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科技 查看内容

跑路 爽约 各种幻觉…国产AI到底怎么了?

加新网CACnews.ca| 2025-7-19 18:34 |来自: 数字社会发展与研究

作者:陈白(数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作者)

曾经的国产AI之光,最近似乎都没有好消息。

先是被认为是“国运级创新”的DeepSeek,原本预计今年5月就会更新换代的DeepSeek-R2迄今未能推出,引发市场焦虑。此外更有报道指出,DeepSeek使用率从今年初的50%,暴跌至目前的3%,下滑态势明显。

而继DeepSeek之后,把AI Agent概念带出圈的通用AI智能体公司Manus最近被媒体曝光“跑路”,其公司总部已经从中国转移至新加坡。

目前,Manus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的内容均已清空,打开Manus的官网,其首页显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而此前为“Manus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不仅如此,Manus近期因对旗下部分国内业务大规模裁员的传闻而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再回过头看2023年的AI明星公司百川智能最近也是风波不断,再早一些的“AI六小龙”也显得悄无声息。

国产AI,到底怎么了?

▲ Manus官网截图

AI是风口,芯片是现实

我们现在把时间线拉回到四个月前的2025年3月,彼时DeepSeek引爆全球的热浪刚刚平息下来,很快,一段演示视频引爆科技圈。

画面中,名为Manus的AI助手流畅地筛选简历、分析房产数据、生成股票研究报告,俨然一位全能数字员工。一夜之间,Manus内测邀请码被炒至10万元天价,月活跃用户迅速突破2000万。一时间,Manus被誉为“下一个DeepSeek”。

可谁也没想到,120天之后,这家拿到硅谷投资的公司,居然跑了。

其实客观来说,Manus并不能算是“跑路”,而是多重压力的结果。

2025年4月,Manus获得由硅谷知名风投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跃升至5亿美元。

然而,这笔融资也引发了美国财政部的审查,缘由是2023年拜登政府出台法案,禁止美国向中国半导体、量子计算、AI和军事等相关公司投资,该法案于2025年1月正式生效。

面对审查压力,Manus选择主动合规,放弃中国市场,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以确保在服务全球用户时满足各国合规标准。

更重要的是,按照此前媒体报道,据接近Manus的人士透露,Manus之前就曾遇到过高端算力资源不足,导致智能体产品的迭代延迟。

在这种情况下,迁移到新加坡,有希望更高效地获取算力资源。新加坡作为亚洲的GPU和算力枢纽之一,对Manus这样的AI公司而言,是一个具备资源灵活性和国际连接优势的理想落点。

和Manus一样,DeepSeek的风口和高光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面临困境时,Manus可以一跑了之,作为“国产AI技术派”的代表,DeepSeek到了今天,显然已经与地缘政治深度绑定。

DeepSeek-R2到今天依然是“爽约”状态、迟迟未能发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算力困境。

按照此前全球知名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的报道,DeepSeek 在训练其 R1 模型时使用了5万块 Hopper 架构 GPU,其中包括3万块 H20、1万块 H800 和1万块 H100,这些显卡由其投资方高毅资产(High-Flyer Capital Management)采购。

然而,2025年1月美国《特定国家风险投资审查条例》生效后,英伟达H20芯片对中国内地供应短缺,很显然会拖慢DeepSeek-R2的开发进度条。

技术层面,DeepSeek-R2此前被传闻为一个庞大的1.2万亿参数模型,相比DeepSeek V3(总参数6710亿)而言,是参数规模上的显著飞跃。训练如此规模的模型,需要“纯粹地让服务器不间断运行4到9个月”,且需要在硬件平台上进行深度优化。

然而,由于算力限制,据媒体报道披露,DeepSeek CEO梁文锋对模型能力仍不满意,内部仍在继续提升性能,相应模型尚未准备好正式投用。

当然,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好消息。

7月15日晚间,随着黄仁勋访华,有消息称英伟达称将恢复H20在中国的销售,宣布为中国推出新的,完全合规的GPU。美国政府已经向英伟达保证授予许可,英伟达希望很快开始交付。随后英伟达盘中股价直线拉升。

▲ 图源Pixabay

遥遥领先的幻觉

自2025年初DeepSeek把算力成本打下来之后,中国AI产业发展进入了加速阶段。

根据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美顶级AI模型的性能差距从2023年的17.5%缩小至0.3%,差距接近抹平。

然而,如果说2025年上半年还是模型突破的竞速,那么到了下半年,全球AI竞争已进入算力为王的新阶段,算力资源的获取,再一次成为中国AI企业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困扰中国AI产业发展的不仅仅是芯片。商业模式始终未能成立,才是现金流的真正杀手。

DeepSeek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期间用户增长迅猛,全球日活用户总量达到1.19亿,其中国内APP端日均活跃用户数达3494万。从全球AI应用赛道来看,达到这一用户规模,ChatGPT用了两年时间,而DeepSeek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便实现。

然而,这种“用户量爆发”并未转化为稳定的收入来源。直到今天,DeepSeek依然是免费的。至于Manus,直到离开前也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

相比之下,海外AI应用如ChatGPT凭借20美元的Plus会员服务收获超2000万付费用户;埃隆·马斯克的xAI不久之前发布的Grok 4,订阅费为30美元/月,Grok 4 Heavy版本费用更是高达300美元/月。

反观国内,最早开始收费的文心一言在DeepSeek的冲击下被迫取消付费,之后无论是大小厂,已经没有人敢尝试付费的选择。

这可能与国内用户对To C软件多年来一直就没有形成付费习惯有关,所以为什么广告更多成为To C应用的商业模式的主流选择——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

但把用户付费意愿薄弱归咎于用户,其实也并不公平。因为以目前国内大模型的幻觉率,其所交付的成果,其实还远没有达到可以付费的程度。

当前,国内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商业化落地的核心障碍。尽管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但高幻觉率导致的输出不可靠性,使得这些模型在关键领域和用户场景中难以形成稳定的付费需求。

同样以DeepSeek为例,其幻觉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如Gemini-2.0的0.7%),甚至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医疗)频繁编造虚假信息。此前就有用户反馈显示,当被问及法律的具体条款时,模型甚至虚构了法律条文;在医疗咨询中,其推荐的“纳米机器人治疗癌症”方案被专家斥为伪科学。

这类错误不仅暴露了模型对事实的无意识扭曲能力,更直接威胁到用户对其输出的信任基础。

用户或许能容忍一篇风格流畅但内容失真的文章,却无法接受一份因幻觉导致的错误诊断报告或法律文书。

试问,在法律条文、医疗建议等关乎利益、权责乃至是生命安全的场景中,用户如何愿意为充满不确定性的结果支付费用?

当模型输出的可靠性无法保障时,用户自然倾向于选择免费版本,而非为潜在风险买单。即便部分企业尝试通过增值服务(如深度分析、定制化报告)吸引付费用户,但高幻觉率导致的输出质量不稳定,使得这些服务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国内大模型的高幻觉率不仅削弱了其在关键场景中的实用性,更动摇了用户对AI输出的信任根基。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推动付费模式无异于空中楼阁。

在找到能够跑通的商业模式之前,国内AI产业仍将困于“免费—不可靠—难付费”的艰难循环中。

▲ 图源Pixabay

泡沫与长跑

其实到了今天来看,这一轮AI到底有没有泡沫已经不再重要。2000年前后的美国。.com泡沫破裂之后,是PC互联网在全球大规模扩散的十年。

面对这一轮AI,目前全球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这一次和前几次的AI浪潮都不一样,其所带来的影响,势必不会输给千禧年的那场互联网革命。

那么更关键的问题不是短期的泡沫是否会破裂,而是如何打赢这场持久战?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在AI领域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结构性优势叠加的结果。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就是STEM人才正在成为核心竞争力。最近Meta以极为高昂的签字费抢人的主角,就是一位华人AI科学家。而在马斯克Grok 4发布会上,坐在马斯克身侧的,也同样是两位华人工程师。

根据美国芝加哥保尔森基金会(Paulson Institute)下属智库MacroPolo在202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2019年,美国顶级AI人才中,有27%来自中国大学;到2022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8%,超过了来自美国大学的37%。

过去两年,这一比例还在上升。3月19日黄仁勋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媒体的采访中谈到他的一个观察:

“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一群体,没有接近的第二名。因此,很自然地,中国在AI研究方面将会做出巨大贡献。事实上,美国每个AI实验室都活跃着华人研究者身影,无一例外。”

此外,中国在AI场景上的快速落地应用,结合大规模市场优势所形成的“技术普惠”,也让中国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创新上具备独特优势。

这些都是支撑中国市场在未来AI全球博弈中的关键变量。但回过头来看,如何保证这种能力的持续,需要在认知上进行“刷新”。

对于Manus的"跑路",需要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企业已经到了全球化的关键阶段,走向全球是必然趋势。况且,AI竞争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对手,而是通过技术扩散实现全球生产力跃升。

开源和开放才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主题,也正因此,我们在这一轮博弈中,首先需要摒弃的是“零和思维”,转而探索竞合共生的新范式。

在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给那些选择留在国内的企业,以一个更为开放、包容的环境。

在营商环境上需要尽可能实现“无事不扰”,在产业政策上,监管部门不应当去试图挑选胜利者,唯有让市场竞争更为充分,AI企业才有可能尽快找到能跑通的商业模式,以解决当下面临的“技术幻觉”和“变现焦虑”问题。

当然,在推动新兴技术落地的阶段,除了监管可能需要提升容忍度之外,企业也需要做出一些举措来降低公众对就业替代、数据安全的担忧。对于AI行业的企业来说,能否讲通一个“技术赋能而非替代”的叙事逻辑,将直接关系在AI普及过程中获取的社会支持程度。

AI革命的持久战,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国家创新能力的马拉松。中国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市场体量、灵活的政策响应能力与深厚的产业基础,但未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对于企业的吸引力以及可持续产生的创新涌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61死! 商场爆炸秒沦焚尸炉 火海吞人 1家6口逛街死光 民众楼顶求救 遍地焦尸

国际 3 小时前

马云低调夜游西湖被拍 骑单车笑回女网友“很凉快”

科技 4 小时前

宋祖儿近照曝光!腿跟麻杆儿一样身材太瘦被评“没有美感”

娱乐 4 小时前

75岁TVB“黄金配角”曹查理自曝突发疾病!独自住院8天“差点没了”

娱乐 4 小时前

下龙湾船难37死!幸存者揭“乘客求返航遭拒”

国际 4 小时前

小玥儿无论五官还是气质都像极了妈妈大S

娱乐 4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