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BI报道,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年仅33岁,净身价却已高达740亿美元。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他目前是这个世界上第五富有的人。不过,他似乎没什么富人样,尤其是谈到汽车、衣服和旅行时。
作为捐赠誓言的一名成员,以及慈善基金会陈-扎克伯格倡议的联合创始人,扎克伯格这位哈佛大学辍学者愿意将自己很大一部分财富用于慈善事业。据了解,陈-扎克伯格倡议是扎克伯格和他的甜心爱妻普莉希拉陈共同创建的。那么,这对年轻的亿万富翁夫妇究竟是怎么花钱的?
2012年5月,也就是Facebook成立八年之后,该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当时,Facebook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科技首次公开募股(IPO)。从那以后,扎克伯格的净资产每年会平均增加90亿美元。尽管他是最富有的科技巨头之一,但这位哈佛大学的辍学生却和妻子普莉希拉及他们的两个小女儿一直低调地生活着。
和硅谷的很多精英一样,扎克伯格也喜欢穿一样的衣服。虽然表面上很随意,但他极具标志性的灰色T恤和连帽衫都是由奢侈品牌设计的,价格比这些衣服看起来要贵多了,零售价高达数百美元,甚至是数千美元。
众所周知,扎克伯格对开豪车没什么兴趣。他有一辆讴歌TSX、一辆大众掀背车,以及一辆本田Fit,每辆车的价值都没超过3万美元。
有一样东西,扎克伯格似乎并不介意出手阔绰,那就是房地产。2011年5月,他斥资700万美元,在帕洛阿尔托买下一套面积为5000平方英尺的房子。第二年,他开始购买这套房子周围的房产:共花了3000多万美元购买了四套房子,并计划将这些房产进行升级并重建。
他在旧金山的米希昂区还有一套联排别墅。他是在2013年买下的这座占地5500平方英尺的房子,并在翻修过程中花了100万美元,其中包括增加了一个温室,并对厨房进行了改造
2014年,这位亿万富翁的房地产投资组合又蔓延至太平洋地区。当年,他斥资1亿美元在考艾岛(位于夏威夷)购置了两处地产,分别为:卡胡艾纳种植园和皮拉阿海滩。据了解,卡胡艾纳种植园占地357英亩,曾经是一片甘蔗种植园和有机农场;皮拉阿海滩占地393英亩,拥有非常美丽的白沙滩景致。扎克伯格声称,他和妻子之所以购置这两块土地,是因为两人决心保留它们的自然美景。
扎克伯格的旅行似乎并不是为了玩。不过,当他去旅行时,Facebook会替他埋单。2015年,Facebook用于扎克伯格安保和交通的支出接近500万美元。
今年,Facebook的这部分支出可能会增加,因为扎克伯格曾在夏季横跨美国,作为他今年要走遍美国每个州的宏伟目标的一部分。在这场美国之旅中,这位首席执行官曾在俄亥俄州与一家人在这家人的家中一同进餐,还见了曾经是瘾君子的人,在福特的一家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与数位军方人士会面,甚至还喂过一头牛。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分享了他在美国心脏地带的经历,而且感觉他就像在自家家中一样。最终,低调和奢侈品都只是扎克伯格雷达上的一个闪光点而已。事实上,他最先考虑的事情还是钱捐出去,而不是花掉。
扎克伯格是捐赠誓言的一名成员。捐赠誓言是微软创始人、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共同创建的,目标在于让全球超富们将自己多数的财富捐给慈善事业。扎克伯格计划,在有生之年卖掉自己99%的Facebook股份。
扎克伯格完全控制着Facebook的未来,主要归因于他持有多数表决权。自去年4月份以来,Facebook的股价已上涨了50%,扎克伯格表示,他计划加速出售股票,旨在为陈-扎克伯格倡议提供资金支持。根据他的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他将出售3500万-7500万股股份,总额介于60亿-120亿美元之间。
扎克伯格部分Facebook股份将流向陈-扎克伯格倡议。2015年,他和妻子普莉希拉共同创建了这个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致力于促进个性化学习,治疗疾病,连接人们并建立强大社区。实际上,这个慈善基金会其实是一家公司,可以进行政治捐款,游说立法者,通过投资获利,并需要纳税一些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新颖的慈善模式使得扎克伯格在追求其宽泛的慈善目标的同时,还可以投资公司,影响公共政策,甚至从投资中赚钱。
陈-扎克伯格倡议不仅解决国内问题,也解决全球性问题。去年,扎克伯格和妻子投资30亿美元,作为本世纪末前治愈所有疾病项目的启动资金。今年早些时候,陈-扎克伯格倡议与初创公司的Landed合作,投资500万美元帮助工作在旧金山湾区红木市、雷文斯伍德市和红杉联合高中学区的至少60名教师购房。
此页来自:加拿大新闻网 https://cacnews.ca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