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中新网2月12日电 据《澳门日报》报道,每天一两个小时到茶馆,一壶茶一碟花生与一个朋友,如何造就出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历过抗日战争,从一本外借的物理教科书开始确立人生兴趣, 他试过花二十个月实验却换来失败,但他继续钻研,成为首位华人诺贝尔奬得主。杨振宁教授将于2月21日到澳门大学开讲,不谈微粒不谈科研,而是细说“我的 学习与研究经历”,分享他的成功之道。
1956年,杨振宁与伙伴证实“宇称守恒定律”在弱互作用中并不成立,为人类提供了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的机会,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教授还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 • 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 (R.Baxter)创立了“杨 • 巴克斯特方程”,在物理学里的多个领域均有贡献,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先驱。
除诺贝尔奖外,杨振宁还曾获多个重大奖项,如润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爱因斯坦奖章、俄国波哥柳波夫奖等,并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皇家学会外籍会员、俄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荣衔。而为表扬他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更于1997年命名一颗小行星为“杨振宁星”。
澳大希望藉着杨教授的学习研究经历分享,与大家共勉人生。讲座于本月21日(星期五)下午四时半在现校园澳大文化中心举行,讲座以普通话进行,并辅以英语实时传译。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