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印度这些天正在举国欢庆,把全世界都给整懵了。 新德里数万人参加了“国旗朝圣”游行,载歌载舞欢呼对巴基斯坦的“历史性胜利”。 有的蛋糕店趁机推出Sindoor(朱砂行动)主题蛋糕:一款是S400防空导弹款,一款是阵风战斗机,这就叫以耻为荣。谁敢在印度说“阵风”被击落,印度当局就收拾谁。 5月15日,法国24新闻台发文,标题是《中国武器在印巴冲突中出色,通过实战考验》,一下子就200多万阅读量。 被整破防的印度网民纷纷留言痛骂法媒传播“假新闻”。 法国24新闻台由希拉克总统建立,隶属法国国际新闻集团,预算主要由官方负责。 连法国人都觉得有“阵风”危机感,印度人居然不乐意了 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近日甚至声称,霹雳-15E远不如印度自主研发的“ASTRA”(阿斯特拉)系列空空导弹。 一切都在PPT上面,PPT有了,就是印度有了。 一边是惨痛的现实,一边是美妙的幻想。 当一个国家活在幻想中,那么恶果之一就是战略上的严重误判。 像这次印度空军的惨败就是印度误判造成的。 印度最惨痛的误判还不是这次,而是1962年向中国发起的“前进政策”。 但印度为什么会这样? 最致命的混乱 1947年印度独立,英国人给印度留下了一支以英军“印度裔军团”为基本盘,以锡克人群体为高级指挥官的“国家军队”。 但英国在情报系统方面,给印度留下了一片空白。 情报是英国以极少数英国人统治印度两百年的最重要本领。手段有颠覆土邦王公、挑起土邦矛盾、制造宗教仇恨、收买内鬼、培植亲英势力等等。 这种技能怎么能教给印度? 而情报工作又是如此重要,因此印度只能自己摸索。 1948年,印度成立了联合情报委员会,但很快就收摊了,因为它无法做到情报工作的基本要求--保密。 1950年,印度内政部成立了情报局(IB),局长由尼赫鲁的亲信穆立克担任,他主要工作就是针对印度潜在的战略对手--中国。 但问题是穆立克手下精通中文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连《人民日报》的公开信息,也得雇请圈外人士深度解读。 直到1956年,德里大学外语学院才有了中文专业,但又严重缺乏师资力量。 这样就出现一个很荒唐的现象: 情报局一方面变成了中国问题的“权威机构”;一方面又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 IB还把人交给了英国军情局和美国CIA培训,结果培训出一堆内鬼。 印度陆军也成立一个情报机构,专门负责侦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番号、驻防、调动、后勤等信息,但效率跟IB一样烂。 这两个情报机构的信息还经常打架,比如IB认为解放军在边境部署了七个师,而印度陆军得到的情报是四个师。 怎么上报?双方就讨价还价,你七个,我四个,那就各让一步,按五个师上报,就这么混着。 反过来看,中国的情报系统是在白色恐怖屠刀下生存、锻炼、成长起来的,屡建奇功。 而印度情报系统一开始就个笑话。 穆立克还专挑老板喜欢的情报,压制不利信息。 情报汇报由于保密原因,一般都是由尼赫鲁一对一与他见面,这样,穆立克就拥有了情报垄断权。 这是造成尼赫鲁耳目闭塞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误判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也误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当时的印度西部军区司令道拉特.辛格曾建议尼赫鲁放弃“前进政策”,不要再向中国方向推进。 中印边境战争爆发前一个月,1962年9月,他再次建议放弃“前进政策”,但尼赫鲁仍然置若罔闻。 10月10日,前往东线克节朗河视察的印军指挥官考尔中将,亲眼目睹了前线事态的严重性。但尼赫鲁还是相信IB的“情报”。 尼赫鲁为什么如此相信IB? 1961年1月1日-8月16日,IB收到了CIA设在印度秘密机构一份重要情报,内容:解放军存在战士营养不足、给养保障较弱、交通不便、后勤供应不及时等问题。 穆立克请求CIA分享全部内容,CIA同意印方复制,原件送到华盛顿总部。 其实这些情报来源于台湾当局与CIA的情报交流,印度得到的是“三手货”,而且是过期的“三手货”。 穆立克却如获至宝,得出了“中国军力不行,印军士兵能够以一敌十的结论。” 上报时为了严谨一些,才改成了“以一敌六”。 而尼赫鲁心里也愿意相信这些有利“情报”。 1961年夏天,印度决策层判断:面对印军不断推进的哨所,中国不敢打。 而中国的谈判建议,更佐证了这些情报的真实性。 印度就这样蒙着眼睛和耳朵,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悬崖。 中国警告印度“悬崖勒马”,他们不听。 IB还向印度媒体透露“优势在我”的信息,媒体更是天天煽风点火。 它们将中国的善意理解为胆怯,大吹特吹“前进政策”,终于在悬崖边上迈出了最后一步。 1962年10月初,尼赫鲁下令,将9月8日后“越境”的中国军队“清除掉”,实际上解放军一直在中国领土范围内活动,根本不存在越境。 10月20日清晨,随着信号弹升起,忍无可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加勒万河谷南北两侧同时出击,不到一个小时,印军据点就被全部拨除,解放军在其它战线同样节节胜利。 10月28日,中国建议印度坐下来谈,印度拒绝。 幻觉,一切只是幻觉,情报是不会错的。 印度再次向边境增兵,并向美苏乞求保护。而美苏正在忙着“古巴导弹危机”,没时间搭理印度。 10月29日,印军全线溃败。 10月30日,慌不择路的尼赫鲁给日本首相写了一封求援亲笔信。 1月3日,日本首相回信,短得不能再短。 .......... 従って、今般中共が貴国との国境紛争を解決するための手段として大規模な軍事行動に訴えていることは、極めて遺憾なことであります。私は、アジアひいては全世界の平和に対する脅威となるかかる軍事行動につき、閣下の重大なる関心と憂慮の念をともにするものであります。私はインドがこのようにして直面させられた諸困難に対し、日本政府及び日本国民の深甚なる同情を表明いたしたいと思います。 不需要懂日文,也能从一些用词里看出日本的态度:极为遗憾,深表同情(你自己要找死,关我什么事?) 11月16日,我军第二阶段行动开始,新增的印军同样是溃不成军,印度国内民心大乱。 11月18日瓦弄之战,这本是印军计划献给尼赫鲁的生日礼物--臆想中的大捷。 但结果是印军根本无力招架解放军的攻势。指挥后撤的辛格准将被击毙,漫山遍野都是溃逃的印军,我军在屁股后紧追。 如果不是解放军战士跑错路,连总指挥考尔将军都将被击毙或被俘虏。 盲目挑战中国的印度得到了什么?准备新德里保卫战。 1964年尼赫鲁抑郁而终。 1966年,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成为印度总理。为了替老爸出口恶气,她剥夺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IB的海外情报活动权限。 目前IB就只限于国内活动,雇员约有2.5万名,机构分布在印度全境。 1968年9月21日,她另外组建了“调查分析局”,专门负责对外情报活动,直属总理领导。 目前雇员约有7000名,大多在境外活动,但印度特工经常因发情而出事,说个小故事。 1984年夏初,印度“调查分析局”特工头目乌尼克里斯纳(驻斯里兰卡大使馆武官,负责暗中支持泰米尔反政府武装)在科伦坡西海岸遇到了一名独坐沙滩的泳装美女。 乌尼克里斯纳色心大起,找她搭讪,女的非常配合,大白天的,两人很快就钻进了树林里。 这名被乌尼克里斯纳“魅力”所倾倒的女子其实是美国特工,然后,CIA以树林里的录像带要挟他为CIA服务。如果同意的话,他不仅可以得到美元,还有美女。 乌尼克里斯纳总共为美国效力3年,期间他还被调回国内,提拔为马德拉斯(泰米尔纳德邦首府)情报处处长,全面负责对斯里兰卡叛军恐怖活动的秘密支持工作。 直到1987年9月20日,由于他发给上级(CIA)的密电被印度情报机构破译,这只内鬼才被逮捕。 而为美英服务的内鬼在印度情报系统内数不胜数。 陆军情报机构则演变成了印度国防情报局,下设海陆空三个处,人数不明。 1971年,印度重新成立联合情报委员会,但三家为了利益,各顾各的。 2001年5月,印度因在克什米尔吃了亏,再次改革,将联合情报委员会确立为情报工作领导机构。 2008年11月,孟买遭到连环恐怖袭击,造成166人丧生。 印度总理对情报部门大发雷霆,又进行改革,强制调查分析局、印度情报局、国防情报局3个部门建立合作机制,由联合情报委员会(JIC)统一领导。 但不管怎么改来改去,印度情报系统混乱问题仍无法解决,而且还保留了泄密技能。 这帮废物如果有用的话,英.甘地和她的儿子拉.甘地这两任总理也不会连续被人刺杀身亡。 有时为了经费,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印度情报机构甚至会派人在海外执行暗杀行动,加拿大和美国的锡克人领袖这两年就遭到过多次暗杀。 但印度特工行动又漏洞百出,被人抓到实锤,跟加拿大闹得不可开交。 这三家情报机构为了邀功,互相刺探对方情报,互相拆台。 错误的情报导致战略判断错误,战略判断错误又导致冒险军事行动。 中国虽然从来没有说是从何时开始收集印军情报,但从1962年的战果来看,解放军打得如此顺手,情报工作功不可没,我们做到了知己知彼。 印巴空战,再次证明印度的情报工作仍是一片混乱。 印度却从来不懂得吸取教训,甚至在一些邦的教科书里将1962年改为印度获得胜利。 据印度《德干先驱报》5月14日报道,印度国防情报局局长拉纳在13日向来自70个国家的外交官通报了“朱砂行动”取得成功。 这居然是国防情报局干的事。 这种情报机构,只会导致印度不断地误判对手,因为它丧失了情报工作的生命:真实。 人类自从有情报活动以来,这项工作就是为了探知对手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编造有利信息,因为它从来都不是台面上的事业。 情报的混乱比“万国牌”武器更加致命。 印度到底是体制问题,还是智商问题?说不清楚。 印度想挑战中国,那就再来好了。 但无论再来多少次,结局都是一样--自取其辱! 顺便替中式武器装备做做广告。 |
华人 3 小时前
中国 3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