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民谚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冬至以后“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近一段时期以来,每天都有不少来咨询如何“进补”的病人。所以把这个话题拿出来说,是因为虽然现代人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对于如何养生却存在不少误区,“补偏”、“补过”屡屡发生,反而“火上加油”或“雪上加霜”。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之后,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中医食疗是最健康的去病方式,所谓“病从口入”,病当然也可以从口出。不能否认,食物调整能改善很多疾病,许多现代病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吃出来的,也的确可以用饮食的方法令其明显改善,不过这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吃出来的病毫无例外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长期营养失调的结果,所以千万也别指望靠一两种食物、十天八天就能解决问题,饮食养生是长期的功夫,只有坚持健康饮食生活方式,全面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这些“吃出来的病”才会逐步改善。所以,“食疗”属于“饮食养生”范畴,不是“偏方”治病,不可能“速效”,通常要长期食用才能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而非三两天就能明显见效。 食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形式为饮食,其实是药食两用的食材,鸡汤或大米之类主要是作为载体来使用的,其中还可加入各种中药材来增强疗效。很多人热衷于“食疗”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食物安全,其实,那些所谓“药食两用”的食物之所以有治疗效果,正因为其中含有较多的药效成分。无论是食物还是药物,只要其中的药效成分多到一定水平,就有毒性,这就是剂量决定毒性。食物在正常量的时候是安全的,但吃得足够多,其中的药效成分达到一定水平,就变成了药物。就说维生素,正常每天吃十几个毫克,但如果作为治疗剂量,剂量是膳食正常量的几十倍,这时如果久用,就有明显的副作用了。即便是水,喝得足够多也可能导致危险。所以食疗其实也并非绝对的安全无毒,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辨别体质后对证使用才安全有效。 食物、保健品和药物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效力”不一样。食物性质平和,其中含药性成分少,正因为它没有那么强的“调节”作用,才可以作为食物日常食用。越是“效用”明显的食物,越是要小心对待,不可过量和吃错了体质。 营养保健品往往是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和药性成分的浓缩产品,它改变人体功能的“效力”比普通食物强,用对了,固然有利于健康,但一旦用错了,也可能“跑偏”而带来副作用。如豆腐含大豆异黄酮,男女老少皆宜,而大豆异黄酮胶囊,孩子和男人就不能随便吃,即便女性也不是人人适合。经常听病人说“凡药三分毒,我不想吃药,我想通过食疗来治病”。这种期待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普通食物,包括营养品并没有那么强的效用。 药品的效用更强,其意义就在于短期见效。如果一种药物吃一两周都不见效,它就失去了药的价值。所以,如果吃错药、吃错剂量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这也就是为什么药必须由医生处方才能保证用药安全的。 |
科技 11 小时前
生活 11 小时前
加拿大 11 小时前
加拿大 11 小时前
加拿大 11 小时前
娱乐 11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