焦点。蒋英作为钱家的"干女儿",自然担起了为钱学森张罗婚事的重任。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蒋英精心安排了一场相亲。她满怀期待地等着看老朋友与自己挑选的姑娘相处。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相亲的过程中,钱学森显得局促不安,对面前的姑娘似乎提不起兴趣。蒋英有些着急,正想着该如何圆场,钱学森却突然转向她,眼神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这突如其来的求婚让蒋英愣在了原地。她从未想过,自己精心安排的相亲,最后会以这样的方式收场。一时间,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剩下两颗加速跳动的心。 蒋英回过神来,看着眼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男人。她突然意识到,或许自己内心深处早已埋下了爱的种子,只是一直没有察觉。在短暂的沉默后,蒋英露出了甜美的微笑,轻轻点了点头。 就这样,童年的玩伴变成了彼此一生的伴侣。这场看似仓促的婚姻,却成就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佳话。蒋英毅然放弃了自己如日中天的歌唱事业,决定陪伴钱学森返回美国,支持他的科研工作。 三、跨洋跟随:患难与共的岁月1947年底,新婚燕尔的钱学森夫妇踏上了返美的轮船。对蒋英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未知的冒险。她放弃了在上海的优越生活和耀眼的明星身份,只为陪伴自己深爱的丈夫。 刚到美国,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还有钱学森繁重的科研工作,都给这对新婚夫妇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然而,蒋英以其坚韧的性格和对丈夫的无限支持,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 钱学森在航空工程领域的成就越来越显著,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美国政府日益增长的忌惮。冷战的阴霾开始笼罩在这对夫妻的头上。钱学森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引来了美国当局的关注,他们担心这位天才科学家会将宝贵的技术带回中国。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蒋英成为了钱学森最坚强的后盾。她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每当钱学森心灰意冷时,蒋英总能用温柔的话语抚慰他的心灵。 "亲爱的,"蒋英常常这样对钱学森说,"我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我们的国家需要你,我们的人民在等待着你。不要放弃希望。" 就这样,在蒋英的鼓励下,钱学森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念头。他们的坚持终于感动了很多人,包括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教授。在多方努力下,特别是在总理的亲自关注和帮助下,钱学森夫妇终于在1955年踏上了回国的航船。 四、报效祖国:科研事业的辉煌1955年10月,当钱学森夫妇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时,他们的眼中噙满了激动的泪水。祖国的热情欢迎让他们倍感温暖,更坚定了为国效力的决心。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国家将他安排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并赋予他重要使命——筹建力学研究所,开展导弹和火箭的研究。面对百废待兴的科研环境,钱学森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惊人的干劲和才智,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 1956年10月8日,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天,在钱学森的主持下,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正式成立。从此,钱学森开始了实现"航空救国"梦想的伟大征程。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钱学森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960年,我国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弹道导弹"东风一号",这是钱学森领导下取得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就在同年,我国还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钱学森的工作并未止步于此。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在他的引领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003年,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时,已经年过九旬的钱学森欣慰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一刻,他看到了自己毕生心血的结晶,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未来。 五、最后的岁月:永世景仰的丰碑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逐渐退出了繁忙的科研工作第一线。但他对国家发展的关心从未减少。即使在晚年,他仍然时刻关注着国家的科技发展,为后辈们指点迷津。 2009年10月31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98岁。消息传出,举国同悲。为表达全国人民对钱学森的崇高敬意,国家决定以最高规格举行葬礼。 葬礼当天,天安门广场下起了淅沥小雨,仿佛是天地也在为这位伟人哀悼。三军仪仗队抬起钱学森的灵柩,缓缓走过长安街。 沿途,超过十万名群众自发前来送别,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家默默注视着灵柩经过,眼中满是不舍和敬意。 更让人动容的是,在钱学森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七个字:"中国的长远发展"。这七个字,凝聚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毕生心血,也彰显了他对祖国的深沉爱意。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牵挂的仍然是国家的未来。 结语:钱学森的一生,是科学与爱国的完美结合。他与蒋英的爱情故事,则为这段传奇人生增添了温柔的色彩。从青梅竹马到患难与共,再到共同为祖国奉献,钱学森夫妇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伉俪情深。 钱学森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科技上的伟大成就,更是一种精神——为祖国奋斗终身的爱国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这些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
|
科技 昨天 12:59
数码 昨天 12:47
财经 昨天 12:41
生活 昨天 12:38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