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ify analytics ecommerce
tracking

加拿大新闻网

加拿大新闻网 首页 新闻 中国 查看内容

失独家庭,冷暖谁知?

加新网CACnews.ca| 2013-12-3 11:05 |来自: 新民周刊

有这样一代人,他们出生于解放初,受过灾害苦,青春耽误在“文革”中,生儿育女又赶上计划生育。
  这一代人,如今正逐渐步入晚年,而他们中的一部分却突然遭遇了“人生三悲”中的最痛——老来丧子。
  34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带来了一个低抚养比的经济发展黄金期,却也牺牲了一代人的自由生育权利,更让这些独子家庭“伤不起”。
  或许,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生政策实施伊始,很少有人会想到由此造成的“失独家庭”会从个体现象变为社会问题。但当“失独父母”随年龄增长成为“失独老人”时,这个特定人群如何养老,就成为事关亿万中国人幸福和整个中国社会稳定的大问题。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该正视这个群体的存在,给予他们切切实实的关爱。

  失独家庭的“三重深渊”

    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从而也造就了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
  在这些家庭里,父母将孩子视为唯一的希望和生命的延续,他们在独生子女身上寄予了全部的爱,却不得不承受失独的风险。
  “不管是‘双独二胎’,还是放开‘单独二胎’,对我来说,都已经迟了,但总算是给了还能生育的独生子女家庭多一份延续生命的希望。” 翻开手边的相册,看着女儿由呱呱坠地的娃娃出落成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李慧(化名)的眼里满是心疼和不舍。
  李慧今年52岁。25年前,女儿的出生曾带给过这个家庭无比的快乐。但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事实,也在当时给这个家庭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直到8年前,这颗不定时的炸弹突然爆炸。“孩子是猝死的,走的时候才17岁。17岁啊,正是她最好的时候。”从此,李慧成了一名“失独”母亲,她的家庭也就此成为“失独家庭”。
  按照官方的说法,“失独家庭”是指由于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其中,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群体,由于过了生育年龄,重新生育和抚养子女的机会微乎其微。
  “失独家庭”,已经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群体,一个缺少社会保障和关爱的“弱势群体”。
  无法接受子女离开的现实,人生观趋向消极,拒绝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失去对未来的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气……跟绝大多数父母一样,在得知自己的“独苗”离开的那一刻,李慧辞去了超市收银员的工作,每天只呆在家里。
  “精神上的打击太大了。”李慧说,当时的她最见不得和女儿差不多大的姑娘,见一个哭一次,“所以,当时我不愿见人,也不想说话。”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从小给女儿看病,原本就没什么积蓄的家庭,又遭遇了李慧丈夫下岗的变故。李慧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一家人的生活,只能靠街道每月发放的补助来维持。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中国目前失独父母中约90%的人年龄在50岁上下。他们中,50%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15%的人罹患癌症、瘫 痪等重大疾病;60%以上的人陷入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曾有过自杀倾向。同时,由于家庭的重大变故,50%的失独家庭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月 收入停留在1200元以下的低水平,20%的失独家庭靠低保生活。
  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许多人都或多或少由于现实的残酷而陷入到困、病、老这三重深渊中。
  李慧也曾一度因为这三道坎而变得有些偏激。“当时,就一门心思觉得,我们家落到如此地步都是一胎政策害的,剥夺了我们可以生二胎的权利。”李慧坦言, 她曾多次去有关部门上访,“觉得没有人帮我们养老,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也没有能力赡养我们的父母,所以政府必须负这个责任。”
  直到后来,社会公益组织的介入和帮助,再加上时间这味疗伤的良药,李慧在精神以及生活上才稍稍得以平复。
  如今,李慧丈夫在外做些木工活贴补家用,一家人的生活勉强算是回到了正轨。但当面对将来“做手术、住养老院都不知道找谁签字”的晚景,夫妻两人常常悲伤落泪。

  谁懂“双面人”

    事实上,与李慧一家有相似经历的失独家庭不在少数,子女遭受突如其来的疾病、事故、意外都会令全家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久久无法散去。
  由于尚未进行过全国性专项普查,失独家庭的确切数字不得而知。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现有 独生子女的数量已经达到2.18亿,按照15至30岁年龄段万分之四的死亡率,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不少于7.6万人。这就意味着,每年全国新增的失独 家庭也至少是7.6万个。截至2012年,失独家庭的总数累计已经突破100万的大关。
  人口学专家易富贤更是依据这一数据推断:中国现有(1975-2010年出生)的2.18亿独生子女,将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以后的中国,将有大概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在上海,据不完全统计,因为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而长期无法走出“中年丧子”之痛的失独家庭至少在7200户。
  为了帮他们更快重拾生活的希望,今年年初,上海海布社工师事务所与所在辖区的区计生委联合开展了“失独家庭关爱”行动,并建立了“海布计生社工站”,通过该平台为全区多户失独家庭逐步进行个案疏导。
  上海海布职业培训中心、海布社工师事务所校长、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马世婧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许多失独父母都会经历被消息震惊、拒绝接受事实、麻木和无奈、陷入沉默和抑郁、随时间逐渐恢复活下去的信念等一系列心理过程。
  接触中,马世婧发现,“失独”父母比同龄人显得苍老。他们中间,有些40多岁仍有生育能力的夫妇,因为一直沉浸在悲痛中难以解脱,错过了生育的机会;还有些存在着负面的情绪,觉得自己很孤独。
  “其实,孩子走了,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感到身边没有人可以诉苦,也没有人能够分享喜悦。”马世婧说,“所以,在人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海布做得更多的 就是陪伴。我们的社工会通过电话、上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关心和帮助,当然也会邀请他们来参加我们的一些活动,例如心理讲座等等。”
  在马世婧看来,对于失独家庭,关爱很重要,要唤醒他们内心的希望,让他们明白孩子不是生活的唯一,找到另外的生存意义,感觉到自己并没有被抛弃。所以,马世婧也鼓励一些失独父母来给海布其他公益项目做社工。
  如今,该行动已经开展了近一年时间。海布帮助过的失独家庭中,大部分人的心情都得以平复,至少打消了过去过激的想法。
  但马世婧也坦言,即便是身心能够恢复健康,有些父母却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两面人”的状态:在外表现出格外的坚强,回家后默默哭泣。
  “因为长期处于抑郁的状态,这些人的情绪都是经常反复的,也会变得特别敏感。”马世婧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们到民工子弟小学给孩子放电影,由于临时将片子改成《唐山大地震》,一位经常来参加海布社工活动的失独母亲前一秒还有说有笑,一下子就低头、 沉默、不住地抽泣;还有一次去帮助一家私立养老院做义工,她一听住那里每个月要花4000元,而她的退休工资才2000多元,她就一下子急了,觉得以后连 养老院都住不起,变得不知所措。”
  马世婧说,现在国家对失独家庭有一些经济援助,这是必要的,“而一些父母在步入中老年时失去唯一的子嗣,也确实成为老无所依的失独老人。对于他们,已 有的政策要积极宣传让他们知道。据我所知,至少在上海,每个区都有自己的日间看护中心,如果有失独父母生病了,就可以去那里寻求帮助。”
  另一方面,马世婧也建议,还未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必须尽快跟上。

完善“失独”关怀

   据了解,现行失独家庭扶助政策的法律基础是自2002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4章第27条。按照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

  但这条法律对于这个“必要的帮助”究竟如何定义并没有明确说明;仅以“帮助”而非“义务”体现,明显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同时也没有制订出可行的补助标准和范围。
  直到2007年,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财政部才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对失独家庭中年满49岁的母亲每月给予不低于100元的扶助金。随后,全国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先后制订了不同的扶助实施标准。
  2012年,中央政府将国家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35元,推动各地出台相应的补助金增长。
  除了国家规定的补助金外,随着失独家庭数量的大幅增加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各地方政府也先后推出了补充政策。
  例如,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在2012年启动了关爱独生子女夭亡家庭暖心计划,预计将投入2160万元,为北京市统计范围内的7746位失独父母投保, 人均保费2789元,连续投保3年。此外,根据北京各区县情况,独生女子亡故后,女方年满55周岁,男方年满60周岁,可一次性领取5000元到 10000元不等的补贴。
  尽管各地对于“失独家庭”的关注程度和帮扶力度较几年前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对比较低的基础金额和持续上涨的物价水平,现有的扶助力度依然无法满足失独家庭的实际需要。
  跟“失独家庭”日益增加的庞大数字相关的另一组数据同样引人注目:2013年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持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将突破1亿人大关。
  因此,有专家建言:“针对部分失独家庭收入低、欠债多的特点,国家应进一步提高经济补贴标准,避免孩子的离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链接1:
  
单独何时能够生二胎?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说,这次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由各地依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通过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修订地方条例或作出规 定,依法组织实施。当夫妇俩的户籍所在的省份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人大常委会作出了专门规定,允许单独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就可以按程序申请再生育 了。如果夫妇俩的户口不在同一个省(区、市),只要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允许单独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就可在那里申请再生育。
  “单独”两孩政策适用于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
       如果“单独家庭”的第一胎生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话,那该家庭就不再适用此次的新政了。
    
那些鼓励生育却收效甚微的国家和地区
   
日本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日本政府今年6月7日召开首相安倍晋三任主席、全体阁僚组成的少子化社会对策会议,敲定“旨在突破少子化危机的紧急对策”,核心内容是采取措施支持民众进行结婚生育。
     紧急对策内容采纳了由专家组成的日本政府“少子化危机突破工作组”提出的建议,包括提供有关怀孕分娩的信息,加强针对产后烦恼和育儿不安的“产后关怀”,完善各地产育支持基地,并研究对新婚人群的资助措施。
     此外,日本政府还将推进解决儿童入托难等问题,同时改革工作方式,使人们能边工作边育儿。

德国
  德国《图片报》6月20日报道,德国政府为鼓励生育在过去的4年里共出台148项措施,投入2000亿欧元。但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努力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这些措施的出台和资金的投入确实帮助了有孩子的家庭,但是却没有起到鼓励生育的效果。”
  联邦家庭事务部部长克里斯蒂娜·施洛德表示,“在没有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之前,德国人一般是不会考虑生孩子的,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夸张说法,会使 人认为生孩子是一个风险很大而且让人劳神费力的计划。政府应当鼓励年轻的夫妇并让他们相信,其实这些话并不是真的,政府会对孩子们承担责任”。
     克里斯蒂娜认为目前的方法还是要提高“子女抚养费的”的额度,现在德国国会已经有议员提出这一想法。但是,德国财政部表示,“即使有所提高,空间也不会很大”。

中国台湾
  2010年媒体报道,据台湾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台湾出生婴儿19.131万人,粗出生率仅为0.83%。面对台湾生育率不断创新低,少子化情 况日趋严重,有专家指出,可能不到10年,台湾就要面对人口负增长的事实,“生不如死”(出生人数少过死亡人数)。“预计2056年,每1.4个青壮年就 要抚养1个老人。”
  针对此趋势,台当局已推出多项措施,如推动实施补贴3名以上子女家庭购物贷款利息、完成幼托整合、增加儿童托育津贴、3岁以下儿童医疗补助等多项儿童 福利。日前,台湾有关部门加大宣传攻势,别出心裁地举办鼓励生育创意标语评选活动,最终选出20则入围标语供民众投票选出最佳标语,最高票获得者将获得奖 金100万元新台币。

  “生小孩怎么可能政府给了什么诱因,就会想生?”对于这些口号,许多民众不以为然。有调查显示,民众认为鼓励生育最有效的方法,“改善教育制度及降低教育费用”最重要,还要“改善经济状况和民众高失业率”,“提供生产补助与托育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最新评论

今日推荐

重磅!顶尖医生患末期脑癌 自创疗法奇迹发生 “我不想死”

健康 6 小时前

  •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今日焦点

旗下公众号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

Copyright © 2012-2020 CACnews.c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