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5月28日晚,山东招远的麦当劳餐厅内,发生了一起“6人围殴一名陌生女子致死”事件。行凶者中,甚至还有不满14周岁的少年。事后,舆论在谴责施暴者的同时,也把责难投向了当时在场的旁观者,指责“无人出手相救”。 时间过去一周,那些目击者至今仍“震惊之感未退”。目睹血案那几分钟,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中国青年报联系到的几名目击者承认“当时感到恐惧”,同时有人告诉记者“这跟我们平常目睹的伤人都不一样”。 张明远(化名)就是目击者之一。28日晚21时许夏日天热,40岁的张明远打算去麦当劳买一杯冷饮。刚刚推开麦当劳的店门,他就见到,店里正在发生纠纷,几个人围着一名坐着的女子。其中一名女子操起座椅就要打坐着的女子,“连打了两三下”。 张明远看到这一幕后,不明所以,他起初以为是熟人之间的争吵,因为被打的人并没有呼喊“救命”来向周围求助。但他仍然上前,试图拉开打人者。据他回忆,当时有同样行为的,还有一名麦当劳的员工以及另一名年轻男子。拉架起到了作用,女子的攻击停止了。 但围殴者把矛头对向了他们,其中一名殴打者扭头吼了一句“谁管谁死”。张明远发现,根本没办法与他们交流,“对方一直嚷着‘恶魔’、‘永世不得超生’之类的词汇”。 “那一刻是吓到了。”张明远承认,他们再也不敢上前,而是选择报警。与此同时,他眼前的事态加剧了,围殴者中的光头男子,用钢制拖把开始殴打受害者。其他5人也开始“疯狂”地攻击,其中还有一名“十二三岁的小孩”。 这场景把张明远看懵了,他反复告诉记者这一幕已经“超出了心理底线”。现场再没人上去阻拦。张明远觉得,招远公安局距离事发地只有数百米的距离,“警察很快会来的。” 遗憾的是,受害人没能等到救援到来。 与张明远类似,目击者廖欣(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时至今日,她仍有时会感到自责。目睹事情后,感到恐惧的她选择逃离麦当劳。她说她“懵了”,“从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害怕他们会攻击自己”。 “从未经历过类似的暴力场景”,这是向中国青年报回忆现场的目击者们,反复提及的一句话。在张明远看来,这件事与普通的暴力事件完全不同,并不存在可比性。 “比如强暴、抢劫之类的暴力犯罪,都能简单清晰地分辨前因后果,施暴者的行动也可以被直观地预测。”他说,但这件事完全不同,“突然间暴起伤人,他们(指施暴者——记者注)的脑子都不一样,根本没法交流。” “当我报完警的时候,我发现情况已经超出了所能控制的范围。”张明远回忆,“那种心理冲击实在是太大了。你怎么能想象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能那样疯狂残忍地攻击别人?” 他认为,作为在现场的普通人,第一是上去劝阻,第二是报警,“这两点在场的人都做到了”。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站出来去搏斗,你会跟着去吗?”中国青年报记者问。张明远想了想,“可能会吧。” 对现场目击者没有形成有效制止血案的力量,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赵国秋将原因之一概括为——示范效应的缺乏。“如果有个人站出来振臂一呼,说不定大家也就都冲上去了。” 赵国秋还认为,在心理学上,日常压力太大也会降低一个人的幸福感,降低主动站出来的帮助他人的可能性。 赵国秋还向中国青年报分析,此事另有一层原因是日积月累的风气,导致了人们作出这样的选择。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李虹亦认为,此事源于整体社会风气,指责在麦当劳里的几个人并不妥当。 “英雄谁都想做,我也想。”末了,面对网上的责难,张明远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只能说我心里的正义感一点都不比那些批评的人少,但当时那种场景,各种因素放在一起,实在很难说。” 5月28日,山东招远围殴血案震惊全国。案发后,目击者、麦当劳员工的行为是否得当,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面对"非常态"暴力,普通人和公开经营场所的工作人员,究竟该怎么办?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访问了相关专家。 麦当劳是否该为招远血案"买单"? 血案后,作为案发地的麦当劳餐厅也陷入舆论漩涡。 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的官方微博于5月30日发出针对此事的第一条微博:"对于山东招远事件,我们深感痛心。此案件正由相关部门处理,我们全力配合调查。" 5月31日,麦当劳中国公司再发微博:"关于招远事件,麦当劳深表痛心,我们对事件中遇难的受害者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对因上前阻止而受伤的员工深表关切。在事发当时,餐厅已立即报警。目前店内监控录像已交由当地警方调查。" 但网民对其"保护受害者不力"的质疑,至今未消。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宾馆、商场、餐馆、银行、机场、车站、港口、影剧院等经营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对消费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第四十八条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按照消法规定,麦当劳有义务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不受损害。"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告诉记者。 麦当劳是否该为招远血案"买单"?多名民商法专家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还有待考察证据。 比如,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督察室主任李大元认为,商家的安全保障义务"到底应把握什么度上"存在争议。"按照侵权责任法,麦当劳的注意义务是什么?责任划分到哪一步?法律缺乏细则规定。"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副教授石佳友则认为,山东招远事件致人死亡并非经营者行为导致,而是"严重的第三人犯罪行为"。"麦当劳有阻止犯罪、报警的义务,而第三人的严重犯罪行为,有可能使得法律中的因果关系中断。" 但受访专家均表示,受害人及家属仍有权利对麦当劳提起诉讼。 普通人如何"自保再救人"? 在招远血案后,当地110中心公布,案发期间有10名目击者报警。但有网民质疑:他们在现场,为何没能阻止犯罪?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付有志教授认为,面对突发性事件,目击者的行为有两方面心理因素:"一是,目击者不清楚受害者、施害者的关系,难以定义打架的情境,就可能作不出正确的反应;二是目前人们之间的关系较复杂,社会信任较为脆弱,‘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时有出现。" 但多名专家均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除了报警之外,普通人"见义勇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犯罪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顺安教授分析:"从国际经验看,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突发性犯罪事件的‘多发期’。实际上,与突发暴力犯罪作斗争,应该还是反恐、反犯罪专门机关的职责。如果老百姓没有得到专业的训练,就急着与暴力犯罪分子斗争,也可能会受伤害。" "在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如何积极地、聪明地救助别人?就涉及到方法与智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警体战训教研部董金明副教授表示。 在王顺安看来,突发的暴力案件看起来不可控,"实际上是可能被控制的"。 多名专家告诉记者,除了离开现场、报警,有能力保护他人的普通人,可以视情况采取两种行动: 一是"人多势众",一起向犯罪分子围拢。"如果一个人能够站出来,有示范榜样的作用,其他人的认识也可能改变。"付有志说。 二是大声喊威慑性的话语,比如"我已经报警了"、"不能胡作非为"。 但专家也提示,招远血案有一定特殊性。"人多了,犯罪分子可能感到害怕,但是对于招远案中受邪教洗脑的这类人,很难说一定会起到威慑作用。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常人是不一样的,甚至蔑视法律。"付有志说。 王顺安认为,普通人面对最暴力、最凶恶的犯罪,还是应学会及时报警。"向反恐反暴警察等国家机关求助,是较科学的判断。" "两药方"避免类似血案再发生 如何避免类似血案再发生? 犯罪学领域的学者为有关部门和公众开了两个"药方"。 第一个"药方"是,在目前暴力犯罪多发的社会现实下,普通人适当掌握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自救和救人"都十分必要。 王顺安呼吁,应向全民普及安全防护意识,发放防恐防暴、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应急手册。"这样教导我们遇到突发暴力事件应该怎么做才科学与合理,才能避免招远血案的发生。" "预防犯罪是一个全民的理念问题,也是国家需要重视、全社会需要训练的。如果没有全民预防犯罪的训练、普及,盲目地冲上去也可能导致更大的麻烦。"这位犯罪学研究的博士生导师说。 第二个"药方",是解决我国全面转型期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 "目前,老百姓觉得见义勇为也可能得不到正义的张扬,还会‘吃亏’,甚至受到打击报复,所以人们不愿意出手。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让人们愿意和敢于同犯罪分子做斗争。"王顺安说。 |
美国 昨天 16:54
中国 昨天 16:50
国际 昨天 16:41
生活 昨天 16:37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