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蜂窝煤、手扶拖拉机竟然都是中国人的设计典范!作为即将开幕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活动的一部分,这两项发明都获得了设计周的“经典设计奖”入围提名,而组织方声称也找到了数十年前的发明者。不过资料显示,这两种产品在国外的出现都早于中国,而中国的设计者当初也曾参考日本等国的产品。 国画作者 西北大学 岳钰教授 它们已经过时,却将成为经典 据北京国际设计周官方网站介绍,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已成功举办六届。作为设计周的常设奖项,经典设计奖每年评选一次,之前已经有5个项目获奖,分别为:天安门观礼台(2011年)、青藏铁路(2012年)、红旗渠(2013年)、大运河保护性修复项目(2014年)、中国高铁(2015年)。 据介绍,经典设计奖评选范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设计,获奖者必须是中国国籍,或者受中国方面委托的外国人。 “中国手扶拖拉机”和“蜂窝煤”被列在今年经典设计奖入围名单的前两位。 奖项给出的提名理由说,手扶拖拉机,是流行于中国乡镇的一种运输工具和农业机械,以柴油机为动力,其小巧灵活且动力强劲的特点使其很受农民的欢迎。武柴是新中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的诞生地,是全国首家拥有上万台生产能力的农机骨干企业。1958年,毛泽东主席专程来到武柴视察中国自主生产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而蜂窝煤1949年由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职工郭文德发明,1950年在德州市南门外“工业家庭社”商号开始经营经济煤球,后被人们称为蜂窝煤。在半个多世纪里带给了全中国许多家庭温暖。 2016经典设计奖由相关设计机构、企业、院校、专家、设计师、媒体、公众等多方参与,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兼顾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和公众参与的大众性。按专家评委提名、相关协会提名、媒体提名等方式征集“经典设计奖入围奖”作品;通过初评形成三十个“经典设计奖入围奖”,并进行公示和网络评议投票;通过复评确定十个经典设计奖提名作品;通过终评确定一个“经典设计奖”和九个“经典设计奖提名奖”。最终将在9月25日的 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开幕活动颁奖仪式上进行揭晓。 经典设计奖的评奖标准包括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承载国家战略、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 入围今年经典设计奖的项目还包括南京长江大桥、华为手机、北斗导航系统、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微信。 其它入围作品 蜂窝煤:日本出现更早,新中国曾推广 观察者网查询发现,有关蜂窝煤是中国人发明的说法,媒体早有报道,但是却有两个不同版本。 目前可以查到的较早的介绍,来自于2008年一篇署名“东门柳”的博客文章。文章称: 请记住郭文德这个名字,是他让我们以极大的方便,在半个多世纪用蜂窝煤取暖做饭!在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包括现在,蜂窝煤对城乡人民生活功不可没。 郭文德,山东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干部。德州市解放初期开创煤炭加工大煤球(蜂窝煤)的发明人,从天津来到德州后,经过几年的研制,于1950年10月1日“郭文德家庭工业社”正式挂牌开业。1956年,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郭文德开创的大煤球加工业社也由个体转为国营。不久,大煤球很快在山东普及,颇受用户欢迎,群众称其为“蜂窝煤”。 不过博主“东门柳”并没有介绍这一信息的来源。有资料显示,1993年出版的山东文史集粹(科技卷)一书曾收录过“蜂窝煤的发明者郭文德”一文,但原文在网络上难以找到。 微信号“影像德州”也介绍过郭文德的事迹。文章称,蜂窝煤,俗称“大煤球”,名称是北京人首先叫出来的,但发明人却是德州市燃料公司退休职工,名叫郭文德,在很多老燃料人的记忆里,郭师傅性格稳重,是个受人尊重的开明长者。 文章称,郭文德,1916年出生在河北景县四里屯村,打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机灵劲,总爱琢磨个事,但由于家里穷,仅仅上了三年学。退学后,他先是帮助父亲种地,后来后来进入工厂学徒,1937年的时候开始从商。 1949年的一天,他随东家到北京,在客店里,他受到火苗从封炉子捅的眼里向上冒的启发,联想到当年侵华日本人用的煤炉,萌生了制作一种既方便又好烧的新煤球的想法。回家途中路过天津,他把想法告诉了舅父,得到大力支持。没技术、没资金、没先例,研制一种新产品谈何容易,郭文德有的是一股专研劲。回到德州后,按照脑子里的想法,他与另外两个老工人一起,反复推敲,初步制造出一个加工大煤球的机具来,又从煤球的配料上做了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大煤球终于诞生了。 据央广网19日报道,记者目前已经联系到郭文德先生的儿子郭春伏,将对此进行跟踪报道。 此外,网络上还流传的另一种蜂窝煤的起源。这一说法认为,蜂窝煤是一名叫王月山的伙夫在上世纪20年代发明的。他观察到灶里的煤火燃烧不旺时,只要拿根铁棍一拨,火苗从拨开的洞眼窜出,火一下就旺起来。后来,他用煤粉做煤球煤饼时,有意在上面均匀地戳几个通孔,不仅火烧得旺,而且节省燃煤,蜂窝煤就是这样被发明了。不过这段文字采用散文笔法,对发明者的身份介绍比较模糊,可信度值得怀疑。但不知是巧合还是讹传,这位王月山也被认为是德州人。 煤球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图为德州武城庞庄的农户在教堂外制作煤球。不过蜂窝煤的出现应当是建国后了。 尽管发明人的身份难以肯定,但中国人广泛使用蜂窝煤是在新中国,应该没有疑义。北京晚报2012年的一篇文章就介绍说,建国前北京人用的还是没有蜂窝的煤球,当时普通百姓之家住房紧迫,做饭取暖全用一个炉子。铁炉子因炉膛太大又不保温,需要搪炉子,而有钱人则喜欢炉膛内有机制炉瓦的洋炉子。 在公私合营之后,煤球才被16孔蜂窝煤取代。由于蜂窝煤备有引火炭使生炉子或添加煤炭都比煤球炉简单、方便、快捷,连一直烧煤球的洋炉子也改烧蜂窝煤了。 相比之下,日本则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了关于蜂窝煤的记载。网友谌旭彬指出,日本学者大岛义清和香坂要三郎合著的《燃料》一书,就提到了日本人使用“有孔煤饼”的情况。 上述材料中也提到,郭文德“联想到当年侵华日本人用的煤炉”,或许也证明了日本人更早使用蜂窝煤。 手扶拖拉机:我们曾有自己来设计的传统 相比之下,手扶拖拉机算不得是中国人原创,更加确凿无疑。但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也确实来自中国人的设计。 1957年6月,武汉通用机器厂(后改名武汉柴油机厂)的归国华侨黄敏和有关人员仿照国外小型拖拉机,设计出一种3至4马力的手扶拖拉机,年底便制成样机。1958年4月11日,毛泽东视察了该厂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图为武汉硚口民族工业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首台手扶拖拉机发动机 毛主席参观手扶拖拉机 据长江日报2014年报道,黄敏先生的老伴回忆,1954年,黄敏先生从泰国回国后到武汉柴油机厂工作,那时国内急需国产农业器具,黄敏想到在国外见过的手扶拖拉机,便找朋友多番查阅国外资料,画出图纸。1957年6月,他设计出一种三四马力的手扶拖拉机,年底制成样机。 今年1月,中央美院许平教授与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陆江燕教授曾探访年逾九旬的黄敏先生。据介绍,1957年12月,主设计师黄敏和沈春生以日本、德国、法国等国的小型耕作机为范本,根据我国南方水田多、旱田少、丘陵多、平原少、小面积作业多、大面积作业少的特点,改进部分结构而设计出了新中国首部小型万能拖拉机。 黄敏夫妇接受采访 许平表示:“黄老本来是泰国华侨,1953年响应中国政府号召海外技术特长华人回国的政策,举家迁回国内,分配至武汉柴油机厂。他没有学过设计,就是一个普通的钳工。他根据叔叔从泰国寄回来一张报纸上披露的日本造成拖拉机的新闻照片,进行测量、计算画图纸,当时厂里组织了三个团队进行试制手扶拖拉机,只有他设计的那台试车成功。我感觉这几年在做设计史梳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开始更关注这个过程中人的命运问题,我好像更愿意去知道,这一批人是怎样走到设计这条路上来的,他们的这种经验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原来曾经有的自己来创造、自己来设计、自己来改变现状的传统,什么时候被切断了?这被切断的传统对我们的今天和未来意味着什么?对历史的反省,是追溯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年1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现代设计文献展,黄敏与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在一起
|
美国 6 小时前
华人 6 小时前
加拿大 6 小时前
加拿大 7 小时前
加拿大 7 小时前
加拿大 7 小时前
加拿大 7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