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令人佩服! 1月27日,著名搜索引擎Google(谷歌)加拿大版的顶部图片出现了一副华裔面孔——温哥华华裔作家朱蔼信(Jim Wong-Chu),以此纪念这位加拿大华裔文学先驱的72岁诞辰。 在这幅谷歌涂鸦中,温哥华唐人街的夜景被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由远及近有地标式的牌坊、灯笼、祥龙图案的霓虹灯牌等等; 而朱蔼信正依靠在左前方的墙边,除了他标志性的眼镜和胡须,还有手里握着的笔记本和笔,象征着他作家、诗人的身份。 朱蔼信有着诗人、作家、摄影师、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被称为“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第一人”,对加拿大华裔社群发展做出众多重要贡献,还曾获得过女王钻石禧年勋章等荣誉。 但是,在他不朽的成就背后,是早期华裔移民的艰辛经历。 1953年,只有4岁的朱蔼信从香港被一位领养他的阿姨带到了加拿大。 这名阿姨是要去加拿大和丈夫团聚,但儿子却在旅途中亡故,于是让同龄的朱蔼信冒充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以“纸生仔”(paper sons)的不实身份落地加拿大。 年幼的朱蔼信一直和血亲没有联系。直到7岁那年,阿姨忍不住告诉他“我不是你妈妈”,他才清楚自己的身世。 在那之后,朱蔼信又回到了香港和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起生活,直到1961年他12岁时,才再次返回加拿大定居。 对于小时候的朱蔼信来说,除了对于自己移民身份的困惑和苦恼,还有日复一日枯燥的打工生活。 他大部分的童年都是在BC省小镇梅里特 (Merritt)度过,每天放学后和周末都要去中式咖啡馆当厨房帮工,一天要削150磅的土豆,甚至到最后闭着眼睛都能削好皮。 高中毕业后,朱蔼信一个人来到了温哥华打拼,先是给BC Ferries工作,接着成了Canada Post的邮递员。 在此期间,他去温哥华艺术学院(也就是现在的Emily Carr艺术与设计大学)学习了摄影和设计;又去UBC研修了创意写作,为以后的作品打下基础。 朱蔼信也在温哥华学会了广东话,还担任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由此了解到前几代华裔移民在本地所面临的不公问题,从此走上了推动加拿大华裔发展的道路。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加拿大华裔还深受歧视,就更别说发表英文文学作品了。而在朱蔼信的推动下,1986年,加拿大第一部包含华人作品的出版物《不可或缺的米:华裔朱蔼信和日裔加拿大文集》正式推出,朱蔼信作为编辑和作者之一,打下了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的基石! 他还作为第一个出版个人英文诗集的加拿大华人,创作了诗集《唐人街魅影》,并加盟主编了第一本加拿大华裔文集《多嘴鸟》、第一本加拿大华裔诗集《吞云》、第一本加拿大华裔小说集《砸锅》等等。 此后的朱蔼信就势头一发不可收拾,他发起了亚裔作家工作室,担任月刊《米纸》(Ricepaper)的主编;同时出版20多部小说、剧本,被称为“多产作家”,也获得过女王钻石禧年勋章、加拿大B’nai B’rith媒体人权奖等众多荣誉。 朱蔼信还创立和组织了各种社区文化机构,比如亚洲加拿大作家研讨会(ACWW),温哥华亚洲文化月协会/explorASIAN,Pender Guy广播节目等等,发掘和影响了众多后来的华裔作家和艺术家,让更多本地年轻华人能继续强化文化事业。 朱蔼信指导过的温哥华女作家邓敏灵( Madeleine Thien),就曾在2016年获得加拿大文学最高奖——总督文学奖。在朱蔼信于2017年因病去世时,这名学生也表达了对朱老先生深切的缅怀和感念之情。 一辈子生活在温哥华的朱蔼信,为华裔社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有了这样奋进的先驱者,很多对华裔的不公正才得以改变,移民的生活才能越来越好!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