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进入秋冬季以来,诊所里有皮肤瘙痒症的病人增多了,有的看其他病的病人在看诊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用手在身上挠痒痒。许多病人告诉我,皮肤瘙痒很多时候令他们失态和尴尬。一位从事服务业的病人尤为苦恼,她常常要面对客人但又有皮肤瘙痒症,强忍剧痒,只能在客人不留意时偷偷抓一把,真让她非常痛苦。 类似这样的病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可能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和烦恼,尤其在秋冬季就更容易碰到。其实引起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例如蚊虫叮咬、药物过敏、皮炎湿疹或皮肤干燥等,以及机体存在一些慢性疾病,如消化不良、糖尿病、肝胆疾病等等,都可以成为皮肤瘙痒的因素,而冬天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则更是常见。 临床上将只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者称之为瘙痒症,属中医“痒风”的范畴。瘙痒症可分为全身性皮肤瘙痒和局限性皮肤瘙痒,后者多局限在肛门和外阴部。常见症状有:剧烈瘙痒,可见于全身或局限于肛门、阴囊或女阴部,为阵发性,常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由于不断搔抓,患者皮肤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 中医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文献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在《外科大成》中分为两种:“凡风热客于皮肤,作痒起粟者,治宜疏风”,“若风热内淫,血虚作痒者,又当凉血润燥”。隋代《诸病源候论》称此病为“风瘙痒”,认为乃外受风邪,“血气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所致。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它分为湿热型和血虚型两种进行分型论治: 1.湿热型皮肤瘙痒者,病者多属新起,以年轻人为主,苔黄腻或薄黄腻,脉滑或滑数。治宜清热化湿。常用中药如:荆芥、防风、薏仁、苍术、蒲公英、茵陈、生山栀、苦参等。 2.血虚型皮肤瘙痒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以老年人多见,如情绪波动,也可引发或使痒加剧,苔薄质红,脉细数或弦数。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方药常用当归饮子加减。 冬季皮肤瘙痒的预防措施 1.润肤保湿:根据自己皮肤干燥的程度,每天在容易瘙痒的部位涂抹乳液、乳霜等润肤剂以保持皮肤的滋润,补充皮肤的油脂。同时,室内暖气温度以20℃-25℃为宜。为了避免室内空气干燥而引起的皮肤水份的过分蒸发,应当设法提高室内湿度,在室内放置加湿机,可以起到一定的加湿作用。 2.保暖防寒:老人冬季着衣冷暖要适度,既不能凉着了,也不宜热得冒汗。穿着内衣最好选择天然织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3.注意饮食:多喝水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份,增加皮肤的水份供给。饮食要清淡,少吃牛羊肉、葱蒜等辛辣食物和海鲜,多吃新鲜蔬果及牛奶豆浆之类的食物。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