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2023年初,潘(音译,Pan)先生决定离开中国,他坚信自己的未来已不属于那里。 前往美国时,他梦想着一个更自由的社会、更公平的经济环境以及有尊严的生活——而这些在中国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他的家被当地政府强行拆除,用于房地产开发。 为了追逐梦想,2023年,他从中国踏上了数千英里的厄瓜多尔之旅,从那里出发,他一路跋涉丛林,最终抵达美国。大约两个月后,他终于抵达了美国。 潘是个50多岁、说话温和的男子,来自中国中部江西省的一个小村庄。近年来,成千上万的中国公民也踏上了同样的旅程。 他们被俗称为“走线客”,代表着新一波移民浪潮,其驱动力源于中国国内威权主义下政策的收紧,以及一种信念——有时天真,更多时候是绝望——认为美国仍然提供更美好生活的机会。 他们逃离的原因各不相同,但踏上美国土地后的经历呈现出一些趋势:许多人最终因语言障碍而陷入孤立,背负债务,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等待庇护申请在繁琐的移民系统中顺利通过。 有些人依然充满希望,有些人则陷入困境。 如今,他们都生活在唐纳德·川普总统重返政坛的阴影之下——在此期间,近年来糟糕的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胖丁广场(Fatman Ding Plaza)位于洛杉矶郊外蒙特利公园市中心,是中国移民来到美国的“中心地带”。 “辛勤工作带来希望” 潘是我两年前第一次遇到的几位中国移民之一。和他同行的许多人一样,他现在在一家中餐馆工作。尽管此前在家乡的时候,他以自己的农活为荣。 在美国,这些技能无法得到施展,因为土壤条件不同,他也不会说英语,过去的生活对现在的他来说几乎毫无价值。 抵达后,潘一度辗转于各个城市,睡在借来的沙发上,或与其他移民同住。最终,他定居在加州巴斯托,一个尘土飞扬的工业小镇。 如今,他的生活被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白天,他在餐厅做饭,有时还当服务生;晚上,他和在中国的妻儿视讯;第二天,他又重复着同样的生活。他住在厨房隔壁的房间。 对外地人,甚至对他家乡的家人来说,潘的生活似乎单调得令人难以忍受。但对他来说,定义生活的并非缺少什么,而是不再存在的东西。没有土地被强征,没有官员多管闲事,也不用担心被随意处罚。 “我家里面人不理解啊,”他微笑着说,“问我为什么要离开家里舒适的生活。但是在这里,即使生活很简单,也是属于我自己的生活,是自由的。这所有一切都是值得的。。” 潘的自由感平静而执着。两年前,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一间狭小的饭店房间里,在他启程前夕,他告诉我,即使死在路上也是值得的。 潘先生是一名50多岁的中国男子,两年前他经拉丁美洲来到美国,现在在加州巴斯托的一家中餐馆工作。 他现在仍然这么说。 “这一切,”他重复道,“都是值得的。” 和许多新移民一样,潘没有任何有意义的社交圈——日益加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挑战,使他的生活仅限于与其他移民的互动。 他偶尔会前往洛杉矶,参加中国领事馆外的抗议活动。他承认这样做部分是为了透过公开发表政治异议来巩固他的庇护申请。但同时也是因为,沉默了几十年之后,他可以这么做了。 6月4日,天安门广场屠杀纪念日——这个日期已被当局从中国公众记忆中抹去——他再次站在领事馆外高喊反共口号。那天,在熟悉的人群中,他认出了詹姆斯。 30岁出头的詹姆斯来自中国西部,他和潘一起从厄瓜多尔出发,穿越达连隘口,一路抵达美国边境。如果说潘的故事充满了平静的坚忍,那么詹姆斯的故事则更加活跃,更加躁动不安。 从美国移民拘留中心获释后,詹姆斯在洛杉矶东部华人聚居的郊区蒙特利公园(Monterey Park)辗转打零工。最终,他买了一辆货车,开车去了棕榈泉(Palm Springs),把这辆车既当成了自己的生计,也当成了自己的家。 货车里堆满了睡袋、瓦斯罐和一个便携式充电器——这些就是让他满足的生活的全部。白天,他在城里送外卖;晚上,他把车停在一家24小时健身房外,敞开窗户睡觉。 詹姆斯在中国时一直是个努力工作的人。但当新冠疫情重创经济,政治打压让他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后,他决定离开。 “至少你在这边努力工作就能带来希望。在国内,你可能一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也没有什么未来。”詹姆斯告诉我。 詹姆斯来自中国西部的青海省,现在是加州棕榈泉的送货司机。 “美国正在变成另一个中国” 然而,仅有希望是不够的。对于包括詹姆斯和潘在内的几乎所有新移民来说,他们基本上对自己在美国的生活感到满意,但川普的政治回归带来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感。 移民及海关执法局(ICE)席卷南加州的突袭浪潮、川普持续驱逐无证移民的行动,以及包括贸易关税之争在内的中美紧张局势加剧,都加深了人们的恐慌情绪。 当我与2023年初次见面的移民们重逢时,洛杉矶市中心正因执法局最近的突袭行动而爆发抗议者与警察之间的冲突。 这些突袭行动是总统实施的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驱逐行动”的一部分——这项承诺帮助他在去年再次入主白宫。 6月初进行的一项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YouGov民调显示,54%的美国人支持川普的驱逐政策。 川普当局表示,突袭行动主要针对有犯罪记录的人,但批评人士表示,无辜者也卷入其中,这引发了移民的焦虑。 我重新联系上的几乎所有移民现在都持有所谓的“工作许可证”(EAD),允许他们在美国合法工作,但他们尚未获得正式的庇护身分。在川普大规模的突袭行动中,与这些移民拥有相同身份的人也遭到逮捕。 但真正令人担忧的是一种未知感——不知道这些突袭行动是否会以及何时会波及华人社区,也不知道中美关系的下一次下滑何时会到来。 在川普两届总统任期之间,拜登时期的中美关系几乎没有改善。这位民主党人维持了川普先前的关税政策,随着北京就美国盟友台湾地位问题升级言辞,紧张局势加剧。 对某些人来说,所有这些不安都引发了许多中国移民悄悄开始扪心自问的一个问题:来美国值得吗? 来自中国福建省的30多岁男子凯文认为不值得。和潘和詹姆斯一样,凯文也穿越拉丁美洲来到美国。但他曾经坚信的美国梦如今却如同海市蜃楼。 当我问他,在加州圣盖博谷(他与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居住的地方)过得如何时,他提到了洛杉矶的突袭行动,并回答说:“一切都感觉不确定。所以,不,我感觉没有安定下来。” 凯文的幻灭感根深蒂固。 “美国对我来说感觉在变成另外一个中国,”他说, “一个达尔文主义社会。” “我当初知道美国会是这样子的,我可能就不会来了。”他说。 陷入困境 长期以来,所有这些移民的共同经历,正是他们在那条充满危险的道路上共同走过的旅程,这将他们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但如今,这份连结又多了一层:抵达美国两年后,他们不得不逆流而上,对抗着一股情感暗流。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美国的地位岌岌可危,这个他们倾尽所有寄托的国家,终究可能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 “走线”浪潮源于绝望,但也源于对美国理念近乎孩子般的信仰:这个国家,尽管存在种种缺陷,仍然提供了获得尊严的机会——一份外送的工作、一小块土地、一家夜里无人敲门的餐厅后面的一张床。 如今,随着川普将中国描绘成国家安全威胁,警告存在中国“渗透”,并承诺对许多与中国相关的事物进行全面打击,即使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希望,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岌岌可危。 其影响显而易见。这波新来的中国移民——其中许多人仍在等待庇护——现在感觉自己陷入了困境:美国人不信任他们,北京不欢迎他们,有时甚至悬而未决。 潘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正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未来并没有那么明确,”他站在巴斯托的餐厅外,看着高速公路上车流匆匆而过, “我担心我有可能留不下来。如果我必须要回国的话……唉,那个想法是让人难以承受的。” 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有一会儿,他什么也没说。然后他看着我,语气坚定、平静,带着一种听天由命的神情。 “这个想法,”他说,“真让人难以忍受。” 那眼神和我记忆中两年前,在基多饭店房间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疲惫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担忧,但内心深处却有着坚定的决心。 潘先生告诉我,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留下来。 |
体育 3 小时前
温哥华 3 小时前
美国 4 小时前
国际 4 小时前
加拿大 4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