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小时新闻排行
- 7天新闻排行
距离母子俩移民来到温哥华,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一年时间。转眼儿子已经成年,老母亲也学习用完全平等对视的角度和他探究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有一天,母子俩难得有机会坐下来,平心静气地展开了一场朋友一样的对话。 起初对话是用汉语进行的,逐渐的,儿子的输出已经不能用汉语顺利表达了,对话自然切换成了英语模式。老母亲万万没想到,下班以后还要进行沉浸式的英语口语练习。 作为孤苦伶仃远离亲人的移一代和移二代,在陌生的地方打拼、成长,其实两个人都有很多困惑和感悟。或许,我们的困惑也曾经让朋友们头疼,我们的感悟也让大家有共鸣。因此,将此次对话做了一些整理,收录如下。 为什么要移民? 母:其实我要承认,和大多数人可能不同,我移民出国完全是为了我自己。 子:哦。为什么? 母:很多朋友解读说是为了你的教育,那是流行的看法。我懒得解释,就默认了。你的教育不是唯一的原因,也不是主要原因。你知道我当时在一家大型外企工作。遭遇到的办公室政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很不舒服。正好移民签证下来了,我算是逃跑了吧,采取了easy mode。但这种自私懦弱的理由,不好意思和别人说的。 子:办公室政治,我大概能明白。(备注:儿子目前是大学在读期间的co-op,已经有了一些公司上班的经历和体会。)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啊。我不喜欢在国内上学。 母:那是因为你有了选择。如果我们不告诉你有移民的机会,你不还是得苦哈哈地在国内继续念书吗? 其实,移民的原因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是当时当下一种冲动的决定,也有可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成年人,必须得为自己的决定埋单。 《带着爸爸去留学》剧照 什么是散养? 母:回头看,我都是采取容易的模式。 从小学到初中,学习对我来说很简单,没有压力。但是到了高中,我的物理不好。于是我就选择了文科。现在想想,有点后悔。如果还能选择,我一定选理科,学习一门技术。 子:物理是挺难的。我能理解。大多数人不都是采取easy mode吗?采取hard mode 的人毕竟少,所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不过让你决定文科的,肯定还是会有别的原因吧?比如你喜欢的科目? 母:那倒是。我当时就是喜欢英语,想朝着语言方向发展。 子:你看。而且文科也有文科的优点。文科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会比理科生强很多啊。这样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很需要的。 母:我后悔的,还有对你的教育。其实还是选择了容易的模式(老母亲内心反省:高情商的说法,叫散养;不客气的说法,就是懒。) 子:我在这里一直很开心的。我记得,在“XX实验学校”上学时,学校总会把班级排名挂在墙上。我的压力很大的。因为中国人还是要面子的,总想在别人眼里是“好”的那一个。你再看这里,没有作业,高中毕业都不用考试就可以上大学。真的很难想象我如果在国内,会变成什么样。 母:如果在国内,可能我也会顺应大环境,逼着你不断学习的吧。你有埋怨过我吗?我什么都不管你,学钢琴、去美国上学这些事情都没有逼你做。我没有和很多华人父母一样,给你报很多兴趣班。我是想,这样又跟国内有什么区别呢? 子:有的时候也会想。如果你逼我,我可能也就做了。因为我有的时候看到朋友弹钢琴,很帅的样子,我是羡慕嫉妒的。不过,我觉得我还是很满意现在的样子。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 母:你要想学钢琴,现在也来得及啊。 子:哈哈。那就算了吧。 《小舍得》剧照 看到后来的华人移民们将国内的竞争风气带到温哥华,说实话我从内心出发是不赞成的。但这个社会又无比现实。就像剧场里看戏,前排的人站了起来,后排的人怎么办? 没有学中文,后悔吗? 老母亲一直对往事追悔莫及。 母:我还有一件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让你继续学习中文。你的中文好像很差的样子。 子:哈哈。我的中文确实很差。我可以听懂,但很多话我已经不会说了。 母:我那时候想的太简单了。你小时候已经可以看那么复杂的书了。我以为就会一直保持下去,不会忘记。 子:我的中文就保持在小学四年级吧。还好拼音没有忘记。 母:但像我们现在这样对话,你不是已经只能用英语表达了吗?(老母亲又开始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打击了)你看那谁家的女儿,比你大不了几岁,中文很好啊,听说读写都没有问题。 子:(开始冷静地辩护)可能和我交的朋友有关系吧。来到这里以后,我的朋友一直都是本地出生或长大的孩子,他们不会中文,或者中文很不好。那些中文还保持不错的人,可能他们交往的朋友都是说中文的。语言环境很重要的。(老母亲想起了他和朋友们的黑历史:把“昨天”叫做“去天”,把“肥肉”叫做“胖肉”……) 母:中文很重要的。你是中国人,却不会中文,有点说不过去啊。如果给你机会,还能再学习吗? 子:除非回到中国,要不然还是很难吧。可能以后我会让我的孩子去中文学校 (What? 想的够远的,女朋友都没有的光棍一枚,已经在想下一代的事情了。)不过能不能坚持就不知道了,因为我和他们的交流可能都不用中文了。 是否让移N代们学习并掌握中文,是困扰很多移一代的问题。语言的环境和用途,自身的坚持和毅力,都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 《不见不散》剧照 大学专业真的很重要吗?STEM一定会有好的 “钱” 途? 话题很自然地切换到了学习,毕竟这是他的主业。 母:你喜欢现在的专业吗?没有进入最热门的CS学习,是不是也感到遗憾。 子:说没有遗憾是假的。高中的时候没有想明白到底要干什么,报专业有点随便。但我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母:你喜欢coding的话,自己可以学习吗? 子:大学主要是教给你方法,告诉你有哪些原理和结构。具体到Coding,其实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去完成不同的工作。这是不断更新的。我一直都在自学技术性的东西。目前这个co-op的工作,也能学到很多。 母:我从自己的经验来看,希望你是掌握技术的。文科生专业太虚了,不好找工作。 子:是的。我对自己这个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有信心的。STEM基本上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母:我看选择STEM的女生越来越多了,这多少也跟它的“钱途”有关系吧。 子:确实越来越多了。不过有的时候,女生还是稍微会受到一点性别歧视。比如在做小组项目的时候,很多男生会觉得女生就是天然比较弱的,就不愿意选她们当队友,或者就是不听她的意见。 母:你看我们周围有好多认识的女孩子,都是学STEM的,都很厉害呢。几个毕业的都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比如那谁谁谁(老母亲很为女生抱不平,巴拉巴拉列举了一堆别人家的女孩子)。 子:嗯。(在强大的事实面前,儿子点头同意,虽然有些微的勉强) 要推翻刻板印象是真的挺难的。在华人自成小圈子的温哥华,这样的壁垒同样不容易打破。假如我的孩子是女孩儿,我还会不会要求她去学STEM?我想大概率还是会的。 其次,对孩子专业的期许,某种程度上也是家长内心的投射,自己没有达成的目标,想借由孩子去实现。这,算不算一种自私的表现? 《生活大爆炸》剧照 毕业以后,会选择在温哥华工作吗? 选择在哪里工作,就是选择未来的生活方式。 母:毕业以后,希望在哪里工作呢?温哥华吗?还是会考虑美国?(这么问,是身边有越来越多的移二代选择去其他国家工作生活) 子:我其实不太喜欢温哥华。这里太冷了,又常常下雨。我希望的地方是要暖和,也有很多的中国人,这样生活起来会比较方便和舒适,比如加州。如果去欧洲,生活方式很不同,我会觉得 out of place (不自在)。 母: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呢?也许待着待着就习惯了,总有个适应的过程。就像你刚来这里的时候,不也是一样的嘛。 子: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你说我是中国人吧,我觉得又不一样。像这里的中国留学生,我和他们玩不到一起去。说我是外国人吧,好像和那些白人也有很多不同,基本也很少交流。小的时候会有一些白人朋友。等长大了,离白人也越来越远了。那么,你想在哪里退休呢?想回中国吗?(不知道是恋母,还是真的有要扛起父母养老责任的意思) 母:我也不知道。我也不太喜欢温哥华的天气。我喜欢有阳光,能走出去,而不是老窝在家里的那种。而且温哥华的节奏太慢,我有时候觉得很烦。总之你不用管我。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来就行啦。 子:确实,温哥华适合养老。不过,我也不想回中国,那里竞争太激烈,被压榨得很厉害。 母:是呀,国内就是卷得厉害。如果你去美国,我倒是全力支持,那里工作机会多,挣得也多。年轻人就要闯。我是最好你离我远远的。(老母亲内心OS:疫情延长了我当保姆的时间,受够了) 子:目前recession经济萧条期,提供给外国人工作签证的机会不多,必须特别优秀才行。我目前还不够努力。 母:我看你花在玩游戏上的时间太多啦。有时间多学习点东西,争取变得优秀不好吗? 子:那是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我当然要怎么高兴怎么玩了。 母:一到5点,你就关上电脑不工作了。(儿子目前是远程工作)你的工作做完了? 子:我的工作是按时间付钱的。我多工作一分钟,他们也不会多给我钱。 母:你每天的工作难道没有计划吗?当天的工作如果没有做完,那么加一会儿班也很正常啊。 子:工作不是我的全部。我有自己的生活啊。 母:不好好工作,很快就会没有工作。我怀疑你以前那份工作是不是也这样?你的经理对你没有意见吗?(前一份工作他倒是常常加班,有没有加班费就不知道了) 子:没意见啊。他还给我写了推荐信,说我工作做得很好。我就是凭着那份工作经验找到现在这份工作的。 两代人关于工作的看法,对待工作的态度明显不同,陷入了循环往复的争论中,好像蛋生鸡,鸡生蛋一样绕不清了。为了不伤感情,话题就此打住。 《我,到点下班》剧照 虽然只是一对移民母子间两个多小时的对话,样本很单一,但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这样的移一代和移二代在温哥华还有很多很多。等进入日复一日固定的日常,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多少经历同样的纠结、矛盾和犹豫,具体到教育的目的,专业的选择,日后扎根的地方,以及是否还回得去的故乡。我也见过很多家庭,孩子毕业了,一家人分别在三四个不同的国家生活。如果你的家庭选择移民到此,以后也很有可能碰到同样的情况。这个,你准备好了吗? 如此这样敞开心扉的对话,在孩子成年以后,渐渐多了起来。让老母亲感慨又欣慰。感慨的是,移二代吃不到父母在国内发展多年才会具备的人脉资源,基本相当于是从零起步。但在加拿大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似乎对生活的毒打没有切身的感受和预期。担心他们的抗压能力不行,怕真的面临现实的严苛,日子过得太艰难。这样的局面不是通过技术移民过来的移一代所期待的,却很可能是无奈又残酷的现实。 欣慰的是,理解是建立在沟通之上的。儿子理解和接纳这个并不完美、有点懒、还很自私的母亲。中国人的传统,比如孝顺,比如尊老爱幼,依然牢牢地长在基因里。其实,在哪里生活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人始终保有真心、善心,肯付出,懂回报。 孩子也从完全在意别人的态度,变成了更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是加拿大教育体系和整体环境的影响。虽然还会聆听家长的意见,但听从内心的想法,变成他们选择生活更重要的考量。尤其00后,伴随网络长大的一代,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70后、80后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拒绝当社畜、拒绝为了工作而挤压自己的闲暇时光,是他们回复社会的答案。在没有清楚内心的想法之前,很多人选择Gap Year,通过游历世界,不着急进入某种固定模式,这其实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而移一代们,也应该放手去追求自己的生活,不要把无形的压力放在下一代身上。既然把孩子带到了这个崇尚自由成长的国度, 还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欣赏他自主思考的能力。人生的路终究要他们自己去走,不管做出何种选择,都要相信,移二代们在接受开放系统的教育之后,会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
温哥华 2 小时前
加拿大 2 小时前
加拿大 2 小时前
港澳 2 小时前
国际 2 小时前
华人 2 小时前
美国 2 小时前
国际 2 小时前
军事 2 小时前
关注获得及时、准确、全方位的新闻消息