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7岁的雯雯已经在医院ICU的抢救了一个多星期,全身血液置换了4次,面容苍白。本来过了这个暑假,雯雯就要去读小学了……而现在,只听见她身边呼吸机发出滴滴声……而导致她现在生命垂危的,竟是一盘非常受中国人喜爱的家常菜! 一盘黑木耳竟使全家进医院
7月27日中午,雯雯的妈妈用泡发好的黑木耳,略微焯水捞起,加入调料,凉拌给两个孩子吃。雯雯爱吃黑木耳,一下就吃了不少,吃完就和弟弟一起去玩了。
到了第二天傍晚,雯雯突然开始呕吐和肚子疼,精神变得萎靡,随后,妈妈和弟弟也出现了相同症状。三人被送往医院后经检查发现,肝功能指标超过正常几百倍,结合三人的症状以及检查结果,医生初步怀疑是食物中毒引起的不良反应。
其中,雯雯的症状特别严重,入院后迅速出现昏迷和肝功能衰竭,当地医院建议转到省级医院就诊。弟弟因为不太喜欢吃黑木耳,只吃了几口,后来到了医院又吐出来一些,所以弟弟的症状最轻,经过对症处理,已经脱离了危险。
但雯雯和妈妈的病情危重,情况不容乐观。 7岁女儿多脏器衰竭 全身血液换了4次依然生命垂危
由于病情危重,当地医院建议雯雯和妈妈转到上级医院。7月31日,妈妈被送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当天傍晚5点左右,雯雯转入浙大儿院湖滨院区综合ICU治疗。
浙大儿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叶盛介绍,雯雯来的时候是昏迷状态,肝功能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谷丙转氨酶指标接近5000U/L(正常值小于50U/L),超出正常值将近100倍,还有严重的黄疸。更棘手的是,除了肝功能衰竭,雯雯同时伴有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的衰竭。
为了尽可能挽救雯雯的生命,从7月31日到8月8日,综合ICU总共为雯雯做了4次血浆置换,每次1500毫升新鲜血浆换入雯雯体内,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4遍。同时实施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尽可能清除毒素。
尽管如此,雯雯的病情依然危重。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有4个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就接近100%了。而现在的雯雯同时伴有5个脏器衰竭,抢救回来的机会非常渺茫。
为何一盘黑木耳会让一家人全进ICU,还使雯雯生命垂危?在和医生沟通后才发现,竟然是妈妈在泡发和烹饪黑木耳的过程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而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过! 黑木耳中毒无特效药 死亡率高达50%以上
原来她们吃的那盘黑木耳足足泡发了两天两夜,就放在了家门外的露天泡发,焯水凉拌后便吃了。
然而黑木耳中,有种‘椰毒假单胞菌’,这种细菌会产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它的中毒潜伏期最长为3天,多数是半天至1天。这种毒素耐热,清洗,焯水均无法去除。
椰毒假单胞菌生长温度约为25到37度,最适生长温度为37度,最适产毒温度为26度。雯雯的妈妈将泡发的木耳在露天高温环境放了两天两夜,再进行烹饪,毒性非常大。
一般发病症状是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也可能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炎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者出现肝昏迷,甚至死亡。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米酵菌酸”毒素是致死率最高的细菌毒素之一,死亡率高达到50%以上。
医生表示,目前对于这种毒素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只能尽力把体内毒素尽量排出。如果中毒不严重,还有机会抢救;如果毒素已经到达各脏器,已经造成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黑木耳中毒每年都有 千万注意!
事实上,黑木耳中毒的病例也时常发生,但仍然没能让人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7年7月,28岁辽宁姑娘毕雪因为一碗泡了两天的黑木耳,陷入昏迷,出现肝衰竭、肾衰竭、心肌重度衰竭,全身黄疸。
2016年7月,温州夫妻俩吃了木耳炒鸡蛋中毒。虽然先生吃得少,自行恢复,但妻子出现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2天后逐渐发展成肝衰竭、肾衰竭、心肌重度衰竭、全身黄疸、脓毒性休克等,被送入ICU抢救。
而这些黑木耳中毒病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食用时木耳已经泡发了2天以上。 夏季食品处理不当易产生毒素
叶盛副主任表示,目前已知的有三种常见食物,如果储存处理不当,就可能会滋生“椰毒假单胞菌”,产生致命毒素“米酵菌酸”。
1.臭米面。这是北方地区多见的一种食物。臭米面是将玉米、小米等粗粮用水浸泡发酵制成,风干后制成粉末,作为面条、烙饼等面食的材料。
2.玉米面。玉米面如果储存不当,受潮发霉后,也会产生致命的“米酵菌酸”毒素。
3.泡发时间过长的木耳,包括黑木耳和白木耳(银耳)。尤其是鲜银耳,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率最高的食物就是鲜银耳。 如何安全健康的吃黑木耳?
1.泡发木耳类食材,随发随吃,特别是夏季,最好将木耳放在冰箱里泡发。
2.如果泡发时间较长,忘记换水,要果断扔掉。
3.目前市面上有鲜木耳售卖,但要仔细挑选,如有发粘、流水、异味,千万不能吃,如觉不适,应尽快就医,并将就餐史告诉医生。
4.夏季食品安全,还要做到砧板生熟分开、食材煮熟煮透、储存时间掌控,注意手部消毒卫生等。 |
加拿大 昨天 16:51
中国 昨天 16:50
中国 昨天 16:50
国际 昨天 16:49
加拿大 昨天 16:49
华人 昨天 16:48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