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2023年1月21日,农历大年三十。这是新冠疫情“乙类乙管”以后的第一个春节,游子归巢,万家团圆,也是“大疫三年”来,最有年味的春节。 ▲1月21日下午8时许,一名抢救室患者家属在观看央视春晚。新京报记者 吴小飞 摄 下午五时许,张勇背着一个厚厚的黑书包来到急诊病房门外,他的母亲因为血液病住进了急诊病房,他跟母亲的主治医生商量了很多次,希望能够接老人回家过个年,但医生考虑到老人的病情,没有同意。 张勇的背包里装着给老人煲的滋补汤,一些橘子、苹果等,还拎着一袋子卷纸。这些吃的和生活用品,只能通过科室里的护工转交给母亲。“汤让她趁热喝,凉了不好喝,我妈就拜托您了。”张磊一面给护工递东西,一面叮嘱着。 煲的汤洒了一些在地上和书包里,张勇赶紧拿出纸巾蹲在地上擦拭,医护出入急诊住院病区时,他会不自觉地透过缝隙勾着头往里看,他希望看到母亲,也希望母亲看到他,“过年了,其实哪怕是进去看一眼,对老人来说也是个心理安慰”。 陆涛已经在急诊大厅的等候席坐了一段时间了,直到一位男护工从急症重症监护室走出来,他才连忙拎起脚边的一箱子梨迎上去。这箱水果是送给护工的,陆涛的父亲因为病重已经不能自主进食了,他一边递上水果,一边用力握了握护工的手。 “这里的护工是负责整个科室的不是一对一的,父亲病得那么严重,我们进不去也没法照顾,连给他做点吃的也不能,送点水果,希望他(护工)能多照应下老人。”陆涛说。 陆涛父亲年过八旬,十多天前因为感染新冠住进了急诊重症监护室,因为累加基础病,所以感染后病情发展得格外凶猛迅速,目前已经实施了气管插管,处于生命维持状态。 这段时间以来,只要有时间陆涛就在医院急诊大厅里坐着,他担心老人有突发情况,万一需要家属签字,从家里赶来会来不及,就让妻子照顾好孩子,自己独自在医院守着,“现在医生几乎每一次传来的都是更糟的消息,我也没什么心思过年。” 抢救室外,家在北京延庆的郭敏一天没有进食了,就一直蹲在墙边,她的妹妹在医院的自动贩售机上给她买了巧克力派和饮料,郭敏放在旁边没动。她一直责备自己没有及时把父亲送到大医院来救治,延误了病情,送进抢救室时老人已经昏迷了,加上还有多种基础病,“恐怕很难熬过去了”。 除夕夜的急诊室没有平日里的嘈杂,个别患者家属手机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岳云鹏的相声,声音不大,但视频里的热闹在安静的等候区显得格外突兀,没人出来阻止手机外放,这小小的欢笑声,似乎能让急诊压抑的气氛消散一些,让人心可以短暂松绑。 迈向新年 时钟转到零点,新年钟声敲响。 新一批到岗的医护,科室内不断减少的人群,在悄无声息地提醒着新年的到来。这时候的急诊大厅等候区稀疏地散落着三五个人,保安在走道来回巡视着,输液室还有十来位患者及家属,重症监护室、抢救室外的走廊,还有患者家属支起了折叠床守夜。 ▲1月22日零点一刻左右,急诊科门外又来了两辆救护车,分诊台的医务人员又开始忙活起来。新京报记者 吴小飞 摄 除夕当日,急诊科日挂号病人为340多人。“现在人可少太多了,一个月前这里走廊的地上到处都躺着患者,大厅里人挤人,我们也要一直忙一直忙,干不完的活。”科室保洁杨慧看到眼前急诊的“清闲”,不无感慨地说。 自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从2022年12月初至12月中旬,这间只有63张床位的急诊科一天的接诊量曾达到578人,其中危重症占比高达20%。12月下旬,不少媒体探访发现,该科室的日接诊量一度超过800人。 与此同时,医护遭遇阳性减员,重症医学科承受着人员不足的压力。为了全力保障一线救治,一批退休返聘的医师、护士积极响应号召返岗。据院方不完全统计,目前有80余位退休返聘医师坚持出门诊做手术,50余位退休护理人员到岗驰援。年轻住院医师、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也都坚守医疗一线,协助诊疗。 1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会上表示,目前,发热门诊、急诊、在院重症患者均度过高峰,正常的医院诊疗正在恢复。 郭燕红介绍,就急诊情况来看,全国急诊就诊人数在2023年1月2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44%。全国在院的阳性重症患者人数是在1月5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数量下降了44.3%。 78岁的王若梅,就专门挑了个人少的时间来挂了急诊。 相较于其他被家属簇拥的老人,王若梅是自己一个人来看病的,她一直有高血压的老毛病,当天突然流鼻血,心里害怕,所以来医院挂个急诊。她说自己是这里的“老主顾”,经常来看病,半个月前这里还是人挤人,所以挑了个稍晚的时间来。 0点前后,王若梅才颤颤巍巍地推着自己的超市购物用的小车回家。 王若梅的两个女儿都在南方工作,也都成家立业了,很少春节回来。两年前老伴儿去世后她就一个人独居,整个挂号、就诊、检测,她一个人折腾了大半天,她说自己腿脚不灵便了,走路很慢,全靠小车借力支撑,医生说她没啥新毛病,都是旧病反复。 “老了,身上的零件不好使了,哪哪都有故障。”王若梅边说边笑,还拍了拍自己的小腿,只是泪水在她不再明亮的双目里打着转儿,随后她扶着小推车慢慢往外走,临走还道了声“过年好”。 李峰已经在重症监护室外守了一个多月,他的女儿因为感染新冠突发心肌炎,曾经三度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已经脱离人工心肺(ECMO),正在恢复中。他见证了过去一个多月急诊科的人来人往,很多人进了重症监护室就没有走出来,而自己的女儿还有很大可能平安回家。 李峰除夕也要在这里守着。“我就这么一个女儿,虽然守着也帮不了她什么,但离得近心里好受些。”李峰说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能康复,他心疼女儿所遭的罪,如果女儿平安回家了,会尽自己所能照顾好她。 零点一刻左右,急诊门前又先后来了两辆救护车,分诊台医生文敏再次开始忙乎起来。 文敏是河北人,因为疫情,已经连续三年没回家了,她觉得今年除夕夜的来诊患者比往年的更少些,工作也在慢慢恢复常态。今年排到她值夜班时,她不忍心开口跟同事调班,“大家都想回家,忙完这几天我再抽时间回去吧,父母能理解的。”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
中国 10 小时前
体育 10 小时前
加拿大 10 小时前
加拿大 10 小时前
华人 10 小时前
中国 10 小时前
国际 10 小时前
娱乐 10 小时前
娱乐 10 小时前
奇闻 10 小时前
博览 10 小时前
中国 昨天 14:49
世界疫情 昨天 14:48
国际 昨天 14:48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