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希望美国新一届政府顺应两国民意和历史潮流,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2月2日在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行视频对话时,向拜登新政府发出呼吁。几小时前,美国新任国务卿布林肯在大洋彼岸接受美媒采访也集中谈到对华政策问题。而美国总统拜登将他原计划在当地时间2月1日发表的外交政策演讲推迟到本周晚些时候,据白宫官员称是“因为一场大雪”。“美中关系太大而不能失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近日发表文章称,中美竞争已经成为全球地缘战略的主要问题,但两国关系“还远没有被不可逆转地定义”,“两国都应抓住机会将关系置于新的基础上”。《纽约时报》2月1日称,“我们在讨论中国时应该谦虚一些”,“拜登需要在把握好度的情况下应对中国并降低战争风险”。 “北京对美国的一次高调呼吁” 杨洁篪2月2日在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行视频对话时说,过去几年,由于特朗普政府实行极端错误的反华政策,中美关系遭遇了两国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但尽管如此,中美经贸合作逆势增长,2020年中美货物贸易额为5800多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8%。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报告显示,91%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去年在中国市场仍保持盈利。 杨洁篪说,一个多星期前,拜登政府正式就职。中美关系正处于关键时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对美政策始终保持高度稳定性和连续性。中方愿同美方共同努力,推动中美关系沿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轨道向前发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同时我们将继续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他希望美国新一届政府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一是正确认识看待中国;二是恢复正常交往;三是妥善处理矛盾分歧;四是开展互利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是中国高层比较集中和具体地提出了修复中美关系的“路线图”,提供了一些总体原则和具体措施,非常务实,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利益。 杨洁篪的讲话立即引起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彭博社称,这是自拜登1月20日上台以来,“北京对美国民众最高调的一次呼吁”。杨洁篪传递出北京的一贯立场,即美国飘忽不定的政策是由美国社会不断加深的分歧所驱动的。“杨洁篪传递的信息非常明确”,文章引用南京大学教授朱锋的话说:“特朗普疯狂的中国政策——充满仇恨——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在经历了四年动荡之后,美国应该反思这种政策对双边关系的损害。” 香港《南华早报》2月2日称,尽管拜登助手们的涉华言论与他的前任在中国问题上的强硬论调相呼应,中国最高级别外交政策官员杨洁篪依然告诉拜登政府,两国关系不应该是敌对的,不要继续实施特朗普政府“极端错误的反华政策”。他强调美国需要超越“大国零和博弈的旧式思维”。“中国外交事务最高官员警告美国不要越过‘红线’”,《华尔街日报》2月2日评论称,杨洁篪的讲话强调了美中在公共卫生、贸易和气候方面建立健康关系的可能性,同时在台湾、香港、西藏和新疆等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为美国画出了红线,杨洁篪说:“这些问题关乎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牵动14亿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是碰不得的。” 路透社2月2日称,在强调中国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前提下,杨洁篪呼吁推动中美关系重新回到可预期、建设性的轨道,在他整个讲话中,“合作”一词出现了24次。路透社称,在表示不寻求挑战或取代美国地位的同时,杨洁篪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壮大进程是任何势力都不可能阻挡的。 布林肯回避了一些关键问题 在杨洁篪发表讲话几小时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接受了美国MSNBC电视台的独家专访,集中谈及中美关系。 在被问到如果北京对台湾采取行动,他是否会采取行动以及美中今后是否可能爆发军事冲突时,布林肯回避重点地说:“毫无疑问,在所有国家中,中国对我们构成了最重大的挑战,但这是一个复杂的挑战。美中关系中有对立的方面,当然也有竞争的方面,还有一些合作的方面。”他接着强调,关键在于在处理这个关系时,“我们都必须能够处在优势地位而不是弱势地位来与中国打交道”。然后他举例说,美国的优势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比如强大的同盟关系,“在全球以及国际机构中的积极参与”,“价值观优势”,美国军队的威慑力等等。 在被问到拜登是否会取消特朗普对中国加征的关税时,布林肯说,拜登政府正在对此进行审议。他表示,拜登政府考虑的是,加征关税会对美国还是对中国造成更大损害? 谈到新冠肺炎疫情时,布林肯延续了美国政客的惯常腔调,“在疫情暴发之初以及眼下,在向国际社会提供必要信息以及让专家进入中国了解情况方面,中国政府都做得不够”。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毫不客气地驳斥称:“希望美方也像中方一样,在溯源问题上采取积极、科学和合作的态度,并保持透明度,邀请世卫组织专家去美国开展溯源研究。” 布林肯在受访中还指责中国政府在香港“采取了令人震惊的行动”,说美国应当和英国一起向那些“逃离香港的政治难民敞开大门”。对此,汪文斌2日正告美方,应该认真反思并纠正公开为香港违法者撑腰打气、借涉港问题干涉中国内政的错误言行,避免对中美互信与合作造成损害。 双方都不急于“迈出第一步” 《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在谈到香港问题和指责中国在疫情应对方面缺乏透明度时,布林肯的言论与他的前任蓬佩奥“几乎没有不同”。不过,外界也注意到,当被MSNBC记者追问“中国是否应该为对疫情处理不当付出代价”时,布林肯显然没有延续其前任对中国歇斯底里的态度,他说:“我认为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追究责任。”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日前在华盛顿参加智库研讨会时称,中国是美国的重大挑战之一,但在应对国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种挑战之前,美国必须“先扫自家屋”,打造实力:“目前,美国面临的最重大的国家安全挑战其实是如何整理我们自己的屋子,是如何重新振兴的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戈德斯坦2月2日对彭博社表示,到目前为止,中美的所有迹象都表明,双方都不想急于在缓和双边紧张局势方面“迈出第一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日前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称,自拜登上台以来,中国对重启中美对话的准备相对而言更充分,而拜登团队中不少官员还没到位,短时间内恢复两国机制性互动的难度较大。他说,当前拜登政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跨部门、综合性的对华政策检讨,在此之前,新政府与中国的互动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迫于国内政治压力,拜登团队可能会在较不敏感的领域先进行小幅修正,释放出缓和双边关系的信号”。 直新闻:布林肯就任国务卿后首次接受电视采访时竟称,中国对美国构成“最重大的挑战”,中美关系有对立、竞争和合作三个方面,你怎么看他的对华关系主张? 特约评论员 陈冰:杨洁篪关于中美关系的视频讲话,是中美互动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是对布林肯观点的回应。拜登政府的国务卿布林肯在杨洁篪讲话前几小时说,美国会在军事上继续支持台湾,并且宣称美国会向逃离香港的所谓“难民”提供“避难所”。 杨洁篪因此批评美国违背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承诺,敦促美方严格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不过杨洁篪的谈话仍然比较温和,一方面强调两国应当团结合作,美方应当摒弃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反华政策,别想什么中美脱钩和新冷战之类。 他提出了四点合作方向,包括正确认识看待中国、恢复正常交往、妥善处理矛盾分歧,和开展互利合作。另一方面,杨洁篪明确警告美国在四个议题上“碰不得”,也就是台湾、香港、西藏、新疆问题,因为这些事“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关乎“中国的核心利益和民族尊严,牵动14亿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是碰不得的。”按照海外媒体的说法,就是杨洁篪在为美国划红线。 现在中美关系处在相互试探、相互调整中,充分表达各自观点,甚至吵架,都是可以理解的,是通往谈判桌的前奏。杨洁篪为美国新政府划了红线,那么美方就得在“碰不得”的问题上三思而后行。多几轮思想交锋,也就能把握住对方的心思,在具体的外交行动中拿捏得当,减少掀桌子的几率。 直新闻:这是否意味着中美关系的主流是竞争,甚至会出现对抗? 特约评论员 陈冰: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包括对华政策,现在还在讨论中,在摸着石头过河,并没有形成战略框架。布林肯虽然说中美关系包括对立、竞争、合作三个方面,但仍没有说清楚哪些领域是对立的,哪些领域是竞争的,哪些领域可以合作。 他在谈话中似乎隐隐约约出现一个轮廓,即对立方面大概是意识形态、军事与安全、人权政策,而竞争方面则包括科技、经济、贸易和国际合作伙伴,合作方面则包括疫情防控、气候变暖及共同维护国际组织等等。 这里最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在美方的世界观,也就是驻美大使崔天凯所说的,两个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很不相同的国家,能不能、要不要和平共处?美国能不能接受中国的发展?美国能够理性地回答这个问题,中美之间就不会存在对立。有竞争,有合作,都是正常的,但出现对立,就意味着冲撞不断,意味着不讲规则。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就是这样,结果是中美都受到利益损害。 即便如此,拜登的外交团队似乎只关切到了美国与盟国关系搞砸的危害,但还没有认真检讨中美关系搞砸的后果。上台10多天来,他们的基本腔调是,联合盟国一致对付“最大的挑战”——中国。 直新闻:这是否意味着中美关系的主流是竞争,甚至出现对抗? 特约评论员 陈冰:竞争是主流,这是毫无问题的。但会不会出现对抗,甚至激烈的对抗,还需要观察,毕竟中美关系的走向,不是美国一方说了算。从历史角度看,每逢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GDP总量达到美国的60%以上,美国就会严厉打压,而且不管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只要对美国构成挑战,就会毫不留情。 上世纪,苏联的GDP曾经达到美国的60%,美国对其加大遏制力度,导致其最终解体;日本GDP一度达到美国的60%,引起美国警觉,逼日圆升值,一度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所以出现“60%警戒线”之说,也就是无论哪个国家的GDP达到美国的60%,美国就是打压,就会被美国视为对立面。再来看看中国的GDP增长,在2014年首次达到美国的60%,泛起的是沸沸扬扬的“中国威胁论”,把持反华立场的特朗普送到白宫。 2018年中国GDP达到美国的66%,打响了中美贸易战,进而引发中美在科技、金融、意识形态、地缘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全面冲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20年中美经济总量差距收窄至6万多亿美元,中国的GDP相当于美国的70%。这也是世界现代历史上,首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如此接近美国。 不难想象,美国是一定不甘心失去世界第一的位置的。他们的哲学顶层是霸权,中层是竞争与合作,底层才是援助救济。由此可见,今后中美关系的主流是竞争,没有或者少一些对立,就算是幸运的。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