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广东人易得鼻咽癌,跟“讲白话”有关系? 香港演员张达明曾患鼻咽癌 一些在特定地域范围有很高发病率的疾病往往与该地区的地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鼻咽癌高发于广东。 鼻咽癌是指发生于鼻咽腔顶部和侧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全球约4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南方,其中以广东为最高,因此鼻咽癌又称“广东癌”。 今年年初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广东省内,肇庆、佛山和广州地区属于高发核心地区,男性可达20~30/10万,女性为10~20/10万。 虽然生活环境变化,饮食结构改变,但鼻咽癌发病率一直很稳定,即便是移民离开的广东人,依旧是鼻咽癌的高发人群。 至于鼻咽癌的发病原因,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结论,但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广东气候湿热,因此广东人易得鼻炎、咽喉炎,而不断反复的炎症正是癌细胞生成的温床。 此外这还和数亿年前形成的地质条件有关。鼻咽癌高发地区的地下都分布着距今五亿年前地质时代的寒武纪地层,其中的炭质页岩和石煤含镍较高,而鼻咽癌的发病率和来源与寒武纪地层的镍元素含量成正比。 分析还表明,鼻咽癌高发区的岩石、土壤、饮用水、大米等食物和人头发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都具有一致性。 对于鼻咽癌的发生还有一种看似离奇的说法—与讲客家话、潮汕话的广东人相比,讲白话的广东人最易“招惹”鼻咽癌,这一结论来源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洪明晃教授。 如果追根溯源,讲客家话、潮汕话的广东人祖先其实是北方人,但讲白话的广东人就属于纯正的南方人。现在医学界大多认为它的形成和基因有关系,不过因为还没有锁定到基因,因此鼻咽癌确切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青藏高原不光纯洁灵魂,还容易得白内障 尽管白内障属于多因素疾病,但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都已显示,紫外线属于白内障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白内障高发于西藏地区绝非偶然—根据相关的医学调查,西藏的白内障发病率高达14.6%,比我国其他地区(相同年龄、性别人口的白内障发病率)高出约60%,这背后的罪魁祸首就是西藏高海拔所特有的强烈紫外线辐射。 高海拔除了会导致更高强度的日照,氧气含量和气压等原因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例如高血压,有大量的医学论文和著作都有数据显示:高原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喝热茶吃咸菜让潮汕人爱得食道癌 当然啦,也有一些病没查出来它和当地的气候、地理特征等“硬件”有啥关系,可偏偏就赖上这个地方成为该地区的高发疾病,原因只有一个—以饮食为代表的生活方式。 食道癌高发于潮汕地区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又浓又烫的工夫茶是潮汕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食道黏膜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超过这个温度,食道的黏膜就会被烫伤,黏膜细胞遭到破坏,而长期饮用过烫的茶水则会令食道黏膜长期处在糜烂的状况下,从而诱发肿瘤。 不过工夫茶只是食道癌的发病诱因之一,真正致病的杀手是亚硝酸胺的过量摄入和遗传因素。咸菜、萝卜干等潮汕人特爱的配菜,含有过量的亚硝酸氨,长期食用,不仅营养不良,还会引起食管病变。 研究还表明,潮汕食道癌患者存在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与同样高发地区—河南拥有相同的易感基因,相关考古资料也显示潮汕人在历史上就是向南迁徙的河南人后裔。 甘肃少年得糖尿病的多,上海人胃容易出事 “据统计,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全世界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这是去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央视《新闻联播》发布的一则消息。 更细致的医疗调查报告则显示,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不仅数量庞大,低龄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而这种低龄化在甘肃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数据统计,甘肃省低于14岁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了17万人,他们大都生活在生活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在其日常饮食中,面食是最主要的食物,甚至只有面食,在面条里拌入辣椒油和醋就是一顿饭,蔬菜水果几乎难觅踪影,营养不均衡,以及能相对快速转化成糖的主食摄入过量直接导致了这场健康危机。 那生活条件好一点的呢?在中国人的饮食图谱中,上海人绝对以精细取胜。然而,根据《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上海成为了全国胃癌发病较突出的省市,究其原因,依旧是生活方式。 其一是高速运转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活、工作压力;其二则是,“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对冰箱的依赖性强,喜欢把食物都放在冰箱里面存储,如不及时清理就会导致细菌滋生。”同济医院大内科主任兼消化内科主任杨长青说。 类似的状况也发生在河南、山东等地的花生高产区,当地的居民经常食用霉变的花生,这些花生中的黄曲霉素也直接导致该地区的肝癌发生率居高不下。 以上种种也印证了西方一句老话:“You are what you eat。” 其实以上所说都不是正儿八经的“地方病” 壹读君真的没有在调戏你。“地方病”的定义是很严格的,不是什么病都可以随随便便称自己为“地方病”,严格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如果一开始壹读君就说了它的定义你可能根本没等看完就走了。 实际上,在明确的医学定义中,“地方病”是一个边界非常清晰的概念,只有两类相关疾病可以被称为医学定义中的“地方病”。 一种是自然疫源性的,病因主要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在某个地域内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疾病,例如鼠疫、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等。 另一种叫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病因则为当地水或土壤中某种(些)元素或化合物过多、不足或比例失常,再通过食物和饮水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例如缺碘地区多出现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碘过量地区则出现高碘性甲状腺肿;缺氟地区可出现龋齿、老年骨质疏松症增多,氟过量地区则引起斑釉齿和氟骨症患病率高等。 氟骨症 虽然界定较为清晰,但“地方病”的“地方”并不是指一个明确的地名或地理范畴,也就是不能拿地名去替换“地方病”里“地方”的位置,“地方”和“病”是固定搭配,前者只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此类疾病有地域特征。 举个例子,我国除上海市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而大骨节病的分布范围也非常广阔,从东北到西南的广大地区均有发病,主要发生于黑、吉、辽、陕、晋等省,多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平原少见。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最新医学调查数据显示,基于科研、医疗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定义上的“地方病”发病率正在呈现逐渐递减的状况,特别是疫源性地方病。比如现如今你已经很少听说有人害鼠疫。 当然,除了以上种种,还有一种地域性高发的疾病看上去完全因为“天意”(当然它也不是正经的“地方病”)——2012年年底,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肿瘤监测数据显示,从2001至2010年,北京市肺癌发病率增长了56%,2010年,肺癌位居北京市户籍人口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位,在女性中居第二位。在这种病的原因上,医学界和大多数普通人的看法倒没有太大分歧:这是“气”出来的病,和空气质量密不可分。 |
美国 昨天 17:16
华人 昨天 17:07
加拿大 昨天 16:59
加拿大 昨天 16:50
加拿大 昨天 16:42
加拿大 昨天 16:23
加拿大 昨天 16:16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