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风吹半夏》口碑热度一路走高,最奇葩的评论大概就是“赵丽颖没有少女感”了。 《芈月传》作者蒋胜男跳出来,骂说这话的人“山猪吃不了细糠”,话糙理不糙。 赵丽颖饰演的许半夏,将野心写在脸上,从收破烂开始白手起家、拼出偌大家业,风风雨雨数次跌倒、磕磕绊绊野蛮生长,有锐气、有杀气、有情有义有棱有角。 很立体,和“傻白甜当道”或者“金手指开挂型女主”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而这样有滋味的一个角色,却被诟病“赵丽颖没有少女感”。 无论是剧作还是角色,都并非毫无瑕疵、百分百必须得喜欢,只是“没有少女感”这般评论,着实讽刺。 这个角色本就和少女感没几毛钱关系。 如此批评,就好比批评欧豪、李光洁“没有少女感”。 他们当然没有少女感了!为什么要有少女感?为什么觉得能够用“没有少女感”来PUA甚至是来嫌弃来羞辱?
欣赏女演员、女主角的维度有很多,演技好不好、写法是否丰富、角色是否立得住、情感表达是否得体等等,都很值得谈。 拿少女感这单一、片面、狭隘标准,衡量已走出花瓶路线、大步流星来势汹涌的女艺人,很狭隘、甚至是倒退。 可惜啊,偏偏有人在纠结最不重要最不贴合的“少女感”。 更致命的是,这样的声音还不是罕见个案。 背后成因究竟如何?以“美”的名义行PUA之实,究竟有什么样的背景语境?来,我们一一说起。
一,少女感、花旦女艺人、言情剧三位一体纠缠强化。 相比于其他类型,偶像剧领域似乎更爱强调“少女感”。 1. 换汤不换药的媚“青”因素:创作端出发点和接受端需求错位。 这类剧作中,颜值在诸多因素中占比颇高。 年轻貌美、就是硬实力。 张译、雷佳音们演技再好,在偶像剧领域大概也很难施展。 你很难想象对着雷佳音高喊“啊尊上回到苍盐海了”!对吧?
青春鲜嫩好看的面庞,代替剧作品相内核成为硬需求,大行其道。 相对而言,言情偶像剧的受众,普遍更年轻。 打造符合00后甚至10后审美的作品是一回事,讨好年轻观众的“媚青”心态则是另一回事。 前者很难,往往在执行过程中扭曲变化成后者。 广泛的多样的审美可能性,于是被粗暴简化为“媚青”。
追求美是永恒天性,无可厚非,只是在高度工业化流水线链条化套路化的部分言情剧作中,美被窄化为“白幼瘦”“少女感”等狭隘标准。 这是一场创作端和接收端的隔空合谋,为迎合臆想中的某种需求、另一步阉割其他可能性,越来越局限在单调单轨单声道中。 久而久之,作茧自缚。 好比一种无声无形但要命的“缠足”。
2. “脸在江山在”的隐性合谋。 各路85花、90花、95花乃至00花,包括隔壁的一众小生们,很多场合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考核路径,所谓“脸在江山在”。 要年轻,要好看,要每一张图都如同精修自带滤镜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要永远“杀疯了”“艳压群芳”。 还是那句话,喜欢好看的人很正常,无可厚非。
但这种狂热一旦越界失序,就有可能变成对“白幼瘦少女感”的步步缠绕步步紧逼。 更正确更宽泛更长久的说法,或许是“演技在江山在”“角色在江山在”。 每一声对“脸好看就行了,别的不重要”言论的附和,都终将成为“山猪吃不了细糠”复杂成因里的一个小小“帮凶”。
从某种程度上说,或许一部分小花旦们的粉丝,或者说某种偏狭的审美追逐氛围,将一些艺人长久捆在美丽花瓶的位置上。 而过度强调颜值的背面、其实又深藏着“ta除了这张脸什么都没有”的心虚单薄潜台词。 看似是吹捧颜值、崇拜美貌,其实也是变相在表达“皮囊终归不过是皮囊”的心虚。
换句话说,从偶像剧到正剧的转型过程里,他们或多或少或迟或早都将遭遇“颜粉”“颜黑”诘问:为什么发腮了?丑了? 能不能放下颜值包袱,能不能和部分受众的某种惯性期待切割清楚,对艺人自身而言关乎着转型成功与否,对更广泛的审美氛围而言则关乎着流行范式的嬗变。 越来越多艺人敢抛下“脸在江山在”的顾忌,用少女感来评断人的声浪、也就会随之越来越微弱。 “《风吹半夏》中许半夏没有少女感”一事中,被辜负被错判被“不懂欣赏”的赵丽颖,或者说更广义上的花旦群体们,是“少女感”狭隘审美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但曾经也以自知或不自知的方式成为这种生态的“合谋者”。
3. 角色讨巧需求的强化与扭曲。 偶像剧女主讨喜的因素,比如可爱讨巧的邻家少女、映射“世界上另一个我”的需求;比如如今渐次被鄙夷的“圣母白莲花”类型、折射绝对美好需求的外化;比如当下越来越有时常的“帅气姐姐”类型,投射对于独立、强大、潇洒对心理暗示的诉求。 这其中经久不衰、数次改头换面但始终万变不离其宗的一条,永远是可爱、元气满满。
可爱本身就是很有少年感青春感的词汇,和受众群体很吻合; 可爱也易于增加附着笑点,为剧作营造更讨喜的氛围; 可爱还能为角色种种作死行为,找到懵懂遮羞布,隐藏戏剧冲突营造手法上的生硬和尴尬。 种种需求,导致“可爱少女感”,是言情剧中很重要的一条。
《苍兰诀》里前期迷迷糊糊的小兰花,干啥啥不行、可爱第一名。 《星汉灿烂》里个性强悍、心思细密的程少商,角色设定上带有鲜明的强大印记,但某个侧面也依旧是爱闯祸的可爱甜妹。 部分偶像剧未必刻意营销“少女感”,但少女感扑面而来。 演员现阶段青春年少、满脸胶原蛋白,角色也元气可爱,从里到外洋溢的“少女感”,都在强化这一特色。
你看,偶像剧、貌美艺人这些关键词,对“美”对颜值都有超高需求和强大依赖,而女艺人女角色的“美”又往往因为上述种种原因、落入“少女感”的单一小格子里。 年轻本身,当然并无原罪。 若硬要说有,“将少女感当成唯一的金标准”才是真正的原罪,对女艺人进行“无少女感羞辱”才是真正的镣铐。
二,被PUA的少女感:审美规训和刻板印象。 少女感本身有问题吗?喜欢少女感有问题吗?嫌弃赵丽颖饰演的许半夏没有少女感,这有问题吗? 第三问的答案很显然,当然有问题。 从这个问题反推第一第二问,有问题的或许不是直观的少女感本身,而是错位的越界的过于无处不在的少女感PUA 如果你承认“少年感”是个偏褒义的词语,少女感或者也同样褒义。
吊诡的是,我们不说“少男感”而说“少年感”,听起来是不是不太对? 换个说法,如果少女感所指的仅仅是青春感、少年感,这个部分并无问题; 如果少女感是在指涉依附型、仰望型男女关系中的他者凝视,性质就很不同。 美有千百样不同,并无唯一确定答案,对着苹果嫌弃“你为什么不是香蕉”、嫌弃苹果梨子桔子橙子都太胖皮肤太粗糙、不像剥皮香蕉那样“白幼瘦”“少女感”,这很要命。 这是被一种隐形但强大的偏见所PUA,愉快入套并且主动积极PUA别人。
审美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但这一看似自由的主观感受的形成,某种程度上都是长期的主动被动的审美规训的结果。 审美是一个太大太宽泛又太深的庞大议题,我没有能力窥见真正的绝对真谛,但可以分享的是,具体到少女感这一点上、累积着太多的规训与刻板印象。 小女孩应该什么样才可爱才讨人喜欢、才被认为是符合社会预期的得体的,这些年一直有变动有反复,但始终处在东亚悠久传统的笼罩之下。
如此氛围下产生的偶像剧,广泛流行之后,又强化了这样的审美范式。 这般循环,构成了一个外表五彩斑斓、内里依旧如故的闭环。 各路大花旦,也曾被置身这样的尴尬境地中。 当年《如懿传》里周迅和霍建华,第一集从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时期开始演起,一度引起争议。 同样被批“装嫩”,炮火似乎又更倾斜于周迅。
周迅后来在和陈可辛导演的一段对谈中,提及自己曾有年龄焦虑,某个时间段一起床就哭,怕皱纹怕老,很难和“自然变老”这件事坦荡和解。 好端端的一个成熟女艺人,为何被裹挟进“少女感”的错位坐标系中? 如果说周迅是选择失误的个案,大概也讲不通。
隔壁章子怡声势浩大的《上阳赋》中,开播阶段最让人错位的同样也是年纪,一度被调侃:只有于和伟在老老实实演一个中年人。 章子怡本人甚至在线发飙,喊话别再营销宣传她的所谓“少女感”。 与其说这是大花旦们贪图年轻的十几岁的角色,不如说这是错位的“少女感”本位观、在偶像剧领域根深蒂固难以被撼动。
十几岁的角色阶段为什么不能选十几岁的演员?怕前后不接戏,还是怕开局观众看不见大牌就不买账? 归根结底,背后或许都有着“女演员可以/应该/必须永远有少女感”的普遍心理暗示。 如今各路狗姐恋题材流行,承接在一波外表强势但徒有其表的“姐学”“大女主”风潮之后,至少,各路偶像剧中女主角的年纪设定、终于跳出了永远十几岁二十岁的有形无形限制。
杨幂《爱的二八定律》秦岚《芳心荡漾》等等一系列狗姐题材,女主年纪悉数变成30+35+40+ 从林依晨《我可能不够爱你》中开篇就点出“轻熟女”,到如今狗姐恋剧作盛行,一个轮回12年的时间悄然过去,偶像剧却依然没和“少女感”真正解绑。 《俗女养成记》中的陈嘉玲,《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宋乔安,这些近几年中优秀华语剧作的代表作,女主角们都没有轻易被锁死在少女感的单一色调中。
角色陈嘉玲可以有不灭的少女心,演员贾静雯可以有少女般吹弹可破的肌肤,但“少女感”这概念显然太小、太轻、太过时,不足以囊括她们的酸甜苦辣万般美好。 回到《风吹半夏》,虽然剧作评分有差异,但许半夏某种意义上也是往同一个类型同一个方向努力。 不必有少女感,她也依旧很美,这种美,关乎人格、阅历、时间,绝不仅仅是皮囊。 对如此有力量的角色,所谓少女感,不过是抛却的一条裹脚布一副旧皮囊。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