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过一个“体面”的春节要花多少钱? 临近春节,回家带什么礼物?压岁钱包多少才算“体面”?有媒体小编为大家算出了“体面”过春节的具体预算,根据“体面”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不同,交通费、长辈红包、晚辈压岁钱、买年货购置新衣、各种聚会花销,甚至有些还有旅行花费,各种花销加起来9000元到3.6万元不等。 由此看来,要想“体面”过个春节,花费还真是不小。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都把找了什么工作、赚了多少钱、混得有多风光作为衡量在外打拼是否成功的标准,如果没有实现这些“小目标”,就会觉得脸上无光,没法向家人和乡亲们交代。为了在家人亲戚面前展示自己的“成功”,礼物、红包自然不会少,再加上办酒席、旅行等额外费用,过一个“体面”的春节,自然就是建立在“多花钱”之上了。 提起春节,家、团圆、温情总是人们最先想到的关键词,在外忙碌了一年的游子终于有机会回到温暖的家,在家里等待了一年的父母终于盼来了在外打拼的子女。但不少人都感觉到过年的方式逐渐偏离了初衷,前一阵有一条火遍朋友圈的微信“小时候才叫过年,现在只能叫放假”,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反而还成为了一部分人的负担。以前吃顿好饭、买件新衣服是种期盼,现在半点感觉都没有了;以前和父母一起出门走亲戚拜年,一把糖、一个小小的红包就能够高兴半天,而现在,出门拜访亲戚该给多少红包似乎成了一种负担。 人情往来带来的金钱压力是不容质疑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春节拜年的过程中,无论亲疏远近,只要叫一声“叔叔”或是“阿姨”,红包压岁钱自然是不能少的。同时,红包的价值也充满了“算计”,如何在自己不“吃亏”的情况下让红包显得“体面”,成为在春节拜年之前一定会考虑的问题。 许多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一年只有在春节时能回到家乡,日益沉重的人情负担让本该喜庆的氛围打了折扣,也让不少年轻人因为开支压力而对归乡望而却步。《南方都市报》在名为《如何过一个“体面”的春节?》的文章中谈到,以礼物和货币交换的形式来强化家庭、宗族和社会人际连结,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国人对春节开支倍感压力是对人情价值的渐渐觉醒,认为“人情往来不值得花那么多钱”。中国人看重人情,春节更是一年之中沟通人情往来的最好时机,但是,人情往来的重点,要从金钱和物质回归到“情”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关注到,在春节开支中占很大比重的“红包”一项上,各地有着明显不同。在北方,红包往往越“大”越代表心意,也有相互攀比的风气;而在广东等“得风气之先”的南方地区,红包则往往只有几块钱,“就是个心意”。这是不是说明,中国社会正在从注重“人情”的传统社会向更注重规则的现代社会转型,而且各地因转型的快慢出现了不同呢? 其实,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有举家团圆、分享收获、展望未来的美好寓意,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交流感情,以振奋精神。物质金钱固然有其作用,但莫让它们成为联系人情往来的唯一砝码。 关于如何“体面”过春节的问题,其实,“体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个人对于“体面”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与其说“体面”是衡量“成功”与否的硬性指标,倒不如说是每个人对于社会压力和他人眼光“洒脱”与否的表现。在追求“体面”过节之前,不妨先重新思考和衡量“体面”的定义与标准,追求理性、形式从容,在自己的承担范围之内,注重人情往来,与他人融洽相处。 毕竟,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并不常有,不要让不必要的担忧和借口成为“绊脚石”,珍惜来之不易的团圆,找回年味,让春节回归本真,让亲情回归本质。(综编/海外网 介瑾) (综合南方网、网易、凤凰网、中国青年报等相关报道)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