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在纽约的台湾移民组织的户外文化节TaiwanFest上,一个摊位把美国众院议长佩洛西的巨幅照片和台湾的黑熊布偶摆在一起,供游人拍照。那是最近的台海热点在这场活动上唯一清晰可见的折射,除此之外,各种肤色的人们安闲地享受着台湾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已经处于最近25年来最危险状况的台海政治似乎远在千里之外。
但这种安逸多少也透着些刻意的小心,毕竟台海问题在美国华人中引起的反响就像水面下的暗流,正随着中国大陆移民人数和台湾移民身份认同的变化日益汹涌。一位几年前来美国读书的台湾服装设计师对我说,在学校里台湾同学和中国大陆同学在台海问题上的不同立场无法调和。“他们从小的教育就是要祖国统一,而在我们从小的教育中台湾就是一个民主国家,在这种前提下大家根本没法讨论台海问题,所以大家都小心回避,不跟对方谈这件事,”她说。由于不想公开发表政治言论,她不愿透露自己的全名。
随着这些年台海局势日渐紧张,这种小心似乎也成了美国的大陆和台湾侨民想要避免争论和冲突就不得不遵守的法则,特别是在今年5月南加州台湾教堂枪击案发生之后,甚至显得性命攸关。这起事件中,枪手周文伟和教堂牧师张宣信虽都是台湾出生,却分属外省和本省两个群体,在统独问题上立场迥异。时报在报道中讲述了台海的历史恩怨如何让两个原本生活在平行线上的人在美国狭路相逢。报道中写道:“它是美国悲剧的一个变体,似乎表明,遥远的冲突,即使是那些发生在遥远过去的冲突,也可以在美国的枪支文化中产生回响。”
由台湾统独问题衍生出这样的极端事件在美国仍然极其罕见,但近年来台湾移民——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心理上与中国大陆渐行渐远的趋势已经明白无误地显露了出来。
根据台北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对台湾居民的身份认同调查,截至今年6月,认为自己只是“台湾人”的居民已经从1990年代初的不足20%攀升到了超过60%,而认同自己只是“中国人”的比例从25.5%下降到了2.4%。时报的报道发现,当在国际旅行中被称为“中国人”时,很多台湾年轻人都会纠正说自己是“台湾人”;当中国最近在台湾周边发动军演时,台湾年轻人表现出了更强的决心,如果战事爆发愿意挺身保卫台湾。时报的一篇分析文章写道:“自从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民主国家以来,越来越多的台湾人认为自己在价值观和文化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存在巨大差异。随着台湾与大陆经济联系的扩大,这种对威权的中国大陆的政治怀疑一直存在,甚至加深了。”
这种变化在美国台裔群体中也产生了同步律动,为了凸显台湾移民及其后裔的独特身份,剥离“华人”这个普遍标签,“台美族”一词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流行。从199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开始,台湾美国公民联盟等台湾移民组织就开始呼吁台湾人在问卷上不要将自己归为“Chinese”,而是手写“台湾”。
美国台湾侨民争取独立身份认同的过程也并非一路通畅。皮尤中心去年发布的美国亚裔人口数据报告一度将“台湾人”归在笼统的“华人”标签下,引起很多美国台湾移民组织和个人的强烈反弹。他们致信皮尤中心研究人员要求道歉,“许多第一代台裔美国人是为了逃离台湾国民党的迫害来到美国的政治难民。面对中国对台湾进行军事侵略的威胁,更多的台裔美国人要捍卫自己的身份认同,避免与中国人混为一谈,”信中写道。作为回应,皮尤中心几个月后对报告进行了修改,将台裔美国人的数据单独列出,并在一篇文章中解释了统计“台裔”数据的复杂性。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的移民人数在美国大大超过台湾移民,也令涉及身份认同的问题愈发复杂化。去年底纽约州通过了旨在收集亚裔分支族群数据的“亚裔细分法”,最初版本上台湾和西藏均被列为“Chinese”之外的单独选项,但在一些华人组织提出反对意见后,最终版本去掉了这两个选项。
当然,在美国的身份认同与在台湾统独问题上的立场不能完全划上等号。我在TaiwanFest上遇到的人,无论来自台湾还是中国大陆,都说喜欢现场出售的波霸奶茶、烧肉粽,也都说希望台海问题不要影响到移民在美国的正常生活和彼此间的关系。但“台美族”的身份认同至少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前两天在推特上发帖,用百度地图上台北的山东饺子和山西刀削面馆数量为依据证明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味觉不会骗人,”她写道。但“台美族”的存在至少说明,在美国台裔中,很多人不是靠味觉寻找归属感的。佩洛西访台后,台湾学者陈玉洁在时报上发表观点文章,呼吁其他民主政体与台湾民众站在一起捍卫民主自由,称这会让彼此都变得更强大。若真能如此,也许“台美族”将不会像从前那样处事小心了吧。
此页来自:加拿大新闻网 https://cacnews.ca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的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未独立核实其内容真实性,文章也不代表本网立场。如文章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网提供的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财经、房产类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网内容,包括并不限于健康、保健信息,亦非专业意见、医疗建议,请另行咨询专业意见。本网联系邮箱:contact@cacnews.c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