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继苏莱曼尼被暗杀之后,伊朗又一重要人物惨遭斩首行动。 法赫里扎德,伊朗最高水平的核科学家,伊朗的核武器之父,在首都德黑兰附近的郊区遭遇精准伏击。 周五的下午,结束了一周工作的法赫里扎德在军方保镖的陪同下,准备前往郊外的别墅休息一下。 迎接他的不是一个悠闲的周末,而是死神。 刺杀人员精准的定位到了他的座驾,一辆经过国防部特种改装的日产天籁,一辆黑色皮卡随机发动了自杀式攻击,引爆了汽车炸弹。 很快,另一辆车上的5名武装人员与军方发起激战,并向目标车辆展开了疯狂的扫射,法赫里扎德伤重不治而亡。 谁是幕后黑手? 外媒齐齐指向以色列,认为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具有最大嫌疑。 尽管取得的战果辉煌,但细看这场刺杀本身,手法其实非常平庸甚至可以说是低级。 和摩萨德以往的行动相比,这次自杀式袭击完全不值一提,连入选内部教学案例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摩萨德以前的战绩,实在是太过于辉煌。 彪悍的摩萨德,就是所有阿拉伯国家挥之不去的梦魇。 一个身处四战之地的小国情报机构,凭何成为令全世界闻之丧胆的魔鬼杀手? 01 上帝的复仇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 9月5日深夜,8个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悄悄潜入了奥运村,他们是巴勒斯坦的极端组织“黑九月”的成员。 这8个人在安保人员的眼皮子底下,打死2个、绑架9个以色列运动员并顺利地全身而退。 惨案现场 以色列向西德申请,希望由自己的特种部队进入德国实施营救,但被西德拒绝了,西德希望由本国特工实施救援行动以挽回脸面。 以色列怕迟则生变耽误营救,于是同意了西德的营救方案。 结果西德的特工彻底掉链子了。 营救行动彻底变成了一场乱战,恐怖分子残忍地处决了人质,9名以色列运动员没有一人生还。 遇害的11名运动员 “别人的运动员们在比赛,我们的运动员躺在棺材里,我们决不饶恕。” 总理梅厄向全国保证,一定会完成复仇。 以色列拉出了一份11个人的死亡名单,要求摩萨德将这11个人全部暗杀。 摩萨德为每一个目标人物都建立了一个复仇小组,在全球范围内执行暗杀任务,在不伤及无辜的前提下,行动小组可以采取一切行动完成暗杀。 摩萨德的复仇计划 最先被干掉的4号目标。 他下班回家时,在楼梯口被摩萨德的两个特工堵住。 “请问你是瓦埃勒·泽维特尔吗?” 警惕的泽维特尔肯定的说不是,但他抬头一瞬间迟疑的神情出卖了他。 特工迅速认清了他的脸,这就是泽维特尔。 半分钟,连中14枪的泽维特尔倒在血泊里。 紧接着是3号人物哈姆沙里,他是一个博士,深居简出极少出门,同时警惕性极高。 特工潜入他家里,把遥控炸弹安在了电话机里,然后给他家里打电话,希望在他接电话的时候引爆炸弹。 第一次接电话的是他三岁的小女儿,行动中止,第二次接电话的是哈姆沙里本人,炸弹直接引爆。 电话被炸成碎片,哈姆沙里重伤被送往医院,一个月后不治身亡。 但摩萨德高层对这个战果并不满意,他们狠狠地批评了这个行动小组。 理由是:哈姆沙里没有当场毙命。 小组解释说,炸药的用量相对保守一点是担心威力太大误伤无辜。摩萨德高层接受了这个说法,但同时也为这个小组下达了更严格的新命令: 严格控制炸药用量,不能误伤的同时要保证杀伤效果,必须一击毙命。 摩萨德成员在机场 一个半月之后,塞浦路斯一家宾馆内,摩萨德锁定了10号目标侯赛因·阿巴德·希尔。 摩萨德的行动小组已经把炸弹安放到了他的床下,但迟迟没有引爆。 因为隔壁住了一对度蜜月的夫妻,行动小组一直在等待这对夫妻出门后再启动引爆,可这对新人如胶似漆的粘在一起,一直没有离开房间。 是眼看机会溜走还是背着误伤无辜的风险,行动小组压力非常巨大。 因为全世界都知道以色列在执行复仇行动,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前提是必须不能误伤平民。 一旦伤及无辜,那复仇行动就变味了,以色列也必然会遭受强烈的国际谴责,甚至这项任务也会终止。 行动小组顶着巨大的压力决定按计划引爆炸弹。 最后的结果是,目标在床上彻底被炸成碎片,那对小夫妻的房间墙被炸倒了,但他俩却毫发无损。 后来摩萨德的炸弹专家表示,他们当时已经能将目标起爆效果的炸药用量精确到10克以内了。 最让全世界感到震撼的是,6号、7号、8号人物的一锅端。 1973年4月9日傍晚,摩萨德武装决定突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位于黎巴嫩的总部。就在3天前,5号目标刚刚横死在巴黎的街头。 摩萨德派出了30人,分成两支小艇在贝鲁特登陆。女队员们身着比基尼,装作微醺的样子摇摇晃晃地向巴解总部走去。 身材曼妙的女郎让哨所的士兵们都疏于防范,直到她们走到近处,从比基尼内掏出了无声手枪。 后续部队很快跟上,解决完哨兵后潜入大楼,将所有巴解人员杀了个措手不及。 三个目标人物一个都没跑脱,一个在睡梦中被打死,一个在书房写稿时被打死,还有一个拿起枪来抵抗了几下被扫死。 摩萨德的成员见行动如此顺利,便顺便开启了更大规模的清洗行动,90分钟之内,100多名巴解武装人员被击毙,巴解大楼被引爆。 而行动小组的伤亡为0。 到1979年时,11个目标已经被清除了10个,只剩下了2号目标阿布·达乌德。 他为了逃避摩萨德的追杀甚至主动入狱,出狱后又改名全球流窜,摩萨德迟迟没有进展。 一天找不到他,“上帝的复仇”计划就一天无法完成。 最后到1981年8月1日,一名摩萨德特工在波兰的一家酒店里发现了达乌德。 在没有计划、没有指示、也没有援助的情况下,这名特工直接掏枪击毙达乌德然后顺利完成脱逃。 这名为“上帝的复仇”完成最后一击的特工,当时只是恰巧正在度假而已。 血路的终点:最后一个目标 萨拉迈 历时9年,罗马、巴黎、雅典、贝鲁特、塞浦路斯.....摩萨德的特工成为整个亚欧大陆上最让人胆寒的绝命杀手。 02 雷电行动 整个70年代,是巴解组织对以色列恐怖袭击的高峰期,也是摩萨德战功赫赫声名鹊起的时期。 巴解忌惮以色列的军事实力,所以在雅典发动劫机之后,直接飞往乌干达降落。 而乌干达当时的总统阿明,是国际上有名的搅屎棍子。 但以色列当时的国防部长佩雷斯(后来也担任总理)和总理拉宾的态度很坚决: 拒绝交换人质。
乔纳森·内塔尼亚胡
而摩萨德早就摸清了阿明的这个习惯,所以提前找来了一辆和阿明的车一模一样的黑车,然后让几个士兵化成黑脸穿乌干达军服,着陆后直接上、杀了机场部队一个措手不及。
03 超级斩首 1988年4月16日,在穆斯林一年一度的斋月伊始,巴解的二号人物、军事指挥官阿布·杰哈德被摩萨德暗杀,震惊世界。 因为杰哈德是在突尼斯的寓所中遇害的,距离以色列超过2400公里。 ▲阿布·杰哈德 这意味着摩萨德的超级杀手们,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上实施精准的猎杀。 1982年,以色列攻入黎巴嫩之后,巴解组织被迫离开中东,流亡到突尼斯,此后在此安顿下来。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摩萨德开始着手制定对杰哈德的暗杀计划。 1983年,三名特工组成的行动小组持假护照进入了突尼斯,开始搜集杰哈德的情报。 组长是一名年轻漂亮的女特工,她叫阿莎伊,通晓英语、法语、阿拉伯语,自称是一名国际记者,来到突尼斯报道巴以冲突,她坚称自己是巴勒斯坦人民的支持者、很快和巴解的新闻部门建立了联系。 美女的身份总是能一路绿灯,她很快接触到了杰哈德,并被准予进入杰哈德的家中采访。 几年的时间内,她彻底和杰哈德混熟,不仅多次在公开场合和杰哈德交谈,还能自由出入杰哈德的别墅。 摩萨德为了保证行动的成功率,根据阿莎伊上报的别墅的户型结构和守卫力量,在训练基地新建了一个模拟寓所,经过训练之后,特别行动队从发起攻击到完成撤退只需要22s的时间。 1988年3月,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劫持了以色列的一辆工厂班车,双方交战中造成3名以色列人员死亡。 以色列决定直接实行斩首行动铲除杰哈德。 4月13日,4辆导弹艇驶向地中海深处,在水下,还有一艘护航潜艇。 4月16日凌晨1时,一只登陆小艇轻轻地划入水面,载着20名摩萨德特工悄无声息地靠岸登陆。他们换上突尼斯国民军的制服,乘坐三辆车风驰电掣的驶向北郊的别墅区。 那是突尼斯为巴解组织的重要领导人辟出的专属区域,和杰哈德一起居住的,还有他的妻子、14岁的女儿、2岁的儿子。 杰哈德刚刚参加完一场会议返回家中,两个小时后,他将离开突尼斯前往巴格达。 他再三叮嘱司机和警卫“三点过来接他,四点准时飞往巴格达”。 他不知道,死神已经悄悄地向他逼近了。 以色列空军的波音707,大摇大摆地飞入突尼斯领空,发出强大的干扰电波,整个北部郊区的通讯信号已经全部失灵。 夜幕笼罩下的突尼斯一片静谧,特工阿莎伊的小组切断了杰哈德别墅和当地警察局的通讯,而保护杰哈德的只有一个守更老人和两个值班警卫。 1时30分,摩萨德的行动开始,破门而入后直接击毙了老人和警卫。 杰哈德此时还未入睡,听到异响后他掏枪出门,遇到四名摩萨德特工,一梭梭的子弹向他射来,他身中70余弹,被打成了马蜂窝。 所幸,摩萨德并未向杰哈德的家人们下手,他们的目标只是杰哈德一个人。 ▲杰哈德被杀现场 摩萨德执行这次任务时有多从容? 进入别墅的9名人员中,一名女特工没带枪,带的是摄像机,她用镜头把这场残忍的屠杀全都记录下来。 半小时之后,执行队伍的特工们踏上了撤离小艇,飞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 在救护车上的杰哈德,心脏停止了跳动。 在睡梦中的突尼斯仍未醒来,还不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 写在最后: 世界四大情报机构,其实摩萨德也只能排在最后。 美国的CIA,苏联的克格勃、英国的军情六处,都是比摩萨德更加危险而强大的存在。 1958年,中国的核计划启动。 很快中苏交恶,老大哥撤走了全部援助,剩下的路只能靠我们自己走。 一方面,我们要独立完成技术的攻关,另一方面,美苏都在全力防止核扩散,都在提防着中国的核武器取得突破。 那三大情报组织,都在死死地盯着我们啊。 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用戈壁滩上的两朵蘑菇云震惊了全世界。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1963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前一年,北京某部研究所的副所长被通知去罗布泊参加试验,她激动而忐忑了一晚上。 但第二天早晨,她只对丈夫淡淡地说了句:“我过两天要到外地去出趟差。” 丈夫也不经意地回了句:“好啊。” 两人就这样平静地告别,一过数月。 在大戈壁的基地里,妻子在树下等车,一抬头,望见了远处一个熟悉的身影。 他缓缓走了过来,两人相视一笑。 “哦,原来你也来这里了。” |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