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美国 查看内容

“中国先生”傅高义:必须想办法合作,不应该把中国当做敌人

加新网CACnews.ca| 2020-12-20 23:16 |来自: 政知新媒体

  12月21日,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去世,享年90岁。


  消息表示:“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宣布前主任傅高义去世。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期间,傅高义教授担任中心主任。他是我们中心真正的守护者,一位博学的学者,一位很好的朋友,我们将深刻怀念他。”


  


  据日本媒体《朝日新闻》报道,傅高义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家医院接受手术,但治疗后情况不理想,突然逝世。


  在哈佛首开中国社会学课程


  傅高义1930年7月11日出生在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特拉华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50年,他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威斯理安大学。在服过两年兵役后,傅高义在哈佛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


  开始研究中国是在他30岁那年,在耶鲁大学任教的傅高义前往哈佛大学访友,当时哈佛东亚研究中心获得一笔基金,想培养研究中国的年轻学者,学成后可以留校任教。东亚研究中心教授向傅高义发出邀请,他就这样走上了中国研究之路。


  “傅高义”是他在从事中国研究后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


  他的英文全名是Ezra Feivel Vogel。因为Vogel的发音像是中文的“fugao”,再加上他英文名的首字母是E,他给自己取了“义”字。


  按照傅高义的解释,“义”在中文里属于很高的道德水准,也恰恰是他心中伦理的至高境界。


  在哈佛大学里,傅高义被称为“中国先生”,不仅是因为他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更由于他对中国的研究与谙熟。


  1961年,傅高义来到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开始学习中文、中国历史、社会和政治。1963年他动身前往香港,由于材料和条件限制,他先着手以广东为例进行研究。


  通过大量的走访和研读《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他于1969年出版了《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该书详细介绍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土改的过程,当时在美国很具影响。


  1965年,傅高义在哈佛大学开讲中国社会,主要介绍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的情况,这是哈佛大学首次开设中国社会学课程。


  1973年,傅高义跟随美国国家科学院赞助的代表团第一次访问中国,这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美国代表团。


  1987年,傅高义再次前往广东,在7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70多个县。


  1989年,《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出版。这本书是外国学者全面研究和报道中国改革的第一本专著,对广东改革开放的动因、性质、过程及前景进行了颇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傅高义每年至少来一次中国。


  据新华社2019年10月的报道,傅高义最近一次访华是在2018年10月,他还从北京到山东体验了一下中国的高铁。


  大力推动江泽民访问哈佛


  1973年,费正清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退休,傅高义接任中心主任一职,并于1995年再次担任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费正清去世后改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任职期间,他曾大力推动江泽民哈佛访问。


  《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当时知道他要访美,我就向中国方面表示,如果江泽民想到哈佛,我可以帮助安排。”傅高义说。


  在到访之前,傅高义向中国方面询问是否可以请江泽民在现场回答学生问题,得到了否定回应。傅高义又通过驻华大使希望能借助大使与江泽民会面的机会,当面征求意见,没想到江泽民痛快地答应了。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在哈佛大学进行了演讲。上述报道提及,当被问及对屋外的抗议者有何感想时,江泽民回答:“虽然我已经71岁了,但耳朵还很管用,我能听到外面扩音器的声音,不过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说得更大声。”底下是一片掌声和笑声。


  江泽民现场回答了两三个问题。傅高义说,此后他又在北京见到江泽民,每次江泽民都会提起:“哈佛那次,组织得很好!”


  

  △傅高义与江泽民


  “美国人对中国不够了解”


  傅高义与中国有关的著作中,最知名的当属《邓小平时代》。


  据《光明日报》报道,2000年,傅高义从哈佛大学退休,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他在思考应该做点什么最有益于帮助美国人理解亚洲未来的发展。


  一位记者朋友毫不迟疑地告诉他:“你应该写邓小平!”思索之后,傅高义断定记者的话是对的:“亚洲最大的焦点是中国,而对中国的现代历程造成最大影响的人是邓小平。在改善这么多人的生活水平方面,20世纪有任何其他领导人比邓小平做得更好吗?”


  10年之后,2011年9月,《邓小平时代》英文版出版,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备著作”。


  


  2013年1月18日,邓小平南方谈话21周年纪念日当天,《邓小平时代》中文简体版在北京、深圳、成都三地联合首发。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傅高义不止一次地表示过,《邓小平时代》创作的初衷是为了让美国人更了解中国。


  2013年1月19日,傅高义以“邓小平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为题,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举行了一次讲座。


  当被问及美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时,他回答说,美国人对中国有复杂的心理。一方面,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大国,要是被别的国家超过,会不会有问题?另一方面,美国的失业问题比以前严重。一些美国人认为,是中国商品的涌入,令两国贸易产生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失业问题。


  他还介绍说,有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大学里的知识分子和比较了解中国的人,认为应该在政治、贸易方面和中国搞好关系。但很多普通人,那些教育水平不高、不了解中国的美国老百姓,则有顾虑、担忧的心理。


  “美国人对中国人不够了解。在21世纪,美国人应该了解中国。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在10年、20年之内一定会超过美国,这毫无疑问。”傅高义说。


  跨越半个世纪的三封信


  作为“中国先生”,傅高义多次于关键时刻在中美关系的问题上发声。


  1969年,尼克松当选为新一任美国总统。费正清、傅高义等十几位研究中国的著名学者给尼克松写信,建议尼克松政府改变对华政策,与中国建立关系。


  傅高义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回忆了写信的契机。他表示,当时在哈佛的中国研究学者都认为当下是与中国接触的最佳时机,于是便有了这封联名信。


  “我们说,现在是跟中国接触的好机会。”傅高义回忆。


  2019年7月,《华盛顿邮报》发表了题为《与中国为敌适得其反》的公开信。


  该信由史文、傅高义、芮孝俭、董云裳和傅泰林等长期从事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和政策制定人士撰写。公开信在发表之际取得了百名学者的联署签名,此后又有大批学者通过网络形式继续签名。


  “我们写这封信的原因,就是要呼吁和中国合作。要积极想办法合作,避免冲突。”傅高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美国政府里有一批人,对中国没有好感,不愿意和中国合作。但是写这封信的人都认为,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仍旧要谈合作,与中国合作。必须要想办法合作,不应该把中国当做敌人。


  


  2020年4月,美国智库亚洲协会中美关系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发表题为《拯救来自美国、中国和全球的生命》的声明。


  声明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前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前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等93名美国前政府高官和专家学者的联名支持,傅高义也在声明上署名。


  声明表示,美中两国若不展开合作,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抗击疫情都不会取得成功。


  “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就在近期,傅高义还在频繁参加中国各种论坛、接受中国媒体采访,解读现阶段的中美关系。


  7月,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傅高义表示,中国的增长潜力大得多,中国经济可能会持续增长并在未来超过美国的规模。美国人届时会发现很难接受这一点,但必须学会慢慢接受。


  “美国曾犯过很多错误,比如,我们中的很多人不愿接受中国的崛起。但我和很多人都在努力,争取更好地和中国打交道。”傅高义说。


  10月,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傅高义用流利的中文连说了几个“没想到”,“中国发展这么快,我没有想到,恐怕没一个外国人能想得到。”在傅高义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决策“了不起”,是它将中国推上了飞速发展之路。


  11月26日,傅高义在线上参加在京举行的第十八届《财经》论坛时表示,在商业合作领域,美中双方都应该有开放的政策。他建议美中双方减少在投资等方面的限制,美中企业在知识产权等领域了解彼此关切,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进行合作。


  


  12月1日,北京香山论坛视频研讨会召开。这是傅高义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香山论坛。


  


  他在发言中表示,目前中美关系处于历史的低谷,这对两个国家都是不利的。美国的一些政治家非常反华,他们对新疆、西藏和香港问题进行批评,但拜登为中美关系带来了一个机会。


  “我认为我们需要在高层、专业人士以及工作层三个层次做出努力,尽快推动美中两国高层会晤、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应对,工作层则在细节方面进行沟通。”他说。


  傅高义还表示,美国不应该诋毁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所做的建设性努力,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公平地对待中国。


  资料 | 三联生活周刊、中新网、新华社、环球时报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惊爆! 女子带3娃来加拿大探亲登机遭拒 签证被当场作废! 全家移民告政府 居然有反转?!

加拿大 昨天 12:36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