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是比较差的,尤其是在敌后作战的八路军,火炮极少。甚至连迫击炮这种装备,也只有精锐主力团中才有那么一两门。对绝大多数部队而言,机枪就是最好的装备了,因此当时能当上一名机枪手是非常荣耀的。 现在网上有些文章说什么八路军瞧不上缴获的“歪把子”机枪,真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从何而来。在真实的抗战中,八路军可是连战斗后的弹壳都要收集起来以重复利用,缴获了机枪都是要立功的。在这种艰苦情况下,怎么可能对歪把子机枪还瞧不上呢? 实际上,八路军的机枪主要依靠缴获,而机枪的缴获量也并不大。在激烈战斗中,机枪还会损耗、损失,因此八路军的机枪保有量一直不多。一般来说,每个连有一两挺机枪就不错了,只有精锐主力部队才能保持3挺或3挺以上的配置。
以1940年初八路军的实力统计来看,兵力数共计约36万人,轻重机枪有1590挺。当时八路军大约有160到170个步兵团,平均每个团的轻重机枪不及10挺。 当时朱老总和彭总的报告中便称:八路军的轻武器“百分之八十使用过度,来复线已磨平,口径已松,射击已失效”,而“自动火器(轻重机枪)平均每连不及一挺”。 我们知道,1940年前八路军的发展很快,主力部队虽然整编出来了,但普遍存在人多枪少的问题。 1941年到1942年,日军连续实施5次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对我根据地不断组织大规模、高强度“扫荡”。 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的减员极大,仅仅是正规军统计到的伤亡,在2年时间中就达到了约12万人。就基层部队而言,步兵连基本都只有数十人,在日益频繁的战斗中,补充整训也无从谈起。 此时加之国民党军亦对我进行军事摩擦及经济封锁,又加上天灾的影响,使得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精兵简政”,控制脱产人员比例,减轻根据地负担。就作战部队来说,机关大幅裁减,充实作战人员。比如步兵团普遍由大团改为小团,虽然总的编制数缩小了,但步兵连则得以充实,人员增多、装备也得以集中改善,此即为“小团大连”。 这样的团在实力上相当于营或加强营,以强化后的直属连为单位活动,更加适合对日作战;同时团建制内直属分队齐全,又比普通的步兵营强了很多,是八路军在抗战中期艰难环境中坚持下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编制组织形式。 我们本文以冀鲁豫军区在“精简整编”后的小团制及机枪的装备情况,来简单认识下这种调整。 冀鲁豫军区是沟通华北、山东、华中根据地的关键,周边日军、伪军、顽军、会道门、土匪武装遍布,俗称“五鬼闹家”。而且位于平原地带,无山区为依托,因此斗争形势极为复杂,作战环境极为艰苦。
在1942年,冀鲁豫区域内日伪军碉堡即有1098个,日伪军常驻兵力66000余人;其中伪军兵力虽居多数,但“扫荡”时,日军便会从周边调集上万人的重兵,对我实施“铁壁合围”。 在这种情况下,冀鲁豫军区于1941年底开始“精兵简政”。 到1942年初,冀鲁豫八路军的第一次“精兵简政”基本结束,这一次精简重点在团以下单位。 其中教导第3旅下辖的第7团、第8团、第9团均取消营级建制,由团直辖5个步兵连,另1个特务连及团机关和直属的侦察排等单位,此编制为甲种小团。 因此若不计旅直属部队的话,教导第3旅所辖步兵团之下的作战连队计有15个步兵连、3个特务连。 教导第7旅当时下辖第19团、第20团,以这两个团的主力为基础分别缩编为2个乙种小团,即各辖4个步兵连,另1个特务连,同时也有团直属排;同时第19团和第20团各1个营合编为第21团,下辖4个步兵连(理应还有1个特务连)。
因此若不计旅直属部队的话,教导第7旅所辖步兵团之下的作战连队计有12个步兵连、2个(或3个)特务连。 当时在冀鲁豫军区还有1个教导第4旅,这个旅是直接归115师指挥的。 教导第4旅下辖第10团、第11团,其中第10团缩编为2个营,第11团也缩编为5个步兵连的小团。 南进支队原有第16团和第21团,均为冀中主力南下部队,这一路的整编情况比较复杂。 第16团在“精简整编”之前奉命执行到太行山的护送任务,但因日军阻击,只有团直及1营、2营抵达,3营则重返冀鲁豫。 因此南进支队便只剩下了第16团3营和第21团,此外还有个直属特务营。 在整编中,最初是以直属特务营及第21团第1营,合编为第32团,这个团除团机关外,直属通信、侦察、警卫、机炮等4个排,直属特务连,步兵连则有5个,其中步兵连有150余人,特务连有180余人,全团兵力有1000余人。
因为当时冀鲁豫军区整编后的步兵团大多区别只是步兵连多一个或者是少一个,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为基准,大体对当时小团的实力数有一个基本了解。 而第21团的1营与特务营合编为第32团后,本团的剩余部队缩编为4个步兵连及1个特务连及团直部队。 因此第21团及新的32团在整编后,一共有9个步兵连及2个特务连。 而第16团3营归建之后,有资料称该团仍为3营制大团,还有资料称其以3营为基础扩编为大团。不过以当时的情况而言,总体“精兵简政”的背景下,其他部队都在缩编,何以16团反倒以1个营为基础去扩编呢? 我们估计在当时“精简整编”时可能还未确定原16团第1营、2营是否能归建的情况,故而第3营也暂时保持原编制,这样理论上16团就还是3营制的大团,但实际上在冀鲁豫的仅有第3营。 而后来这个第3营与新成立的32团合编,作为机动部队存在,编制又较其他部队为大,因此在不少人的回忆中仍为大团。
不久之后,新16团中又分出了一个32团,这样新16团和这个32团就又都是小团,两个团在1944年增援陕甘宁,再次合编为了教导第1旅2团。因为这个过程极为复杂,所以即便是在当年搜集整理南进支队史料时,编者也认为由于资料混乱,导致新16团的具体情况有些不清晰。 我们本文也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一种猜测。即在1942年初的冀鲁豫军区第一次“精兵简政”时,16团实际比较例外,具体实力应当只有第3营。 经过整编之后统计,冀鲁豫军区全区有主力部队共计15408人,此统计为上述教导第3旅、第4旅、第7旅、南进支队及部分直属部队。 其中除教导第4旅外,其余部队合计装备有长短枪6990支,若以教导第4旅兵力为3000人计,则冀鲁豫军区当时主力部队的人枪数大致为,兵力12000多人,枪将近7000支,人枪比大约为1.7比1。 因为在作战部队中并非是人手一枪,其实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标准,在当时已经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在轻重机枪方面,除教导第4旅及南进支队16团以外,其余各部装备有188挺轻重机枪。也就是说冀鲁豫其余主力大约11000多人中,装备有这个数量的轻重机枪。 其中包括教导第3旅之第7、8、9团;教导第7旅之第19、20、21团;南进支队之21团、32团,按照理想状态,上述部队合计有36个步兵连,此外还有7到8个特务连,另有部分团直属的侦察排、机炮排,旅或支队直属的特务连等若干,估计主力部队步兵连/特务连大约有50个左右。 以此编制及装备情况而计,除了少量重机枪装备在团属机炮排之外。就轻机枪而言,“精简整编”后的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每个连是可以装备3挺轻机枪的。而有的精锐连队,甚至有可能装备更多的轻机枪,在武器装备配置上反倒得以强化。 比如在1942年的甘草堌堆突围战中,八路军教导第3旅第7团、第8团的1连,两个团的班长训练队及9团的1个排(另一说为1个连),即集中了18挺机枪来作战,每个连的机枪装备数就不止是3挺。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精兵简政”的另一面: 即在压缩编制的情况下,在总体装备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优化和强化了基层作战连队的装备水平;而在装备强化的另一面,由于部队人员更加精干,实际担任连级干部的相当多都是原先的营职,基层作战分队的指挥能力和战士们也更加精锐。 所谓“敌变我变”,只有适应战争形势,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并进行针对性的战术调整,最终才能在战争中成为胜利者。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