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在儿童教育方面,家长们一直都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是16岁以下的孩子课后就应该尽情的玩耍;等长大以后如果喜欢,再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即可。普遍的论据是“钢琴舞蹈画画外语这些有的没的,我也没学,现在也过得好好的”。但笔者对这个论据表示怀疑,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其一,学习确实是一件艰苦的事,但是痛苦与否就因人而异了。 少儿时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往往会把学习当成是人生最大的挑战和乐趣。马克思从小学习外语,在52岁的时候,开始自学俄语,经过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很好地阅读普希金、果戈里、谢德林等俄国作家的作品。康熙大帝在政务之余,还坚持研习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知识,甚至破晓就召南怀仁入宫一直学习到下午三四点钟。再看看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常年坚持手不释卷,精进学问,56岁了仍能熟背《离骚》。 这个世界上天赋异禀、智力超群的人不是没有,但大多数文韬武略、雄才大志的“超人”则是由无穷的好奇心、刻苦的学习习惯和天下为己任的高道德标准日积月累而造就的。童年时期的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二,学习有关键期。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创立人曾经就儿童教育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比如2-6岁是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4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作为第二语言的老师,笔者自己学过英语、法语、日语和广东话。就笔者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说,8岁、14岁、24岁、34岁、64岁开始学习一门外语,学习难度确实会不同;而且学习外语的数量和难度也是成反比的。比如学习第三门外语或者第四第五门,会比学习第二外语容易得多。最简单的例子,学好英语以后,学习法语的时候就很轻松,因为很多规则是相近的。所以,笔者主张孩子一定要从小学开始学习至少一门外语,培养对语音语调的敏感度和学习语言的习惯。 当然,笔者并不是主张对孩子实施24小时紧迫盯人,没有自由只学不玩,反而是“兴趣”比“数量”重要、“习惯”比“效果”重要。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做到这些呢? 首先,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高于一切。很多家长认为既然学了钢琴,不成为朗朗,也应该能弹个肖邦或是巴赫吧,考个8级、10级、表演级多好。可是,你宁愿要一个考全了证书、却厌恶钢琴的孩子,还是愿意要一个会听音乐会、或是无聊时弹个钢琴陶醉在音乐的美好里的孩子?我们抱着什么目的让孩子学习?很多家长会说,不是一定要在某方面成名成家,而是能发挥潜能,有高雅的情趣,能够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抱着这样的目的,音乐、体育、美术、外语其实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广泛接触、自由选择。 其次,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终身受益。以第二外语为例,学语言是亲近另一种文化,开拓眼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手段。常人通常要花2~9年来研习一门外语才有可能达到接近母语的程度,但6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开口简单对话。每天早起30分钟晨读,把手机里的歌曲换成外语,读一两本原文书,随时携带单词本,每天背一个好句子,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日积月累,获益匪浅。 |
科技 23 分钟前
加拿大 27 分钟前
中国 28 分钟前
温哥华 28 分钟前
温哥华 29 分钟前
娱乐 半小时前
温哥华 半小时前
多伦多 半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