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据英国路透社报6月4日报道,美国化学家亚历山大•舒尔金于美国当地时间6月2日在美国北加州的住所内去世,其夫人安在社交网站发布的消息称,舒尔金弥留之际,家人均陪伴在侧,最终他在佛教乐声中离世。 报道称,舒尔金在对摇头丸的推广上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被人称为“摇头丸之父”。舒尔金一生研制了200余种迷幻药,曾表示自己痴迷于研究思维过程的“机械运作”。 舒尔金生于美国加州伯克利,曾在哈佛大学学习有机化学,后来加入美国海军参加二战。战后,他取得伯克利大学生物化学学位,随后就职于化工领域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国陶氏化工公司,直至1965年离开。 报道指出,在陶氏化工工作期间,舒尔金第一次尝试服用了麦司卡林(一种强力致幻药物),从此他对于药理学的兴趣就一发不可收拾。据悉,舒尔金及其夫人、友人亦经常以身试药。 摇头丸 “摇头丸之父”亚历山大·舒尔金 1976年,舒尔金开始研究一种名为MDMA的苯丙胺兴奋剂,俗称“摇头丸”,并记录服药后人体的各类反应。此后,这种迷幻药开始风靡各大酒吧、歌舞厅。 摇头丸作为一种毒品,其主要成分是MDMA(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主要功用是刺激脑部。这种药物能使大脑快速释放出大量的血清素,让使用者感觉社交能力提高、了解他人的能力提高,并会让使用者感到精力充沛、兴奋无比和身心愉悦。某些使用者的触觉会变得更灵敏,从而使与他人的接触更愉悦。实际上,此药物并不具备传说中的催情功能。MDMA经常被用来制作摇头丸,也是摇头丸的主要成分之一。由于MDMA的药物反应,使用摇头丸的人会产生局部性肌肉抽搐的症状,并不自觉地及不能自控地随音乐剧烈摆动头部,故得名。MDMA曾被拿来当成食欲抑制剂或是在战时给士兵的兴奋,随后发现有严重副作用如上瘾、引发流血不止、高血压、心脏病及肌肉坏死等,医学界才弃用。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