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真希望时间能倒流,一起都不曾发生…… 这是寻常的一天。湖南益阳某幼儿园,中饭时间到了,小朋友们围在小桌前吃饭。老师将饭菜放在桌子上后先离开了。 孩子们和往常一样,边吃边玩闹。小朋友吃饭总是容易分心,这在幼儿园十分常见。 一个4岁的小男孩也一边吃一边和隔壁的孩子打闹着。
突然,他觉得不舒服,紧紧地捂住了自己的嘴巴,而且不停地咳嗽。 周围的小朋友发现了他的异常情况,然而,年幼的孩子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所以没有人去报告老师。 得不到援助的孩子咳得更厉害了。寻求不到的帮助的他不停地用手指抠着自己的喉咙。没有用,他急得连连跺脚,或许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或许是觉得这样就不会那么难受,有或许这只是他的一种本能。 三分钟。从他被噎到到老师最终赶来,这中间的三分钟没有人知道小男孩经历了怎样的一个难受过程。然而,老师来了后,第一时间竟没有给他急救,而是牵着他的手,离开教室,送往医院。 最终,孩子错过了黄金急救期,医生没能将他抢救过来。 孩子的妈妈在听到孩子不幸去世的消息后,几度哭晕。最后,在丈夫的陪同下,她查看了事发时候的监控画面,看到孩子被噎的三分钟里,没有一个老师察觉,她再次崩溃。 最后,幼儿园表示愿意承担所有责任。 但是,再多的责任承担方式也已无法挽回孩子的生命。 质疑一:这三分钟老师去哪了? 三分钟的时间其实不算长,但一旦老师监控不周,稍微不察,可能就是一条生命。幼童好动,难免会有各种意外,因此短短的三分钟的忽略也可能是致命的。 如果老师在孩子吃饭的时候不离开,而是监督好孩子吃完,那么孩子被噎住之初TA就能发现,及时抢救或就能挽回孩子的性命。 相信,直到现在,这位教师可能还在懊悔当中,反思着“如果当时不离开那么一下下”。 这也警醒我们所有人,看护幼童绝无小事,一定要让他们在视线范围内,谁不知道危险潜伏在哪里。 质疑二:为什么不及时抢救? 视频流出后,很多网友看得心痛不已,尤其是当老师最后终于发现情况异常,赶过来后竟然没有第一时间施救,而是牵着孩子走出了镜头……许多网友在评论区呼喊:“马上给他拍背啊!还手牵着让他自己走去哪里啊!” 还有网友指出,“如果此时这个老师懂一点海姆立急救法,孩子可能就能救回来了。” 在加拿大,所有的幼儿教师都必须持有有效的急救证书,这种证书由红十字会授课后颁发,许多从业人员都必须持有,且每3年要更新一次。 而从事发幼儿园的情况看,该幼师或许没有接触过相关培训,否则不会错失时机。 (图:人民日报) 海姆立克急救法 有网友提出了“海姆立克急救法”,这是一个救了100万人的急救法,发明者是海姆立克教授,是美国一位多年从事外科的医生。 20世纪60年代末,海姆立克医生被大量食物、异物窒息造成的呼吸道梗阻致死的病例震惊。当时这种死亡,在美国意外死因排列表上名列第6。他还发现,拍打背部或用手指去抠取异物的方法可能反而会使得异物更深入呼吸道。 1974年,他发明了一种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气流冲出异物的急救法。抢救者站在病人身后,用双手臂环绕病人腰部,快速地向上挤压窒息者的腹部,连续做5次,直到异物被排出。 (图:人民日报) 如果自己被噎住现场没有人帮忙,则应弯腰靠在椅子背部、桌子边缘等固定物体上,以物体的边缘压迫上腹部。 图:人民日报 如果是1岁以下的婴幼儿,则应将宝宝的脸朝下,身体倚靠大人膝盖上,单手用力拍肩胛骨5次后,再翻正在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和中指压胸5次,重复动作,直到宝宝咳出异物。 图:人民日报 每一年 加拿大都有婴童噎死 事实上,孩童因食物被噎死的情况在全世界范围都十分常见。新闻中常有幼童被开心果、果冻、花生等食物噎到而意外身亡的情况。加拿大卫生部和儿科协会曾多次发出提醒,警惕儿童被食物噎到而窒息。 家有上幼儿园的孩童家长应该都有收到过老师的提醒:带草莓、葡萄等来校的,请家长将葡萄和草莓切成小块。尤其是葡萄,已经成了北美儿童窒息死亡的第三大食物杀手。 澳洲一个5岁的孩子就在吃葡萄的时候吞下一个整个到气管里面,在X光片下,这个葡萄显得触目惊心。 语言和喂养治疗师LupéGarcia表示,葡萄包括小番茄等,一旦沾到唾液,就变得特别滑溜,如果吞咽不恰当,它们简直就是儿童杀手。 加拿大儿科协会(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的报告指出,窒息是加拿大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大多数涉及窒息病例的食物都是小个的、圆形或圆柱形。 东安省儿童医院(CHEO)的网站上写道:“每年在加拿大,都有婴儿和儿童死于窒息,这些死亡几乎都可以预先避免。” 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特别留意给孩子的食物,将其切成小块;留意孩子将钱币或纽扣等异物放入嘴中;进食时避免大笑、行走和跑步。 又一个血的教训,应当铭记。 转给身边所有带孩子的家长们。 |
加拿大 昨天 16:51
中国 昨天 16:50
中国 昨天 16:50
国际 昨天 16:49
加拿大 昨天 16:49
华人 昨天 16:48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