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新冠病毒大流行继续肆虐。 好消息是,近日来,终结大流行最大的指望,新冠病毒疫苗可谓捷报频传,先后有美国辉瑞和Moderna,英国阿斯利康、俄罗斯“卫星-V”等四种新冠疫苗发布了三期临床试验中期或最终分析结果。除了阿斯利康的一项试验有效性62%外,其他都高于90%。 其中,辉瑞发布了三期试验最终报告,并已经向FDA提交了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同时,我国国药集团的灭活新冠疫苗更是提交了正式上市申请。 从目前公布的试验结果看,看似新冠疫苗的有效性远远高于此前人们的预期,为及早终止大流行带来了更大的希望。 然而,分析报告中公布的高不良反应率让很多人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很大的疑虑。 比如,Moderna的报告中就披露了主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第一剂接种后出现频率最高,超过2%的反应是注射部位疼痛,反应率达到2.7%。 第二剂接种后主要不良反应包括,9.7%的人出现疲劳,8.9%的肌痛,5.2%的关节痛,4.5%的头痛,以及4.1%注射部位疼痛和2.0%注射部位红斑/发红。 有人就会问:不是说疫苗的安全性要求高于治疗药物吗?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不良反应”呢? 疫苗绝大多数“不良反应”其实是正常反应实际上,接种疫苗后发生的绝大部分“不良反应”是预期之内的正常的生理反应。 这是由疫苗这种预防性药物的本质所决定的。 疫苗接种,从本质上讲类似于军事上的“实弹演习”,使用的不是真正的“实弹”,而是经过改造后不具有杀伤力,或者杀伤力被大大降低的“空包弹”。 比如,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尽管包括多个技术路径,包括辉瑞和Moderna的mRNA疫苗,阿斯利康和我国陈薇院士领衔的腺病毒重组病毒颗粒疫苗,我国国药集团和科兴集团的灭活疫苗,都是经过生物学工程改造,修饰或者重组,或灭活的新冠病毒完整或部分成分。 这些类病毒颗粒的共同的特点是失去了致病性,但是部分或全部保留了其免疫原性。 这些疫苗被引入人体后,也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却不会复制和造成严重疾病。 这样,疫苗接种实际上就是预先感染一种不能导致严重疾病却可以像自然感染一样可以产生免疫反应的“没病找病”。 形象一点说,这种“没病找病”又非常类似于一场主动患上的轻微普通感冒。 我们知道,普通感冒被认为是无害的感染性疾病。 这些病毒感染本身并不会给人体造成伤害,感冒所表现出来的疾病症状是病毒的免疫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炎症反应的结果。 不止是我们今天说的新冠病毒疫苗,其他所有疫苗也一样,被引入体内后也会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反应,从而产生类似于感冒的疾病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注射部分局部的炎症反应,即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和全身性炎症反应,比如,发烧(通常是低烧),全身不适或疲劳,肌肉关节酸痛,头疼等。 如果与普通感冒来“一一对照”,疫苗接种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就相当于流鼻涕,鼻塞和咽部发炎,而全身反应则几乎完全一致,除了更轻为一些外——因为,它们的发生机制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能说感冒后出现的疾病症状是“不良反应”吗? 当然不是,而是一种正常生理性反应。 那么,如上所述,疫苗接种本质上就是一场人为制造的轻微感冒,原本就应该会表现为一些轻微的疾病症状。 比如,现在人们最常接种的流感疫苗,接种后也会发生上述发烧、不适等疾病症状。 研究发现,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烧的发生几率与年龄相关的免疫系统状态有关,年龄越小,发烧比率越高。 1~5岁幼儿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烧发生率约10%,5岁以上儿童发生率在5%左右,成年人发烧的就很少见。 因此,疫苗接种后出现的所谓不良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原本就应该发生的正常反应,说明疫苗正在工作中,就如同机器工作时发出“噪音”一样。 疫苗接种罕见的“异常反应”当然,疫苗接种毕竟是向人体内引入了一种外来的“异物”,能引发的免疫反应绝大部分是预期中的,但并非“完全在掌控中”。 极其少数时候,由于疫苗本身与人体自身免疫性的“雷同”(主要免疫原是有可数的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折叠形成的空间构型物质,局部具有相似性在所难免),或者免疫系统本身的问题,可能会造成免疫系统针对自身重要的组织细胞发动免疫功能攻击等原因,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比如,很多疫苗都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像格林巴利综合症,脊髓或脑脊膜炎等。 日前,阿斯利康和强生的新冠疫苗就都曾经因为有受试者发生类似严重事件而被暂时叫停。 疫苗接种后发生的这类事件才叫真正的不良事件,或者叫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 好在,这类与疫苗接种相关的(不一定是因果关系)的伤害事件,发生率极低,一般认为在百万分之1到3之间是可以被接受的,也就是说被认为是安全的。 疫苗接种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一种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疫苗种类,“纯度”饥饿剂量。 由于疫苗原本就是被引入体内的异源性抗原,那么,所含抗原的种类越多,剂量越大,就可能引发更多、更严重的反应;相反,抗原越少,剂量越小,反应就越轻。 就目前几种领先的新冠疫苗而言,虽然目标抗原都是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通过这种蛋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来形成免疫保护。 但是,两种mRNA疫苗是经过设计选择的编码刺突蛋白的RNA片段,在体内诱导产生的抗原主要只有目标刺突蛋白,自然更“纯净”,诱导的免疫反应也就更单纯。 相反,其他几种,无论是腺病毒重组疫苗还是灭活疫苗,都几乎包括整个新冠病毒完整的颗粒,包括多种免疫原,在体内可以诱导多种免疫反应,除了保护性免疫反应,还有其他“无用”甚至可能有害的反应。 因而,单纯从理论上讲,这几种疫苗所能引发的“不良反应”高于两种mRNA疫苗;目前已经披露的2、3期试验有关安全性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是,即便如此,目前的试验结果显示,几种非mRNA疫苗尽管不良反应率稍高,却也没有发现严重的伤害性异常反应,因而也一样是安全的。
|
加拿大 1 小时前
加拿大 2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